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前定好结局万万不行
在最紧张、最高潮的部分解决故事,不代表电影就此结束。主人公从始至终必然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式的转变。在剧情最高潮处会有一个情绪化转变,此时主人公的心理和结尾时的心理一定不同,如果一样,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有了质的变化,第二次高潮和紧张感就有了。
上述若是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话,咱们可以回溯源头来思考它。写剧本时,一定要设定好剧情的高潮和矛盾解决方式。先把这两点设定好了,再去动笔。否则就像旅行没有目标一样,可以去北京也可以去天津,这样的剧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绝不是编剧写着写着高潮就出现了。结尾要先设定,否则长长的剧本摇摆不定,真是灾难。到底要怎么结尾?这个问题会持续干扰你的写作。基本上最高潮的时候,主人公有一个改变人生的转变、质的变化、性格的变化。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呢,结尾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都要思考出个答案。
编剧的思想要比观众超前,编剧要比观众聪明。一个人在感情上得到极大满足时,就不会再考虑其他问题。并不是说观众不能多想什么,而是说本片给他们极大量、极强烈的信息刺激,这感觉占据了观众的心,他便没有闲暇时间去思考别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在高潮与结尾处,就要把剧情内容与情绪传达结合在一起。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
编剧若想通过结尾画外音表达主旨,要避免通过主人公的嘴讲出来。比如这一部核心价值讲爱情的电影,主角念叨:爱情多么重要。当然这不是很好,但最起码把核心价值表达了。更好的方式是要用画面呈现出来,比如表现爱情的伟大,结尾可以是主角穿越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危机重重;或者他从一列驶向荣华富贵的列车上跳脱出来,奔跑着去追赶他的情人。剧本越到后面越不能用画外音讲。用对白展现都算层次低下。主人公想说的事情,可以在电影开头、中间部分讲,到后面了,一定要让主角动起来、演出来,让情节紧张起来。发自内心的共鸣是很难靠嘴巴讲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