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外表好看,心隔肚皮——识人贵在识心
识心一:从外往里是看心
1.透视到心
看透对方心理与行为的技术,是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研究目标之一。但是,这种技术不能只靠理论来解决——因为人不是傀儡,不会按照他人所预定的计划去行动,必须配合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来进行。这种看透对方心理的技术,远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经运用了。现在就让我们举出一个当时较具代表性的故事来看看。
楚国有一个人,涉嫌犯罪,虽然宰相调查了3年,可是一直都没有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问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没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房产一定会被没收,为什么宰相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呢?”他想了很久,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去试探宰相的心意。
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办这件事。那个人见了宰相脱口就说:“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让给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应了,就表示这个人有罪,但是宰相摇摇头说:“不!这个人没有罪,这幢房子不能让给你。”当那个人要离开的时候,宰相暗叫一声:“糟了!”同时大声叫住他说:“我与你的交情不错,你为什么要跟我耍这种手段呢?”那个人明知被看透了,却仍然装出不解的样子说:“我并没有耍什么花样啊!”宰相说:“你的要求被我拒绝了,却仍然这么高兴,我想你一定是受了那个嫌疑犯的委托前来试探我的吧?”
这个故事里,两位主角各自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成功地透视了对方的心意。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战国策》这本书里还多着哩!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去翻翻看。
战国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3世纪,在这200年间,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你争我夺,整个政局纷扰不安,直至秦始皇出来才统一了天下,这段时期可说是人类文化史的转折点。人类的纠纷,自古以来就层出不穷,而尤以战国时代最为激烈。不但政治上如此,就是在学术上也是一样,从人性到底是善是恶之争,以至如何处理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哲学,诸子百家都各据一说,相互抗衡;故以战国时代为中心的前后四五百年间,产生了《老子》、《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经典著作。有些人认为,研究古典文学、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事,而且与现代生活脱了节,殊不知这些古典文学、哲学,在今日的人际关系中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有的放矢
中国古代兵法非常强调透视对方心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被视为兵学鼻祖的孙子,他的兵法里就有这样一节,可以说完全点出了人际间的关系(因为,兵法是基于人类的行为来探讨战争的方法)与孙子齐名的古代军事家吴起也这样说:“凡是战争开始,首先必须了解对方将领的个性,然后才研究他的才能”。换句话说,面临战争的时候,应先调查敌将,然后才观察他的能力,依对方的状况来运用适当的手段,这样就能稳操胜算了。下面我们举出吴起所提出的几项战争策略供各位参考:
如果敌将是一个没有主意,并且随便听信别人的人,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引诱他,使他暴露意图。
贪婪而不知耻的人,可以用财宝收买他。
单调而不重视变化的人,我们可用策略来使他疲于奔命。
敌将如果奢侈浮华,不顾部下的贫困,我们可以利用他的部下,使他们内部分化。
敌将如果是犹豫不定,毫无主见并使部下无所依靠的人,可用恐吓的手段使他们惊逃。
战争在表面看来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胜”与“败”谁也预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视对方,并运用适当的策略,就能无往不胜。同样的道理,把它运用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效果也是一样的。
3.好眼识“慧心”
法国心理学家果克兰,发表了一本奇特的书《了解人的心理学》,从而掀起讨论的热潮。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独特,在介绍观察对方人品的方法时,强调不只根据其习性或表情,还要观察对方的携带品、用餐方式、日常穿戴等生活习惯。
人的个性随处可见。如果你注意观察参加同学聚会或出席宴会的人,一定会发现不同个性的种种表现。有些人在宴会将开始时才匆忙地赶到会场,而有些人在聚会开始前30分钟便已到达会场等候。
这两种人性格差别甚大。而在支付聚会费用时也有差异,有些人出席之前会准备好应缴的钱额以避免找零,而有人却会掏出大钞支付少许的费用。
人们往往会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或无意识的动作中表现自己。常见有些男性刻意穿戴印有名牌标志的领带、皮带,以炫耀自己的富有。
这说明此人在潜意识里,希望人人知道他身上所穿戴的都是名牌,以表明自己属于上流社会分子的心态。
(1)洛克菲勒的人物观察法
据说美国大财阀之一,洛克菲勒的创立者约翰·D·洛克菲勒,是观察人物的高手。他只注意所要观察人物的同事是如何看待这个人。根据对方的居住环境,也能发现其真实的面貌。譬如,利用假日出其不意地到同事家里拜访,随意看看其书柜上所摆放的书籍,即可了解对方的“兴趣”。
(2)人的“品味”
日本的野间清治先生也是一位能发掘他人长处,并使其得以发挥的经营者。他在《繁荣之道》一书中提出:“凡有志成事者,皆应努力寻求善者、贤人,应引颈翘望,睁大眼睛努力不懈。求人、追求善人,乃是事业开始的第一紧要关键,繁荣之要诀莫不在此。”
他认为每个人各有其隐藏的优点,也就是个人所特有的“味道”。他甚至指称可将人分为“甜、辣、酸、苦、碱、涩、敛”等各类型。一般人认为年幼时期富有“甜味”(温和)的少年是好孩子,而调皮捣蛋的小孩则一无是处,其实,其中有各自不同的“味道”。
温和的人因其乖顺易于管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但是,个性虽不温和的年轻人,却可因领导者的知人善任,而发挥其卓越的能力。
4.先用眼睛后用嘴巴
要说服别人或提出意见,首先要注意的是——应该如何应用说话的技巧。但是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却不这么认为,他主张首先就要透视对方的心理。的确,如果不符合对方的心理,不管你说得多么动听,对方都会把它当做耳边风。要说服人而不了解对方的心理,那是很难收到效果的。例如:在对方忙碌的时候,你却一直想跟他说话,他一定会很讨厌你;不管一个推销员多会说话,如果对方实在不需要时,也是无法达到推销的目的。所以说,“说服”还是应该先从了解对方开始。
“劝告”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难在哪里呢?这并不是难在劝告者本身没有充分的知识,或不善表达心中的话,更不是缺少滔滔不绝地说出真心话的勇气。而是难在劝告者不能透视对方的心意,无法使自己的意见完全符合对方的需求。比如对方是位正人君子,而我们却告诉他如何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利益,那么他一定会嗤之以鼻;相反,对于一个重利轻义的小人,如果劝告他做个君子的话,他一定会认为我们不识时务,是不明事理的傻子。还有,对于一个内心重利,而表面伪装成君子的小人,要如何应付呢?如果劝他做个君子的话,他表面上一定会接受,但他的内心一定在排斥;相反,告诉他如何去钻营获利,他的内心一定会接受,但表面上却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所以劝告别人,必须要先了解对方这些微妙的心理。
5.你看他他也在看你
想看透别人的人,很容易忽视一些周围的人。其实,别人同时也在观察你!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只顾观察对方,那你一定会招致种种的失败。
大部分人都喜欢在茶余饭后去评论别人,“某某说的比唱的好听,其实我早就明白他的本意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正在高谈阔论的某某,已轻易地被人透视了。
我们从批评者批评别人的语气及态度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格。人际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你看别人,别人也在看你;你讨厌某人,某人可能也一样讨厌你。
下面将要介绍一些运用有关策略来透视别人的法则,但是使用这些法则时要特别留意,如果稍有不慎,被人察觉,人家就会厌恶你,觉得你这个人心机太重。透视别人的技术,像一把双面刃的刀,用得不好,自己也会受伤。还有一点要补充——如果情况特殊的话,也不必太注意别人的反透视了。假如你是一位领导,你同时要观察好几个部属,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他们也正在设法了解你,观察你,你只有两双眼睛。而对方却有好几双眼睛。这时,如果你过分注意别人的观察,那你就不能客观地观察他人。像这种情况,只要了解相互间的作用就行了,因为与其过分的关心,还不如听其自然发展来得逍遥自在。
6.第一印象看人
初次会晤即能与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大多数是人间观察的高手。他们以对方的外表、服装及细微的动作为线索,巧妙地掌握对方的性格或生活状况。就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侦探,会注意对方为人所疏忽的“特征”。譬如,从对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茧,指头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测该人从事案头工作,又如看对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发出消毒药水的臭味,则揣测是牙医……
有经验的推销员或店员,通常是鉴别初次见面者身份的天才。譬如,前几年在日本发生的运钞车被袭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可疑迹象的东京证券公司某员工,就采用了表面观察的方法。
这位证券公司的职员,对抱着2000万元巨款、而且其中全是肮脏的千元或百钞票、前来购买股票的顾客感到可疑。同时,这名顾客搭乘的汽车挂的是名古屋的车牌,名古屋也有多家证券公司,何必长途跋涉到东京购买?更何况身上带的是肮脏的千元钞票。这职员觉得其中颇为蹊跷而紧急向警方通报。
在各个场合会无意间暴露个人的性格、愿望或生活状况。训练自己从生活琐事中掌握对方心理,可以说是促使自己圆满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7.看菜吃饭,看人说话
大体上来说,女性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容易表现出一意孤行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她们进入社会,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受到更多的磨练之后,才会有所改变。
不考虑对方的立场,就算你是一片好意,也会变成在强制对方,而使人讨厌。
性格属于肯定性的人,比较容易相处,但是不太可靠,凡事他总是说“好!好!”或“我知道了。”其实他到底了解了没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跟这种性格的人说话,千万要注意他话里的真实性。
否定性格的人,虽然起先喜欢跟人唱反调,但是一旦答应别人,就不会随便改变。对付这种人,如果先被否定了,也不必退却,必须继续努力,一定会有希望的。如果你想要使自己的意见被这种人采纳,可先说出相反的意见,因为对方一定会加以否定,然后才说出正合于你所期望的事情。
你的上司若是属于这一类否定性格的人,而你有个建议希望他采纳的话,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几个否定性的例子来。
我们如果不能辨别一个人是属于肯定性格或否定性格,那么好好的一件事情,往往会弄到难于收拾的局面。
8.了解发怒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些事情之所以会弄得一团糟,往往是由于没有先认识对方的性格所致。
有位心理治疗专家认为:人的“发怒”有四种型态。
A喷火型:像喷火一样,怒气填膺直线上升,到了顶点就喷出来,但是爆发之后,马上就“雨过天晴”。
B气球型:好像气球内部的压力逐渐升高一样,怒气升于顶点,就使气球爆发,但是发怒之后,怒火无法全消,依然愤愤不平。
C雪球型:先来一个小发怒,然后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至怒气冲天。气消之后,还会拖一个尾巴。
D反射型:看见不顺眼、或者听到不高兴的事情,马上就会发怒,但是怒气发过之后就像A型的人一样、马上天晴气朗。它发得快,消得也快。
依此看来,我们一个人发脾气时,虽有大小之别,但大致可归纳为上述四类。此种分类法可应用于心理治疗方面,不过,我们也可借它来作为鉴别性格之用。
若是事先能判别对方发怒时是属于哪一类型,不但能够避免无妄之灾,而且能帮助你应付对方。
如果对方属于A型和D型,万一与他冲突,事情不会太严重。但是如果是B型和C型的话,可就要提防它的后遗症了。所以凡事要先看清楚对方的怒气已聚积到什么程度,再做适当的对策,否则就难以收场。
——对方的性格如何?
——对方在想什么?
——对方想做什么?
——对方所说的是真?是假?
——对方真正要说的是什么?
——对方的真面目是什么?
——对方对你的看法如何?
——可不可以相信对方?
这些事情谁都想得到。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以初次见面的印象或直觉来判断。等到发生不良后果之后,才会想到“这么说来早应……”。话虽然这么说,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一接触对方,就去调查对方的底细,何况人们内心的想法,不是只从表面上去调查就可以了解的。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不了解对方就无法相处得很融洽,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上,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说得准确一点,我们并非有意把它忽略,而是很自然地忽略了它。其实,透视人心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且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从未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位古人曾这样说过:
“对于不须提防的人加以警戒是愚人,对于应该提防的人却不加以戒备是白痴。……所以说,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认识对方。”
9.知人之难,重在知己
你在使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时候,不是要调整镜头吗?如果镜头模糊不清的话,那就什么都看不清楚了。想透视别人的心理,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对方是何等人物,如果你的镜头模糊不清,就不能把对方看得很正确。所以在未透视别人之前,应该先调整自己的镜头。
要了解别人是很难的,韩非子有句名言:“知人非难,而在于知己。”
对自己本身都不了解,就想去了解别人,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好比透视别人的镜头模糊不清,所以很难看清对方,道理是一样的。而镜头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具有“贪欲”。
任何事件发生后,双方都知道要冷静地处理。但是,如果对方运用巧妙的手法,配合伶俐的口才,很容易就激发己方的贪欲(这时镜头开始模糊了),况且人的心理,都有一种预期反应的下意识,当对某种有形无形的目标有所期待的时候,心性就向那方面移动了。
例如,有的人在考虑赚钱的时候其欲望一般是这样演进的:“也许会赚钱”→“我喜欢赚钱”→“一定会赚钱”。如果到了第三级,对方的真面目,就完全看不清了,这就是所谓的“财迷心窍”。有这么一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人,常常在做黄金梦。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见银楼里的黄金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于是就冲进去拿了黄金拔腿就跑,店里的人吓了一跳,急忙把他抓起来说:“你好大的胆子,店里这么多人,你也敢乱来?”那个人很吃惊地说:“什么?有很多人在吗?我以为只有黄金在那里!”
要把一个人的贪欲完全除去,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要在透视别人之前,先自我反省一下:是否陷于贪欲?那么镜头就不会模糊不清了。
人,如果起了贪欲,理智就会被蒙蔽,理智被蒙蔽,贪欲就得以膨胀,贪欲膨胀了,邪念就会支配心理预期的反应,这时判断事情就会错误,于是惹来一大堆烦恼的事。
除了贪欲会影响判断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判断,这些因素,我们在下面几节里会一一加以说明。
10.人情遮人心
好感也跟贪欲一样;会使透视者的镜头模糊不清。自己喜欢的人,他的缺点都会被看成优点,自己不喜欢的人,他的优点都可能被看为缺点。日本人有句话比喻得很好:“自己喜欢的人,把他的痣都看成了酒涡;不喜欢的人,美丽的酒涡,也会被看做是丑陋的痣。”
春秋时期,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名叫弓再子瑕的美少年,所以就留他住在宫里。有一天夜里,这位美少年获知他的母亲患了急症,心里十分着急,来不及请示卫灵公就搭他的马车连夜赶回家去探望母病。按照宫中的规定,擅自乘坐国王的马车,要受斩腿的处分。但是卫公灵知道这件事之后,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称赞他很有孝心:“冒着要被斩腿的危险赶回家去探望母病,孝行可嘉。”
又有一次,弓再子瑕陪卫灵公在庭院散步,看到了成熟的桃子,就顺手摘下来吃,他咬了一口,觉得味道很好,便把咬过的桃子拿给卫灵公吃,卫灵公很高兴,赞赏他说:“你把好吃的留给寡人吃……寡人真是太高兴了。”过了几年以后,弓再子瑕已经长大成人,渐渐失去了美少年的体态,所以国王也不像以前那样宠爱他了。卫灵公想起以往的事情,对弓再子瑕更加不满,于是责备他说:“你以前谎称得到我的允许,擅自乘坐我的马车;又把咬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真是太无礼了。”于是就把弓再子瑕赶出宫去了。
同样的一件事,先前受到赞赏,而后却被处罚,这是韩非子所著“爱与憎之间”所评述的主题。这种观察的方法,常被人采用。再看另一个故事:
有一个富翁,他们家的围墙由于连日大雨的侵蚀而倒塌了,他的孩子对他说:“爸爸!你怎么不赶快请人来修理?小偷会进来的啊!”富翁说:“不用急,邻居也常跟我提起。可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事情。”没想到当天晚上,富翁的家里被洗劫一空。这时富翁对曾经提醒过他的两个人,却有不同的评语:“还是我的孩子有先见之明。啊!说不定昨天晚上的小偷就是隔壁的邻居!”
不要只讲求“缘分”,须知“缘分”有时会妨碍到你的事业。
人有有缘和无缘之分,这点就是造成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对于跟自己有缘的人,总是比较宽大,而对那些跟自己没有缘份的人,总是比较苛刻,有时明明对方有理,我们却把他当做无理,这种受人缘左右的心理,让我们互相警惕吧!只跟合得来的人相处,你的镜头就容易愈来愈模糊。
11.心不傲,知人善
“说谎的人,死后会被阎罗王剪去舌头!”
像这样的警告,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连小孩子也哄不了。不过,阎罗王在古时候是被人们奉为地狱大法官的——他拥有极高的权威,并且还能透视人心。
听说阎罗王也曾闹过笑话,各位如果不信的话,这里可列举古时候的一则故事来印证。
有一天,阎罗王突然心血来潮,命令殿中的小鬼说:“你到人间去把那些花言巧语,善弄唇舌的人抓来,我要把他们放在油锅里炸死。这种人在世上不务正业,成天花言巧语地去煽动别人,使得许许多多的人迷失本性,误入歧途……好吧!你现在可以去了。”小鬼赶忙应了一声“是!”就离开地狱,向人间出发了。过了一会儿,小鬼抓回来一个男人,阎罗王说:“怎么这么快!你没抓错人吧?”小鬼连忙回答说:“怎么会弄错呢?这种人实在太多了,随便一抓就可抓到,大人若是不信,可以查问他看看。”
当阎罗王开始审问那个男人时,一不小心放了一个响屁,臭气冲天,那个男人灵机一动,很快地走到阎罗王面前,恭恭敬敬地向他鞠了一躬说:“噢!大王的屁,响得多么美妙啊!听起来好比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同时还有麝香和兰花的芬芳。”阎王爷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就说:“嗯!只有你才了解龙体的尊贵,我应该赦免你。喂!小鬼!把这个男人带到内殿去,好好地招待他。”
那个男人跟在小鬼后面边走边说:“你的相貌不凡,仪表也与众不同;你头上的两只角弯弯的像月亮一样光滑美丽,还有你那闪着光辉的眼睛有如碧空里的两颗流星,啊!你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小鬼听了就停住脚说:“大王吩咐他们准备筵席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准备好,你先到我们家喝杯茶,休息一会儿好吗?”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人性的一大讽刺。每一个人都有骄矜的心理,但是如果经不起花言巧语的煽动,这个骄矜的心理就会使透视镜的镜头模糊不清。
自尊和虚荣也会产生同样的作用,有些人认为自己有才能就看不起别人,这种人,即使是他亲近的部属也不会喜欢他。而且他也不可能了解他的部属。
古语说:“心不骄,自敬人;心不傲,知人善。”
12.学历不是能力
还有一种能使我们的镜头模糊不清的因素——“地位”和“学历”。
人们过分重视“学历”与“地位”,这将会形成透视别人的一大障碍。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以学历和外表来判断别人的!
“将相本无种”。这是秦始皇时代,陈胜起义演讲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不论是王侯也好,将相也好,他们的血统跟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是天生就尊贵的。
谈到这里,我们来重温一下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衣》。——有位裁缝,来到爱美的皇帝面前说:“陛下啊!我愿意为您缝制一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礼服,只有聪明人才看得见它”,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便重重地赏赐他。皇帝穿上这件“礼服”之后,就到街上去出巡。这时所有的大臣、贵妇,以及士大夫们都称赞不己,但是不会撒谎的孩子们却天真地嚷着说:“啊!大家快来看裸体的国王。”
从这篇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愈是虚饰自己,就愈容易露出真面目。“皇帝的新衣”的确是只有孩童那清晰的透视镜才能看穿的。
不但人是这样,世面上的商品也是如此呢!一些物品经过电视反复宣传后,就变成了有名的畅销商品。人们不管东西的品质如何,只要有名就行了。因此我们为了避免上当,必须经常去擦拭我们的透视镜!相反地,“不著名”中也可能有真货。但我们应该如何去透视、辨别呢?这很简单,首先我们不可心存偏见,不管它是不是权威,都应该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去透视。
识心二:从里往外知心术
1.登高即能望远
要透视别人,首先要从什么位置去透视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多么敏锐的眼光,只要与物体太接近,焦点便不容易调到合适的位置。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镜头就无法发挥它的功效,所以我们还是从各种角度来观察事物比较恰当。
首先我们先从高的地方开始吧!
有一种观察法,即“登高望法”
在战场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处于进退维谷的时候,就要到高处去望。
这个道理,可运用到人际关系中。例如:在某一个地方无法解决的事,只要脱离这个环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就能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微妙来。也许一向被我们认为可怕的对方,原来微不足道。
在双方彼此坚持己见,相互对立的时候,或是在很复杂的纠纷场合,上述的原则,尤其有效。两强相遇冷静者胜。因为他能从高处去看对方。
相反,处于下风的人要如何去观察呢?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从上面往下看的,如同飞鸟从空中往下看一样,所以叫做“鸟瞰法”,从下方去观察的,就姑且称之为“虫瞰法”。因为是自下方向上望。对于某一些人,用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唱高调及喜欢谈论大事的人,只有利用这个方法,才能知道他的真面目。
在会上喜欢唱高调、自觉了不起的人,我们就可以从下方去看他,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具体的事?看他是否脚踏实地?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这样来观察,就不难看出他的真面目了。
从上下左右,经常换角度来观察事物吧!否则透视镜就不能发生效用。
2.读心高手
我们处于现代社会中,不论自己喜爱与否,总是被重重组织包围,而生存于其间。譬如说我们是国家的一分子,也是政府或某公司的成员,更是家族中的一员。不仅如此,我们还是各种同乡会、同学会或社区中的一分子。由此可知,我们是生存于各式各样的组织中。
这些组织,都有其各自独立的规则,一旦我们脱离或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为组织排斥,甚至很难生存。
构成这些规则的基础,可以说就是该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否,便与正确了解他人的心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何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负,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就因为这种偏爱自己的心理,往往自以为不会误解对方的意思,但事实上却恰好相反,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融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仅仅由这种现象,就可知自己常处于误解对方心意的状态,这种错误对任何人而言,都极为不利;反之,只要能彻底了解对方的心意,就无异于拥有了一种利器,足以踏上成功的捷径。
但是因为我们尚未达到这种境界,由于误解对方的心意而不知失去了多少机会,遭误解的人说不定还是对自己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由于没有好好把握与这些人的人际关系,一生中难得的升迁,甚至事业、婚姻等重大机遇,说不定就因此丧失。如果管理者误解了部下的心,使其无法充分发挥能力,也可能使部下对你产生不满,甚至耽误了部下的前程。
由此可知,正确了解对方的心意,对我们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每天都必须接触许许多多的人,除了在工作场所或家庭外,如搭出租车时,会与司机有所接触;在咖啡厅中,也会和服务人员有短暂的接触。但即使是这种偶然的邂逅,也总是有意无意间想了解对方的心,当然,对方也在设法了解我们的心意。有时因为了解错误,往往会引起对方误解,因而引起不快,甚至发生纠纷。
所以正确地了解人心,可以说是建立成功的人际关系的秘诀。
3.别以成见论人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以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断人的好坏。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大都是已有相当阅历的中年人,通过自己长时间的体验,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处世哲学,由于这些体验经年累月,已成为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习惯把这些价值观和哲学应用于每件事情上。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种方法足以能了解部下。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年轻部下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管理者当然无从了解,所以彼此就会产生摩擦、不愉快,甚至导致互不往来,如此管理者当然无法再领导部下。
遇到这种情形,有的管理者采取的改进办法,就是邀部下们喝酒,借此沟通彼此的意见,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先前如能掌握对方的心,岂不是更能与部下开怀畅饮?
在管理者中,能力较强的人,都是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人,这些人经过千锤百练,多为意志坚强者。但是尽管如此,他们的想法都具有相当的弹性,能去除成见,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所以很少有人际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因而得到周围的人喜爱,口碑不错。同时他们在指导部下时,对方通常不会产生抗拒之心,而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种良性循环下,管理者当然能更进一步地掌握对方的心。
4.上下一条心
我们常可见到同一工作单位中,同事之间彼此不和睦,闹得很不愉快。原本在同一单位工作,应该要团结合作,保持联系,但有了种种不愉快后,便极容易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影响当事人的前途。
造成这种不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同事之间彼此误解,以自己的心揣测对方的心,用自以为是的方法解释对方的言行。尤其是在每天见面的工作单位中,如果无法通过对方的言行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甚至双方想法有所出入,当然就会有摩擦产生。所以上班族不但要与自己的同事维持融洽的关系,尚需注意与上司、部下的交往,才能使工作顺利地进行。
上司在迎合自己的部下面前,固然会因显示自己的权威而不动声色,但对部下的奉承,有时难免暗自窃喜。但是这样的上司,往往无法了解部下们的内心,更不能发掘部下心底潜藏着的不满和怨恨。
上司的确能掌握部下们的心,但有时因为上司拥有种种的权限,所以部下才对他们特别客气;事际上部下应该认清,既然大家要在同一单位工作,就必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去除身为部下的被压抑感及恐怖感。此外,部下还应确认,上司以前也是职员,与自己无异,如此就能更自在地与之相处。
潜藏在人内心的冲动、欲望等,会通过言行表露出来,所以部下也可借观察言行,来读懂上司的心。事实上,上司的心意可能与部下想像的迥然不同,他们其实是很孤独的,有些甚至还认为工作场所中没有人能了解他。因此只要部下能准确地抓住上司的心,相信一定能获得上司的赏识。
5.脱掉内心的盔甲
推销工作最需要了解对方内心的工作,顾客是否愿意购买商品,或是否能引起顾客购买的欲望,完全在于推销员和顾客的人际关系。近年来有关推销方面的书籍充斥市场,由此可知读心术对推销员是如何重要。
推销员如果在尚未充分掌握购买者的心意之时,就贸然拜访顾客,很容易使顾客产生反感,所以我们常可见到各个居民楼,尤其是高级住宅,都贴着“谢绝推销员”的字条,可见他们为杜绝不速之客的访问如何煞费苦心。
的确,推销员中确实有人不考虑顾客的时间,而强迫访问,在这种情形下,顾客当然一开始就会摆明拒绝的态度;甚至还有人认为推销员的访问有暴力倾向,这当然是一种误解的方式。当然,推销的工作是基于卖方的偏面需要而开始进行,因此含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但推销员仍需注意不要使对方产生被强迫的感觉,这才是成功的推销。
在推销方面成功的人,莫不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他们做到这一步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做一个很好的听众。似乎拜访他人就是专为聆听对方的谈话。
可是反观许多推销员在推销时,往往以为只要把商品的效果、品质展示在顾客的面前即可,因此滔滔不绝地自卖自夸,如此一来,顾客成了听众。这种推销方法,即使能卖出商品,买主与卖方之间仍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只此一次就被客户拒绝继续往来。相反,如果推销员与顾客间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不但能顺利推销商品,更能借此巩固日后的基础;此外在买主方面,除了能享受购买商品的喜悦,也能通过推销员得到商品以外的满足感。所以使顾客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是推销成功的要诀。
推销员如果想运用此高明方法,首先就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实。但所谓诚实,并不是指在顾客面前摆出一张哭丧的脸,或佯装热衷于事业之类的玩弄花招,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脱掉自己心中的盔甲,也就是将自己未曾武装的心,展现在顾客面前,如此顾客才能安心,撤除内心的藩篱,这就是推销的要素。
人惟有摘掉自己有色的眼镜使心灵澄澈时,才能正确读出对方的心。如果去除了这层偏见,还能脱掉内心的盔甲,推销员与顾客间就能在精神上交心,顾客也才能体会到推销员诚实的态度。
6.抓住人心
能准确读出对方心的人,亦即具有读心术之人,通常都具备下列条件:
其一就是特别能活用以前的经验。属于这类型的人,多半是善于经营公司的大企业家,因为他们长期接触许多从业人员,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更好地进行人事管理。
这类型的读心术,也可以说是靠直觉(第六感官)而来的。虽然透过经验以直觉来判断,并不合乎科学的方法,但往往能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因此才能从事人事管理,而使公司营运顺利。
第二是自己能控制自己。所谓自制,绝不是在与人相处的场合,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真正的自我控制,并不是本人有意识的控制,而是无论处在什么状况下,都能不依靠别人的力量,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心态,同时不掺杂感情的因素。
惟有在如此自我控制的心态下,才不会太过主观地观察事物,而以敏锐的眼光了解对方的心。这也正是为什么心性修养较高的人能自我控制、禅僧能登悟道之境界的原因。不过这种自我控制并不是只有禅僧能为之,一般人只要能与自己的职业、嗜好配合,下一番工夫。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此外,艺术家或武术专家等,凡持有一技之长的人,或著名的企业家、学者等,也不乏这一类型的人。
第三个条件就是必须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人的言行即代表个人的意志,因此要了解对方的心,只要观察他们的言行,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在做事、说话之前,是因为先有意志,才会表露于言行,但事实上在他未表现言行之前,必然会先有某种意志。
不过人的意志并非突然产生,意志会成为意识,一定是在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人的意识受到刺激后,他的意识世界就会巧妙地加工,并转移到言行中。
当某意志在意识的世界中未进行修饰时,如果潜意识中早已意识到被压抑的各种冲动和欲望,一定会产生极大的畏惧感,所以此时人特有的“心的安全瓣”便发挥了作用。
认识这些心理学上的知识后,你在观察人的言行之余,就可了解这种言行是根据其本人的意志修改后的产物;反过来说,要看穿被歪曲、粉饰的言行,才能读出人心中的真意。
因此惟有利用心理学上的知识来观察,才能更准确地抓住人心。
7.知心术秘诀:后发制人
我们同样都是人,但为什么有时无法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甚至常会产生误解?这是因为在我们潜意识中有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如果在未经理性分析,难免会造成人的不安、恐怖和不快感。因此必须由内心的自我防卫机制(理性分析)产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必须以其他的形式取代人心种种的不安、恐怖和不快感。就因为这种状态是针对活生生的感情进行修饰与加工,所以人类彼此之间很难了解彼此心中的真意。
但是误解他人,并不单纯只是个人内心的问题,因为似乎各种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也会因为外在的现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而感到不安、恐惧和不悦。
对这些外来的刺激,人内心的抵抗(耐性)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刺激超过我们的内心所能抵抗的限度(即自我强度),人内心的自我防卫机制就会产生作用,而巧妙地处理这种重压,则可以保持调和。
当人的内心意识危机时,各人所产生的防卫机制作用因人而异,且还会因状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人与人间才易引起误解。
在都市中生活的人,的确极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因此都市人必须常使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发挥作用,才能保持平和。换句话说,就是一层又一层地把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复杂,使别人更不易了解自己。
我们常可听到乡下人批评都市人说:“城里人太聪明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正道出城市人的心不易了解。因此若想了解都市人的心,就必须剖开包裹着人们内心的层层包装,以客观的立场观察他人,如此才能清楚的洞悉都市人的心理。
读心术的另一秘诀,是摒弃与对方接触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
一般说来,人们对他人所产生的第一印象是由五种因素产生的,以下就介绍一下这五种因素。
(1)扩大时间的思考过程
这是将暂时性的事物以永久性的观点加以解释。例如根据对方“笑的样子”的暂时性现象,断定对方是个“善良开朗的人”。
(2)根据以前经验的一般化倾向
根据自己以前与特定人物人际关系的经验,而对以后见面的人使用同样的经验。例如以前你接触的A的性格如此,而即将见面的B正与A有相同之处,所以你判定B的性格必与A类似。如果对事态的认识模糊不清,这种一般化的倾向就较强。
(3)范畴倾向
例如根据对方的年龄、长相、体格等判断,认为他是个稳重,但体力不佳的人,按以往预先设定的几个范畴来了解对方的一种倾向。
(4)根据机能的特性推定
例如人的口是用来说话的,所以以此认为口小的人,就是“沉默寡言”的人;或者看到一个口才极佳,且能旁征博引的人,就推测其“智商很高”;或是认为戴眼镜的人一定是“智商高且用功”的人。
(5)根据外貌来评价
例如见到蓬头垢面、皮肤粗糙的之人,就认为其有粗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