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城隍庙里故事多,游客请赶早(7~8点)
位于老城厢的城隍庙地区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片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的城市街区中,每天都迎来送往着络绎不绝的各方游客,正所谓“不来城隍庙,枉来大上海”,为了避开客流高峰,我在这里建议大家去城隍庙最好要赶早。
城隍庙入口
(一)城隍爷
上海的城隍庙在中外可谓人尽皆知,但您可知在这城隍庙中供奉着哪几位城隍老爷吗?原来他们的原型都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知名人物。
1.霍光
这第一位城隍老爷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汉名臣霍光。我们都知道西汉历史上曾有一位“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这位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同霍去病的“武功盖世”相比,霍光的一生也是“功勋卓著”,他作为汉武帝临终前的顾命大臣,专心辅佐西汉昭宣二帝并成就了西汉自“文景之治”后的又一个盛世“昭宣之治”,霍光可谓功不可没。这位“霍光”原为金山地区的“守护神”,元代至元年间上海设县后因当时的上海县没有自己的城隍庙与城隍,于是这位霍光便又肩负起了守卫“上海县”的重任。
听到这里,可能就有朋友要提问了,这霍光是位西汉时期的人物,那和上海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如果您留心过上海许多地名出处的话就会不难发现,如今上海的许多地名与汉朝时期人物有关联者其实远远不止霍光这一位,比如现今闵行区内有一处叫纪王的地方,这个纪王实则就是昔日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将领纪信;又如我们都熟悉的彭浦新村,这个彭浦究其根源其实与秦汉之际的那位彭越也有着不小的关联。
那么为何在上海又有着如此众多“汉朝人物”的印记呢?我目前查阅到的说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城隍庙第一进
(1)据明代万历年间的《嘉定县志》记载:“宋元间,吴淞江江潮汹涌,人称‘霸王潮’,便立汉初功臣庙以镇之。”这里“霸王潮”中的“霸王”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也就是说,当时的古人为躲避“霸王潮”之苦,于是便想借“项羽的死对头”汉初功臣之力来震慑“霸王潮”,因此也就留下了如此之多汉朝人物在上海的印记。
(2)据清代文人汪永安的说法:“幼闻长老云,金人敬奉神佛,目中国为汉人。靖康、绍兴年间,倾兵南下,韩蕲王(抗金名将韩世忠)令所在祀奉高祖功臣,借以服之。”这里的意思是说,韩世忠想以“祀奉高祖功臣”之力来震慑金兵南下,于是才有了这些汉朝人物在上海的印记。
不过看了以上这两种说法的朋友也未免会产生如下疑惑,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霍光无论怎么说都只是“西汉中期”的历史人物,这与上面两段引用中所提到的“汉初功臣”或“(汉)高祖功臣”似乎并无必然关联,为此,我又在《吴越备史》中寻找到了另一种说法:“一日,吴王(孙)皓染疾甚,(霍光)忽于宫廷附黄门小竖曰:‘国主封界、华亭谷,极东南、有金山咸塘,风激重潮,海水为害,非人力所能防。金山北,古之海盐县,一旦陷没为湖,无大神护也。臣汉之功臣霍光也,臣部党有力,可立于庙于咸塘,臣当统部属以镇之。遂立庙,岁以祀之。”这是一则神话故事,大意是说,三国时期吴国末代国君孙皓病重,霍光附身到其宫内宦官身上并对孙皓说,金山一带海潮汹涌会造成灾害,非人力所能抵御,可在那里建造霍光庙,以神力来庇佑一方平安,所以就在金山建起了霍光庙。这种说法各位朋友权且仅作参考。
城隍庙第二进
2.秦裕伯
秦裕伯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城隍老爷,他是北宋“苏门四学士”秦观的后代,后随祖辈南下定居上海,曾在元代为官。明初朱元璋曾多次召其进京为官,均不应,后虽被迫进京,也只是“做事不做官”。秦裕伯死后,朱元璋曰“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遂敕封其为上海的城隍,从此上海便有了“一庙二城隍”。秦氏后裔中也是名人辈出,较为知名的如清末教育家、慈善家、史学家秦荣光。
城隍庙第三进
3.陈化成
这第三位城隍老爷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吴淞炮台因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陈化成。陈化成殉国后,民众为了纪念他曾在城内为其建造了陈公祠。抗战中,陈公祠被日军占据后陈公塑像“露身街头”,民众见此状不忍,遂将塑像移至城隍庙内,于是便又有了“一庙三城隍”。据现城隍庙内道长介绍陈化成塑像已“移回吴淞”。
历史上的城隍庙曾因木质结构及香客众多等原因多次引发大火,其中尤以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那场火灾最为猛烈,故城隍庙曾因此一度被移址到现延安东路连云路一带(上了一点年纪的上海人会称那里为“新城隍庙”),而位于方浜中路上经历大火后的城隍庙旧址则在1926年时通过集资进行了重建。建造时因考虑到防御火灾的需要,故城隍庙新建筑在建造时采用了钢筋水泥结构,从此这处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庙便一直留存至今。
豫园“萃秀堂”
说到这里,经常去城隍庙的朋友可能还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海的城隍庙除了在重大节日或庙市中人流如织外,似乎在平日里也是游客摩肩接踵,这里面除了“著名旅游景点”的因素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与城隍庙近在咫尺的“豫园”。
(二)豫园
“豫园”是上海老城厢中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典园林,与同位于老城厢中的露香园、日涉园曾并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
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中晚期,园主潘氏家族在明代晚期时的上海,是与徐光启家族齐名的名门望族。豫园建造者潘允端的父亲潘恩曾官居正二品,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上海还是屈指可数的。
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潘允端早年也曾“十年寒窗”并力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报效国家。然而,或许是因“时运不济”的缘故,潘允端在会试考场上却屡遭挫折,考场失利的他只得回到家中继续“备考”。明代的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备考”之余的潘允端为了解闷便在其住所安仁里西侧的菜园子空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营造小园,聊以自娱”,由此许多有关“豫园”的文章中便把这作为建造“豫园”的开端,时间约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豫园“积玉水廊”与“涵碧楼”
豫园“听涛阁”
豫园镇园之宝“玉玲珑”
豫园“积玉水廊”
当然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作为堂堂二品大员之子的潘允端又怎会甘心只在“亭台楼阁”中消磨接下来的人生时光呢。果然就在潘允端“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后的又一轮会试中,他终于考中进士并在不久后被任命为刑部主事,他的仕途也就由此而正式开启。
豫园“点春堂”
豫园“玉华堂”
豫园“快楼”
纵观潘允端一生的仕途,总体上也可用“屡遭挫折”四字来形容,就在他满怀期待迎来“刑部主事”的任免后他却被参“与父亲潘恩在同一系统中任职(潘恩曾任刑部尚书,后又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有钻营门路之嫌。”后导致其父潘恩不得不通过“自己提前退休”的方式来“挽救儿子未来的仕途”,但潘允端也因此事被贬为南京工部主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其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故朱棣以后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文武班子,但在南京那套所谓的“文武班子”实则多为有名无实的闲职)。后又在“漕运”任上“苦于南北奔波”……进入知天命年龄后的潘允端虽然通过自身努力一度升任至四川布政使(从二品),但不幸又在任上遭人排挤并从此彻底结束了自己的“仕途”,这里的时间大约为万历五年(1577年),至此回到家中“无官一身轻”的潘允端才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建豫园的工程中。
或许是因为父亲潘恩为了自己“提前退休”一事心怀愧疚的原因,故而潘允端将营建此园的初衷定为了“愉悦老亲”,豫园之名据说就是因这“愉悦老亲”之说而来的。
整个豫园工程在当时著名园艺家张南阳的主持设计下于1577年后历时十余年才终告完成(潘恩于1582年时去世)。竣工后的豫园亭台楼阁林立,假山奇石错落有致,有“玉华”“会景”“乐寿”“容与”“醉月”“徵阳”“颐晚”等楼,“留影”“涵碧”“凫佚”等亭……可谓江南园林之美尽收眼底。
潘允端也在此园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十余年时光,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潘允端因“嗜戏如命”还组建过自家的昆曲戏班并在豫园内进行过演出。据其自己编写的《玉华堂日记》记载,当时在豫园演出过的主要剧目竟有《精忠记》《琵琶记》《昼锦记》《西厢记》《连环记》等二十余部之多,这些客观上讲都对后来我国昆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也为后来潘氏家族的衰败埋下了种子。
豫园“古戏台”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端去世后,潘氏家族的衰败也接踵而至,再加之后来的清兵南下,江山易主,豫园在渐显荒废的同时,其地产也被潘氏家族后人逐步分割出售。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随着上海地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豫园内的各处亭台楼阁开始被用作各行会组织的办公地点,由此城隍庙地区的商业气息开始显现,原豫园中的部分景致也在各行会组织入驻后有所改变。
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小刀会起义以及太平军进攻上海三个事件是城隍庙地区彻底走向“市井化”最为关键的原因。经过这三次战争后,一方面豫园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社会各界要求修缮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又无力划拨出“专款”对豫园进行一次大规模有效的整修,结果折中后的处理方法便是将豫园划分给各行会组织自行筹款修缮。行会组织在各自出资对豫园进行整修后,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将其中大部分的建筑用于出租谋利,并划出一定空间让小商小贩们设摊叫卖,由此也就造就了后来城隍庙地区茶楼酒馆林立,商贩云集的热闹景象。
豫园“穿云龙墙”
(三)城隍庙美食
说及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城隍庙地区的焦点,那无疑要属城隍庙的美食了,以下便为各位朋友介绍几项:
(1)南翔馒头。顾名思义,此美食起始于现上海市嘉定区的南翔镇。该馒头以小巧玲珑、皮薄多汁、味道鲜美而闻名。1994年当时的加拿大总督纳蒂辛在游览豫园品尝“南翔馒头”时曾对此称赞道:“在来中国之前,还未听说上海有这么好吃的点心。”
(2)宁波汤团。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近代上海来沪闯荡的宁波人极多。大约在中华民国时期,有一家名为“大同春”的宁波猪油汤团店便开设在当时上海的城隍庙地区。由该店制作的宁波汤团个个香糯可口,吃后满嘴香甜。1936年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访问上海时就曾来到过“大同春”,品尝宁波汤团,并对此赞不绝口。
(3)双档。实则就是油面筋百叶包汤,但城隍庙地区的做法略有不同,即先将生面筋裹上肉糜后在油中炸至金黄,而后再投入汤中煮沸,由此制作而成的“双档”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
(4)奶油五香豆。是城隍庙地区最为知名的零食,以蚕豆为主要原料,配制以糖精、食盐、香精、奶油等制成,其创始人郭瀛州在试制成“奶油五香豆”后大受欢迎,并在城隍庙租赁下店面开办“兴隆郭记号”以经营五香豆生意,时人则称其为“五香豆大王”。
(5)小热昏梨膏糖。一种亦食亦药的糖类零食,以生梨为主要原料,辅之以冰糖、橘红粉、香柠粉等熬制而成,具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过去售卖这类零食的小贩们为引起路人或游客的关注,一般都会采用边唱边卖的方式进行生意,因这些小贩的唱词多能“逗人发笑但又不切实际夸大其词”,故时人称这些售卖梨膏糖的小贩为“小热昏”。
南翔馒头店
宁波汤团店与五香豆商店
品尝完这些美食若您还意犹未尽的话,那就不妨来九曲桥畔的“湖心亭茶楼”坐坐。这湖心亭原本就是上面已提到的豫园中的“凫佚亭”,大约在晚清咸丰年间时改作茶楼,曾一度也是旧上海时期商人洽谈生意,游客品茗、会友的绝佳场所。据说当年“大世界游乐场”的创始人黄楚九就时常喜欢光临于此。另外位于湖心亭不远处原来还有一座“春风得意楼”,也是城隍庙一带非常知名的茶楼。当年沪上的几位评弹名家夏荷生、徐云志、沈俭安、薛筱卿等经常会来到这里登台献艺,象棋大师胡荣华少年时战胜高手陈昌荣的“成名之战”也是在这里打响的。只可惜这“春风得意楼”如今已难觅踪迹。
作为沪上最为知名的“文化地标”之一,城隍庙与豫园承载了太多上海人与各地游客对于这座城市满满的回忆,我刚才所叙述的其实也只是这些故事中的“沧海一粟”,更多的故事需要你我一起来把它完成。如今的城隍庙热闹依旧,刚修缮不久的豫园也即将翻开它崭新的一页,有关城隍庙地区的故事仍在继续中……
时间将近早上八点,背起书包上学堂的孩子们顿时成为各所学校附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如今各类名校汇聚的上海一样,我父辈们所生活的老上海也曾有过不少知名的学府,我的祖父为了能让我们王家的欣欣向荣继续延续下去,故而特别重视对于我父辈们的教育培养。在祖父眼中,虽然当时的家境已十分殷实,但对于孩子们而言也绝不容许娇生惯养。也正因为此,我父辈们的小学时光是在一所既有着良好教育口碑并且也有着“平民小学”之称的“万竹小学”中度过的。这所小学的旧址就位于如今上海老城厢西北部露香园路上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内。遥想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此时此刻,我的父辈们也是这样背起书包,与同窗好友三五成群地步入到万竹小学的校园之中……
湖心亭与九曲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