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有人捧,也有人泼凉水

  嘉靖十六年(1537),十三岁的张居正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要是试中,便是举人了。

  阅卷的考官把试卷呈给湖广巡抚顾璘。顾璘,字华玉,号东桥居士,世称“东桥先生”,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明代政治家、文学家。顾璘于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第,历任广平知县、开封知府、全州知州、台州知府、浙江布政使,其间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政绩显著;嘉靖十六年(1537)再度被起用为湖广巡抚,后升至工部尚书;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南京刑部尚书之职致仕归里,建成息园,时常与宾客置酒高会、诗文唱和。

  顾璘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刘元瑞、徐祯卿并称“江东三才”,与上元县的陈沂、王韦并称为“金陵三俊”,其后又加上宝应的朱应登,并称“金陵四大家”。顾璘亦是弘治十才子之一,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又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阅卷的考官在顾璘面前极力夸赞张居正,引起顾璘的注意。他仔细看完考卷,发现此人小小年纪竟然能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文章,连连叫绝,赶紧让人把张居正叫来。

  顾璘问张居正:“你年纪这么小,长大后有什么志向呢?”

  张居正的回答更加让他吃惊:“学生常听父母言及,昔行曾祖父生平急难振乏,常愿以其身为褥荐,而使人寝处其上,使其有知,绝不忍困其乡中父老。学生当以曾祖为效尤,宏愿济世,不仅以身为褥荐,即有欲割取我耳鼻,当亦乐意施与!”

  这段话说得极其出彩,传递出一个愿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号。顾璘万分震惊,就继续考他,手指院中墙边翠竹,让他以竹为题,作一首五言绝句。

  张居正文思如泉涌:

  题竹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倘若单从诗的角度而言,这首五言绝句并未见得多么出彩,但如果透过表象看内涵就会发现其中的磅礴气势。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凤毛。”《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而典故则来自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谢超宗很有才学,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写各种文告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张居正的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要以竹子为品格,扬凤毛之才,登上百尺竿头,一展我的青云之志。”

  顾璘写诗相赠,称赞他“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顾璘赞誉张居正为“国士”“神童”,亲切称呼他为“小友”,还多次对同僚说,张居正是将来治国的相才,可以和唐朝大名鼎鼎的宰相李邺侯媲美。

  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为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李泌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李泌入朝拜相,参与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李泌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追封太子太傅。

  可见顾璘对张居正的赏识非同一般,他的考卷也名列前茅。湖广巡抚位高权重,对张居正录取与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顾璘文学修养如此之高,又极其赏识张居正,可是赏识的结果是张居正这次没有考中举人。主要原因是顾璘由于过于赏识他,担心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向打消,这是对于张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张趁此给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奋发。顾璘对监试的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一切请你斟酌罢。”

  顾璘的意思是说张居正未来一定是个栋梁之材,可是从塑造人才方面来看,现在还不能录取他。因为他才十三岁,过早地进入官场可能成为第二个王维,只会在官场上舞文弄墨,而对国家真正的需要却没什么贡献。所以现在他需要一些挫折与历练,从而成长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大才。

  就如同“凡物之骤为之而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任何事物仓促去做并且急于完成,它的内涵就狭小,看一眼都能看透,它内中根本没什么内涵。

  这次张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欣赏。陈束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但是监试御史想起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没有录取张居正。这件事给张居正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