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历程
南开中学
1937年夏,夏培肃和姐姐夏培雍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重庆南渝中学[1]的高中,妹妹夏培静于1938年夏考上了该校的初中二年级。
南渝中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创建的。张伯苓,出生于1876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曾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军的全军覆没让他深深感受到战败的耻辱,于是退出海军,投身于教育事业。1904年,严范孙和张伯苓在天津严、王两馆(私塾)的基础上合并建成南开学校。日寇侵占东北后,张伯苓深感南开教育事业面临发展艰难甚至生存危机,因此打算在四川建立分校。1935年11月,他去四川考察。1936年,张伯苓在重庆沙坪坝先后购地三百余亩,建造教室和宿舍楼,建成重庆私立南渝中学,同年录取二百四十余名初高中学生。1937年,学校决定扩充招生计划,并增设女生部,建设女生宿舍楼一座(该楼因由吴受彤捐建,取名为“受彤楼”)。1938年9月,南渝中学更名为南开中学。南开中学的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完善,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最好的中学。
南开中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中学的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如在美育方面,要求学生心灵美和形态美,女生宿舍的大门内有一面大的穿衣镜,学生离开宿舍时,都要在穿衣镜前照一照,看看头发是否梳好,衣服纽扣是否扣好。
在南开中学上高中时,夏培肃姐妹表现很出色。夏培雍曾在课堂上用文言和语文老师论辩,使全班同学大开眼界;夏培肃的数学成绩在全班也一直保持第一。南开中学的教学水平很高,在南开中学的学习,对夏培肃的帮助很大。
图2-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开中学校门
图2-2 数学老师唐秀颖(2002年)
夏培肃的数学老师是唐秀颖。她讲课条理清楚,教学认真负责,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训练学生。据夏培肃回忆,唐秀颖老师在上课时,经常先抽几分钟时间做一次笔试小测验,看看大家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状况,这样同学们就不得不认真复习她讲过的课。平时,唐秀颖老师会花很多时间仔细修改同学们的习题和测试考卷,她的敬业精神,为夏培肃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南开中学,夏培肃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喻娴文是夏培肃的英语老师。夏培肃原来在家里学习英语,老师用中文讲课,而南开中学的英语课采用英文授课,开始时夏培肃很不适应,特别是上英文的语法课,她很难听懂老师的话。为了学好英语,夏培肃每天都抽出时间去预习英语课课文,并将有关英语语法的词汇背熟,慢慢的,她的英语听力越来越好,英语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在南开中学,最让夏培肃害怕的是体育课。夏培肃自小身体瘦弱,缺乏体育锻炼,在参加南开中学的入学考试前,又生了一段时间的病,所以各类体育项目的成绩都很差。上排球课时,夏培肃因为力气小,球发不过球网就落地了;上篮球课投篮时,球也抛不到篮的高度。但是,夏培肃做事非常有毅力,她暗暗给自己制订了锻炼计划。夏培肃住在女生宿舍楼“受彤楼”里,每天早晨天还未亮时,她就悄悄起床,蹑手蹑脚离开宿舍,到旁边的运动场上,一个人单独锻炼:做操、跑步、投篮……这样,坚持锻炼了几个月后,夏培肃身体就变得健壮一些,体育课也能及格了。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8年1月,南开中学成立了“战时工作委员会”,下设募捐、救护、军事、话剧、演讲、壁报、漫画、歌咏八个组,从募捐、宣传、慰劳、战时训练四方面陆续开展工作。随后,女生在校内进行为期两周的战时训练。夏培肃在这期间接受了护士训练,包括如何照顾伤员、为伤员进行包扎,以及如何做护理工作等。暑假时,女学生和男学生一起在重庆接受军训。平时,除了到街上去募捐外,学校发下来为战士们裁好的棉衣棉袄,女学生们就负责缝好。
由于南开中学是私立中学,费用很贵,当时就读的学生很多都是国民党官员、高级知识分子和有钱人家的子女。夏培肃三姐妹的学费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家里逐渐负担不起。于是,在南开中学读了三个学期后,夏培肃姐妹转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