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研读法”提升理解深度
读懂一篇文章有三个步骤。一是读懂,即明白文章写了谁,写了关于他的一件什么事。二是细读,明白段落大意是什么,行文线索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主题是什么,故事情节怎样发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三是研读,即明白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作顺序是怎样的,结构顺序如何安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等等。
如果说“读懂”“细读”是基础阅读,“研读”则是深度阅读和思考,是高一层次的阅读能力。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必须走好“读懂——细读——研读”这三步。
读懂:写了谁,写了关于他的一件什么事?
细读:概括段意,理清线索,掌握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挖掘写作主题,关注情节发展,总结人物品质。
研读:弄清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顺序、结构顺序、情感倾向、写作主题。
我们来用上述阅读流程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吧!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地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为我们挡雨。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摇晃着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地用力。“你在伞里吗?”“在!”
[雨中骑行]
②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得了两个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吃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每当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就与我的脊背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的,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的心在寒雨中也幸福得发紧。
[温暖幸福]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到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却不像她的同学们那样随时都能进店里饱食一顿。所以,小小的她对肯德基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我清晰地记得,去年女儿九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正视……
[插叙家境]
⑤我是一个单亲妈妈,为了让女儿获得更好的教育,我辞掉乡里的工作来到省城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现实的经济条件使得我常常无法满足女儿的一些小小愿望,比如一条新裙子,一个新书包。好在女儿从不因此生怨,反而总是乖乖地安慰我。她的懂事更让我心酸。
[女儿懂事]
⑥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
[继续骑行]
⑦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微笑着,她把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纸袋没湿]
⑧泪水和着雨水,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心疼落泪]
文章看完了,我们来一起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谁,写了关于他的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一对母女,女儿考了满分,母亲带她买了属于她的奖励——肯德基,两人在雨中骑行回家的故事。
2.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串起本文行文线索。
雨中骑行→吃肯德基→温暖幸福→插叙家境→女儿懂事→继续骑行→纸袋没湿→心疼落泪
3.通过故事情节,你能读出这对母女具有怎样的品质?
通过文中描写的人物动作、语言及心理,能读出女儿乖巧懂事、细心体贴、善解人意,母亲虽然经济上有些拮据,但在教育孩子、疼爱孩子这方面是舍得投入的。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也配合交代家境的插叙的内容。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讲述间接抒情,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女儿对母亲的感恩。为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格,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也非常精彩。
5.试分析,通过事件的讲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本文一直充满着“感动”的情愫。开篇通过女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女儿懂事、乖巧、孝顺、会体贴人。问“你在伞里吗”,女儿干脆的回答声说明女儿知道母亲担心她,所以赶紧回应,避免母亲担心,表现女儿的善解人意、聪明善良。女儿紧紧攥着纸袋,贴在母亲后背,母亲的心在寒雨中幸福得发紧,表现生活虽然困难,好在有女儿跟自己相依为命,况且女儿这样懂事,母亲很感动,也很满足。生活中,母亲常常无法满足女儿的一些小小愿望,但女儿从不因此生怨,反过来安慰母亲,懂事到让人心酸。回到家,女儿全身湿透,却没有弄湿肯德基的袋子,说它还热着。女儿的优秀、懂事在这一刻,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是不是感觉通过“研读法”,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接下来,和布赫老师一起,学习一下如何在阅读文章时巧妙运用“研读法”来帮助答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