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被世界现代化的浪潮甩在了后面。1840年,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国家危机四起,民族备受欺凌,人民苦难深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此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开始在黑暗中摸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这些斗争始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矢志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新途径。1917年,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向中国的先进分子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使中国人民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她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方向、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从“一五”计划开始,党领导全国人民投身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初步满足了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工业领域,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投资和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国防力量,平衡了工业布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进展震撼寰宇。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自豪地宣布:“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一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劳动者整体素质实现了很大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中国人不再被讥笑为“东亚病夫”。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有力地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于1971年10月得到恢复,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3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这些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实施这一战略,我国开始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开,8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延伸的需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对内深化改革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经济建设。整体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困难。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打开了崭新局面。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成功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度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明显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显著扩大,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衣食住用行条件都有较大改善。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胜利实现。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指出,这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2008年,党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严重困难,使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这一时期,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夺取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这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从刚刚跨过低收入门槛线提高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城镇化率接近5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经过这1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同时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现代化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任务,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2021年开始,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挑战更严峻,任务更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15年国家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科学谋划。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