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小华侨
1914年5月6日,叶飞出生在菲律宾吕宋岛的一个叫迪阿旺的山区小镇上。
父亲叶孙卫,原是福建省南安县的贫苦农民,家有破室两间,薄地半亩,生计无着,结婚后数月跟随同乡飘洋过海去了菲律宾。像无数“唐山客”一样,他开始做苦工,略有积蓄后做点小买卖。归国无期,就在异国他乡娶妻育子,先后生下六男两女,第二个儿子取名启亨,就是后来的叶飞。
生母明嘉洛·琵甘,是菲律宾人,迪阿旺老居民,家有一片椰林,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菲律宾受西方影响较深,小家庭制,妇女和男人一样有继承权。叶孙卫和明嘉洛·琵甘各开小店,各自独立经营。
叶飞出生时,算得是小康之家了。
叶飞刚满5岁,父亲就把他和比他大2岁的哥哥启存带回祖国读书。叶孙卫常对叶飞兄弟说:“中国人在海外受欺侮,就是因为国家太腐败,所以你们自己要争气,”要他们不要忘记祖国,不要丢掉中华民族的传统。
1919年,叶孙卫带着启存和启亨,回到故乡福建省南安县金淘区深鞍占石村。叶孙卫回到家乡一个月,就被土匪“绑票”,好不容易赎回来,就匆忙离乡出国,以后就再不敢回来。从此,叶飞兄弟俩就由家乡的母亲抚养。
海外一个生母,祖国一位大母,是当年华侨普遍的办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家乡的母亲姓谢,至今挂在占石村叶家老宅客堂的照片上题着:谢氏宾娘。她像侨乡女性一样,在故乡收一个养子,苦撑家业,叶飞和启存回到家乡,她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来抚养。
叶飞同志的母亲(菲律宾籍)
叶飞兄弟俩回乡后先读私塾,念的是《三字经》。那时他俩只懂菲律宾语,不会家乡的闽南话,上课时什么也听不懂。只见教书先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口中念念有词,不禁嘻嘻笑起来。这下可闯了祸,先生拿着竹板戒尺打手心。好在小孩学说话很容易,大约两三个月时间,他俩学会了家乡话,还学会读写一些汉字。第二年,他们进了深鞍完全小学。
小学离村子很远。叶飞兄弟带着两块红薯做午饭,沿着山间小路去上学,走累了就在半路上的大尖石上休息。
啃着红薯,念完了小学,又在数学教师叶骥才的帮助下,兄弟俩到厦门去读了中学。
叶骥才是叶飞革命思想的启蒙人。那时正属中国大革命的高潮,叶老师是国民党左派,经常给学生们灌输一点进步思想。当1925年叶飞兄弟高小毕业时,由于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叶孙卫陷入经济困境,告诉叶飞兄弟俩:只能供一人升学,另一人回到菲律宾帮他经商。叶骥才去信说:你两个儿子都是高材生,中途辍学太可惜了。
叶孙卫终于让兄弟俩一起去厦门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