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人生:夏培肃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家庭教育

出身教育世家

1923年,夏培肃出生在四川重庆。她的原籍四川江津。江津历史文化悠久,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古代为巴国属地,清朝时属四川省,现为重庆直辖市的一个区。

夏培肃的祖父夏风薰,字南,是清代的秀才。夏风薰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几乎是靠自学成才,补廪[1]后当私塾老师。夏风薰在国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对《左传》和王夫之的著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清朝末年,废科举办新学,县长请夏风薰来推动全县的教育事业。由于当时教育经费短缺,夏风薰就到处去募捐,走遍了县里的各个乡镇,募捐到两万两白银,陆续创办了二百多所小学和几所中学。他在1906年创办的江津中学,至今已经一百多年,在当地很有名气,培养了很多人才,聂荣臻元帅就曾在那里求学。夏风薰办教育的理念是“有教无类”,即不管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他不仅教学生如何读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夏风薰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培养了很多学生,推动了当时江津县的文风。

夏风薰事寡母至孝,在当地传为佳话。身教胜似言传,夏风薰去世后,学生们主动成立了一个“同化会”,每年在他的生日时,学生们从各处赶来聚会,以缅怀恩师的教诲。

夏培肃的父亲夏鸿儒,字芝宇,1881年出生,年幼时过继给叔叔夏风薰为子。在夏风薰的教导下,孔孟之道深入夏鸿儒的脑海,他的政治理想是《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之世”,他的为人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泛爱众,而亲仁”。夏鸿儒是举人,曾任刑部主事等职,目睹了清廷的腐败和无能,他意识到中国必须有一次大的变革,国家才有希望。后因生母去世,丁忧[2]回到四川。

图1-1 夏培肃的父亲夏鸿儒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将集股商办的川汉铁路收为国有,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公开出卖铁路的修筑权。四川人民为了反对清廷的作为,发动了反帝保路斗争,组织了“保路同志会”,成都等地罢市、罢课,声势浩大。夏鸿儒是“保路同志会”的积极分子。当年9月,四川总督诱捕了“保路同志会”骨干蒲殿俊、张澜等九人,并屠杀示威群众多人,夏鸿儒等四处奔走,设法解救被捕同志,这些情况在四川省志上有记载。

民国时期,夏鸿儒曾任四川省参议员、四川省万县统捐局局长等职。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再加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夏鸿儒毅然离开政治舞台,回到老家江津,兴办教育和实业。

夏鸿儒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愚昧状态,他多方筹集资金,陆续开办了一些小学和中学。江津的乡镇图书馆藏书甚少,夏鸿儒便捐赠了大量图书,以充实馆藏。为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他与亲友们共同兴办了一些实业,包括发电厂、缫丝厂等。

夏鸿儒在参加四川保路斗争时,结识了张澜,在思想上受张澜的影响较深。抗日战争期间,张澜亲自发展夏鸿儒参加民主同盟,夏鸿儒在江津县建立了第一个民盟支部,并动员他的一些朋友参加。上述内容在重庆民盟的档案中有记录。

夏鸿儒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同情弱势群体,反对“强凌弱,众暴寡”,他不畏权势,常出面为人伸张正义,排忧解难,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但也得罪了某些人。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常以米、钱等物资助贫困的穷人。夏鸿儒和夫人在家中制备了多种常用的药品,如外伤药、中暑药等,无偿提供给患病的人。在当地,人称他为“夏善人”。

夏鸿儒有五个女儿,他丝毫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他支持、鼓励女儿们求学、深造,并尽力为她们筹措学习所需费用。

图1-2 夏培肃的母亲黄孝永

夏培肃的母亲黄孝永,1899年出生,是夏鸿儒的续弦,比他小十八岁。黄孝永幼时上过私塾,毕业于女子师范学校,接受过新式教育。黄孝永在江津县曾创办县立女子小学并担任校长,后担任江津县立女子中学国文教员。作为知识女性,黄孝永深感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她认为女性的聪明才智决不低于男性,女性应该和男性享有同样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这样对国家和个人都有益处,这也是她积极投身女子教育的初衷。黄孝永做事认真,持家勤俭,对孩子们从不娇生惯养,她为夏培肃姐妹的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夏培肃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长姐夏淑媛是夏鸿儒的元配杨氏夫人的养女,早年出嫁,是家庭妇女。二姐夏培雍,就学于武汉大学法律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津中学高级教师,教授英语和高中三年级的语文,直到六十五岁退休。夏培雍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工作任劳任怨,曾同时教高三毕业班七个班的语文,培养的学生逾万人,很多人考取了名牌大学,不少学生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还有学生当上了将军。

夏培肃的大妹妹夏培静,就学于中央大学外文系,后任大连理工大学英语副教授,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夏培静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曾上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后改名换姓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直到上海解放。夏培静的文学造诣在姐妹中最好,她在上初中以前,就会写诗和小说,后来发表多篇小说,1946年曾获“茅盾文艺奖”[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培静出版过多本英文译著,编印过多本英语教学教材。

夏培肃的小妹妹夏培卓,就学于北京师范学校,后任北京第四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撰写报告文学。夏培卓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记者及多种杂志特约撰稿人,发表文章数百篇,著作三十四部,部分作品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和俄亥俄州立图书馆收藏。

夏培肃是幸运的,她出生在一个重视教育、作风开明的教育世家。祖父传下来的学风和家风、父母亲的言传和身教、在家中学习时和姐妹们的相互切磋,使得她身上埋下了正直、善良、努力及为他人着想的品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