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佛教基础知识

第一章 印度佛教与初传中国

一 佛教起源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至今还影响着世界许多地区的广大人口。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当时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古印度广大地区正经历着社会巨变。

通过频繁的兼并战争,众多部落逐步联合成一二十个独立小国家,武士阶层中的部分刹帝利在战争中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手工业兴盛,商业阶层中的部分吠舍经济实力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思潮”兴起,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各种沙门教派虽然在哲学思想、政治主张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奉行的“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天启”、“(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种姓至上”。作为“沙门运动”一支的佛教,就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根据佛教典籍的记载,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后来人们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五明”是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睺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必须遭受的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数论派的先驱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人的身体也是这样,必须经过苦行,清除了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讲说“四谛”的道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教史上称为“三转法轮”。由于是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也称为“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此后45年,释迦牟尼主要在恒河流域中游一带传教。他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面到过摩偷罗。释迦牟尼为什么要活动在这些地方呢?因为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兴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说法处所,一处是舍卫城南的邸园精舍,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是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赠送的,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的。

释迦牟尼每天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黎明起床,坐禅冥想,接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出家者)。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黄昏时分,或为弟子说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持续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巡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释迦牟尼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当时僧侣生活的缩影,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佛教僧团的一些修行生活规则。到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林中逝世。

从释迦牟尼创教到其最初弟子们所信奉的佛教,一般称为“早期佛教”,时间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

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最关心的是解决人生的苦难问题,而不是某些不切实际的抽象理论问题。所以,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等,是早期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而且在以后的佛教中也没有太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