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出现危机
乾清宫内。
崇祯听着户部尚书的话,不禁陷入沉思,他没想到情况已经这么糟糕。
米价上涨一倍,其中意味着什么,他还是知道的。
老百姓不知道米价为什么涨价,他们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他们只知道自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钱不够用,饭都吃不饱。
他们就会骂奸商,骂朝廷无能,骂自己这个皇帝。
“王大伴,京师的米价涨了这么多吗?”
“皇爷,这个奴婢也不清楚,”王承恩摇摇头,这几天忙着东厂的事,这等小事他从来不关注。
“这么重大的事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崇祯严肃道:“这次朕就不罚你,不过以后你要注意,这些都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大事,一定要及时上报。”
一两银子在明朝太平时期可以买190斤大米,或125斤猪肉,或200斤鸡。
一两银子足够五口之家用一个月了。
这些都是发生在明朝鼎盛时期,崇祯年间很多物价都开始上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大降低。
“是,奴婢以后一定会注意,”王承恩连忙点头。
崇祯转头看向户部尚书,严肃道:“毕爱卿,你反应的这个情况很重要。”
“朕可以给国库拨款,但是朕要你把钱用到正事上,如果朕发现有人挪用朕的钱,朕一定不会手软。”
“皇上放心,我一定会派专人监督这笔钱的使用,早日疏浚运河,把粮食运到京城。”
毕自严为官清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实干家,去年清兵入关,各地兵马勤王40万云集京师,这粮草军饷供应就是大问题。
他连续数月,衣不解带的处理后勤供应事务,在他精心策划下,粮饷供应及时,为挫败清兵立了大功。
“王大伴,从内库拨一百万两到国库,”接着,崇祯看向毕自严,“毕爱卿,漕运不能断,这关系到边军,京师的粮草供应,运河要早点疏通。”
“遵命,”毕自严点点头。
“同时,京师的粮价也要降下来,”崇祯要求。
“皇上,这恐怕短时间办不到,京师是缺粮,才导致粮价上涨,”毕自严很为难,他也很想粮价跌下来,可是漕运的一百万石粮食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到达京城,现在只能等。
“办不到?”
“朕不管那么多,京师那些大户肯定有存粮,粮价上涨这么快,肯定还有奸商屯积居奇。”
崇祯直接下令,“打开京仓,向市场投放二十万石粮食,同时打击奸商,先把粮价降下来。”
“皇上,万万不可,”毕自严突然站起来,神情严肃,“老百姓吃饭困难,微臣也很心痛,可是京仓存粮已不足百万石,还要供应边军,已经严重不足,若有意外臣万死难赎其罪。”
“这么怎么少?”
崇祯大吃一惊,要知道此时的京城人口有上百万,这么点粮食只够吃半年的,况且这些粮食还要供应辽东,宣府等各地边军,可能三个月都撑不到。
“皇爷,不要急,据奴婢所知,通州还有存粮,”王承恩在旁说道。
“王公公有所不知,”毕自严摇摇头,“去年40万勤王兵云集京城,虽然打退了建奴,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粮饷,通州粮仓也只剩五十万石。”
明朝自从朱棣迁都北平,为保证供应庞大的军队,在北平设立大量的粮仓,京仓更是常年储存三百万石以上的储备粮。
再加上通州的粮仓,明朝随时都有五百石的粮食,高峰时期,仅仅通州就有存粮二千多万石。
自万历时期,明帝国走向没落,存粮也日渐稀少。
一个国家的富裕,有很多特征。
其中两点就是,国库存银充足,仓库粮食满仓。
这样即使发生灾害,也有能力救援。
崇祯还在为抄家得到千万两银子沾沾自喜,没想到京城就快出现粮慌了。
当个末世皇帝就是烦,哪都出事。
“我明明叫王承恩把歪脖子树砍了,怎么感觉危机提前了。”
“不行,不能和这些奸商捉迷藏,朕是皇帝,没有谁可以拦住自己。”
“谁敢哄抬物价全部送上断头台,要立即稳定物价。”
崇祯心里瞬间就下了决定,看着毕自严和王承恩,坚定道:“打开京仓,打压粮价,迅速从南方调粮来京,京城不能缺粮,不能让老百姓骂人。”
“皇上……”
毕自严刚想说话,崇祯一摆手阻止,“毕爱卿,朕决定好了,你立即去执行吧。”
“大伴,送毕爱卿出宫。”
………
京师,南城,这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
张三河提着米袋朝街道交叉口的粮店跑去,那里已经排了长长的队。
“三河,你也来买粮啊。”
“是的,家里断粮两天了,孩子都饿的趴在床上躺着,”张三河对着一名中年汉子苦笑道:“幸好我儿子被勇卫营选中了,得了十两安家费,我这不就立即来买粮了吗。”
“好,好,恭喜啊,”中年汉子笑着道:“勇卫营可是天子亲军,待遇好,机会多,以后说不定你儿子能当大官呢。”
“老王,承你吉言,”张三河叹了口气,“这世道艰难啊,否则谁去当兵吃饷。”
“听说朝廷军队遇上建奴根本打不过,直接溃败,去年都让建奴打到京师城下,那么多勤王兵也没灭了建奴。”
“我也是没有办法才叫我家狗子去当兵,现在粮价这么高,再不想办法,全家都得饿死。”
“我没有想过狗子能当官,只希望他能活着。”
现在明朝对于后金已经产生恐惧,根本不敢和后金野战,只能据城而守,如果不是后金人数太少,辽东早被他们占了。
不过辽东现在也基本算丢了,只有锦州,宁远几座大城还在明军手里。
“狗子那么壮,人又聪明,天生就是当兵的料,之前要不是你压着,他早就跑去京营当兵了,说不准现在能混个小旗当当。”
中年汉子叫王大锤,是张三河的邻居,本身是匠户,身上有一把手艺,家里也只有他自己和一个妹妹,家里条件比张三河好一点。
“你们怎么这样?”
“怎么又涨价了!”
“还让不让人活啦。”
此时粮店门口突然就吵了起来,张三河两人都向前面看去。
只见粮店门口树立一个牌子,今天米价:二两白银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