第74章 污名化
见朱厚照一直没有反驳,阎仲宇继续说下去。
“杨一清所奏,甚为得当,不仅能够固守边防,还有屯田之利。边墙修成,可得良田十几万亩。收获用于边军,可免去输送粮草之靡费。”
这个理由,也十分充分。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也确实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问题在于,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阎仲宇只说这一点,却不提实际效果。
事实上,屯田所得的收获,几乎到不了手里。不是被鞑靼等破坏,就是粮食成熟之后,被鞑靼人抢去。
明朝的边军眼看着这些成熟的粮食被鞑靼人收割,也不敢出战。投入无数人力屯田,种植了庄稼,最后是给鞑靼人准备的。明军的粮草,还得从内地输送。
就是这种文字游戏,被当成政绩,还在大明的邸报、塘报上流传。甚至被记入实录里面,成为史料流传下来。
“皇上,杨一清所奏,实为良策,理应实行。”
阎仲宇说完,谢迁立刻附议。接下来,又有众人纷纷附议。
朱厚照也必须有所回应了。
“边镇之事,年年岁岁,都是如此。边墙,堑壕,建城,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先是瓦剌,后是鞑靼,都攻到了家门口。便是寻常年份,北元也经常越过边墙,深入墙内,边墙并未起到屏障之用。”
“若说是有用,就是边军龟缩城内,不用到外面野战而已。鞑靼会天天攻城么,会自己去送死么?所谓边墙坚固,不可逾越,不过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而已。”
“朕已经反复说过,鞑靼之所以如此嚣张,都是因为屡屡犯边,不受惩罚,所得大于所失。必须对鞑靼进行严厉的惩罚,让他们占不到便宜,他们才会停止南下犯边。”
“昨日已经定下计策,按既定策略办,杨一清所奏,不准!”
朱厚照的态度,也在刘健预料之中。
“皇上,昨日廷议,臣等反复商议,认为皇上所说两策,不切实际。仅仅一万大军一个时辰内出动,便万万做不到,还请皇上三思啊。”
刘健慷慨陈词,说得言真意切。令人动容。说完以后,噗通一声跪下。
见刘健跪下,一些人也纷纷跪下来。
有的说浪费钱粮,有的说恐怕激怒鞑靼,引来报复。勋贵武将们也纷纷跪下,说自己带兵多年,从未听说一个时辰之内能出动之类的。
总之话里话外,就是皇上年轻,不懂带兵,强人所难,劳民伤财……。
“都给朕住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照着你们的法子,就是修墙筑城,龟缩不出。如此下去,何时是个尽头?”
“你们干不了是吧,朕亲自带兵练兵,住到宣府大营去。”
什么?不呆在宫里也就罢了,还要到宣府去?
“皇上,万万不可啊。宣府距离边外近在咫尺,一旦鞑靼入侵,皇上就身处险境,皇上不能以身犯险啊。”
“皇上啊,土木堡之变殷鉴不远,千万不能重蹈覆辙啊。”
那些本来赞同朱厚照的官员,见反对的声浪太大,此时也不敢站出来。
这么多朝中重臣反对,皇上一定会屈服。此时若是站出来支持皇上,就是不识时务了。还是看看情形再说吧。
“朕心意已决,亲自练兵。至于届时是否御驾亲征,到时候再说。尔等都起来吧。还有什么要奏的么。没有就退朝。”
见皇上不妥协,刘健就站了起来。
早就知道皇上会一意孤行,也没指望他会在朝会上妥协。好在还有前门外死谏一节,不怕皇上不收回成命。
“皇上,臣有事要奏。”
谢迁又说话了。
“说吧。”
“皇上郊祀驾出,从阉过多。如今耕籍田、幸太学在即,守卫簇拥,何处置之?民不堪其苦。”
“常朝从阉渐多,内府各监,印经厂等处,工匠甚多。或七八十人,或百数十人,光禄寺使办日加,承运库赏赐不知几何。蟒玉乘马不计其数。皇上春秋鼎盛,以后如何处之?伏望皇上特施睿断,尽行裁革,则为百姓之福,天下之典范。”
谢迁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挺有意思的。
意思是说,皇上社稷祭祀的时候,随从的侍从、太监,宦官太多了。现在即将要到籍田去亲耕劝农,视察太学,侍从一大帮人,到时候都没地方放。开路啊,回避啊,惊扰百姓啊,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还有啊,平常的朝会,皇上身边的侍从、太监什么的,也渐渐多了。宫内的各监,印经厂等处。工匠多,动不动就百八十人。弄得光禄寺供饭的人数越来越多。承运库发钱的时候,也不知道到底多少人?皇上和随从的车啊马啊,也没有个准数。
皇上你现在还年轻,就这么大的排场。今后年纪大了,你还怎么办?还要多大的排场?
希望皇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特事特办,采取断然措施,裁减自己的随从。
皇上你这样做了,就是百姓之福,天下人的榜样。
这样的劝谏,在别的皇帝那里也会出现。同一个皇帝,也会遇到多次。即使不是月经文,也是年经文。
皇帝如果听了,赢得了一个善于纳谏的美名。劝谏者也会赢得谏臣的美名。史官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故事,所以历史记载中,劝谏、纳谏这样的故事很多。
如果皇帝不听,那也是皇帝不对,皇帝是昏君。
如果朱厚照真的奢侈无度,劝谏也没错。
问题是,朱厚照都不住在宫中,平常外出的时候,也是轻车简从。在禁苑,吃住都很简单。在京卫武学,跟武生和举子们吃同样的伙食,自己还交钱。
朱厚照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对于各种祭祀活动,内心也很反感。
但是这个时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怠慢,必将被视为大逆不道,他不得不妥协。
各种祭祀,都有固定的仪式和规格,随从人数都有定制,他不过是遵守定制罢了。
现在各种祭祀仪式很多,尤其是皇家祭祀,规模浩大,仪式复杂。既费时费力,又费钱费物。朱厚照早就想进行一些削减和简化,但是一想到这个时代浓厚的祭祀氛围,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旦他这么做了,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人们就会把过错归咎于他祭祀不诚心,对天地不虔诚上去。
更加重要的是,有人这么说,还真的有人相信。如果有人借此进行煽动,百姓就会认为是皇帝的错。
别有用心的人,随随便便就能把皇帝污名化。
朱厚照就成了昏君、暴君……。总之,就是个坏皇帝。
污名化朱厚照,恰恰就是刘健、谢迁等人现在正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