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八股文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读书人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顾名思义,它就是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
八股文,从长期来看确实弊端极多,也被很多人骂得一无是处,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朝的学子们完成了他们的文章。但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此外,八股文还有一定用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为了维持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个选人用人的考量标准,相较于前期的选人制度,八股文取士是一个大的突破与进步:
以“世卿世禄”为核心的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主要盛行于春秋以前的夏、商、周三代,突出体现了王权和族权高度统一的制度结构。与王朝最高统治者血缘的近疏决定了官爵的大小和等级,王公贵族凭借血统和宗法,使子孙世袭官爵。
察举制在秦汉时期取代了世袭制,为秦汉两朝的选官拓宽了途径和范围。察举制史称“四科取士”,从西汉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东汉。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由三公九卿和地方长官负责考察并向上推荐优秀人才,其察举的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包括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办事才能等诸多方面。察举制对官员的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但弊端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依然是权贵垄断人才的选用。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其选官的主导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由朝廷在州郡设置的中正官负责对地方人士的品格、行为、能力进行测定,分九品即九个等级,朝廷依照品级依次授官。与这一“九品官人法”相衔接的政治基础是门阀士族统治。
从客观角度讲,我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的核心是为了巩固封建帝王统治。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历代选官制度在其创设和执行前期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其后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甚至走向僵化等。尽管如此,从比较的视野看,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八股取士也不例外,以科举制为基础的八股文只是针对试卷上的文章,以客观存在为准绳,避免了许多歧视性的主观因素,因而更加公平公正,选人途径也更为宽泛。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八股文取士像一把筛子,为明朝选出了许多真正优秀的人才。
比如与张居正同科成为进士者有李春芳(一甲第一名)、殷士儋、王世贞、汪道昆、王宗茂、凌云翼、陆光祖、宋仪望、杨继盛等赫赫有名的人物。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中精彩地描述:“第一流的首相,第一流的文人,立功边疆的大帅,弹劾权幸的忠臣,可算得人甚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