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杨和他的经典实验
和小火车托马斯一样,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图1.4)也来自英国,他出生于1773年。
图1.4
1801年,托马斯·杨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了光的双缝干涉:一束光经过两条很窄的缝隙后,产生了数条明暗不等的条纹(图1.5)。对比一下前面的水波双缝实验得到的干涉条纹,是不是非常相似?
图1.5
只要你在初中物理课上没有走神儿,你就会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此,鉴于光同属于波,它出现和水波相似的结果也是非常合理的。
光是由不可再分割的一小束电磁能量——光子——组成的。所以每个光子都是电磁场中的一小段波,且每段都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者用光子继续进行双缝实验。发射光子时,每个光子都只能穿过其中一条缝隙(图1.6)。
图1.6
所以如果同时发射多个光子,让它们分别穿过两条缝隙,那么光子的波的特性依然会相互作用,并最终产生干涉条纹(图1.7)。
图1.7
实验进行到这里,一切似乎都没有逃脱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似乎量子力学并没有多少神奇之处。
别急!接下来,实验者稍稍修改了一下实验流程,每一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图1.8),在发射多个光子后,干涉条纹依然诡异地出现了!
图1.8
等等,之前我们不是说过,干涉条纹是由至少两个具有类波特性的物质穿过两条缝隙,在并行状态下互相干涉的结果吗?为什么每次只发射一个类波的光子,一次只穿过一条缝隙,在没有任何相互干涉和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干涉条纹呢?
情况是这样的,当发射的第一个光子穿过其中一条缝隙后,它会落在一个能观测落点的屏幕上(图1.9)。
图1.9
然后发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光子也是一样的,它们穿过缝隙,然后在屏幕上留下各自的落点。当实验者不断发射单个光子,落点越来越多时,神奇的干涉条纹就产生了(图1.10)。
图1.10
可是,实验者明明每次只发射了一个光子,在运动过程中它能跟谁产生相互作用呢?这一点非常神奇!而且不只是光子,发射单个电子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甚至原子、分子或者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巨型球状分子,也能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出类似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些组成世间万物,包括你和我的最小物质,都是以某种波的形式穿过两条缝隙,穿过之后又与其自身发生干涉和作用,最终形成干涉条纹的(图1.11)!但是这样的表述非常抽象。
图1.11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这就好像是,在光子从发出点到落点的路途上,有一张以特定规律波动的网(图1.12)。
图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