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莱布尼茨《单子论》
铁皮人如何获得自己的心?

阅读挑战

莱布尼茨

他(指莱布尼茨)的单子学说,认为在代表中国生活的三大派——老子、孔子及中国佛学所表示的“道”概念,有惊人一致的地方……莱布尼茨与孔子都认为宗教的精义(包括基督教),在于实际生活……宗教的目的,在于教育群众。使他们的举动符合社会的利益……二人都认为品德就表示快乐,为善最乐,亦即一切思想的崇高目的。

——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

引言

+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小说或者动画片,叫《绿野仙踪》?这是根据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的作品《奇妙的奥兹男巫》改编而成的。最为经典的版本是1939年米高梅的电影。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一阵龙卷风把小女孩多萝西从黑白的乡间小屋吹到一个彩色的梦幻世界——一个叫奥兹的矮人国度。矮人们告诉多萝西,只有翡翠城的魔法师,才能帮助她找到回家的路。于是,多萝西决定前往翡翠城。在路上,她遇到了三个小伙伴——铁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狮子。这三个小伙伴都有各自的问题和烦恼:铁皮人没有“心”,稻草人没有“脑子”,而狮子看上去威风凛凛却没有“胆子”,所以他们要在随后的冒险中学会如何培养内涵、智慧和勇气。其中的铁皮人,又叫锡人(tin man),他的身体由白铁皮制成,头像个水壶,手里还提着一把斧子。铁皮人非常怕水,因为担心生锈不能动,他的关节经常需要加机油。铁皮人认为自己没有心,需要一颗心。这里的心,不仅仅指生理性的器官——一颗心脏,还是一种感知、情绪,喜怒哀乐的能力,和精神性的能力。

铁皮人提出的需求包含了一个哲学问题:铁皮人的身体是铁皮打出来的,而铁皮是物质性的。一个全部是物质性的身体,如何获得精神性的心呢?铁皮人的困惑,也是笛卡尔哲学的困惑。即便铁皮人获得了一颗心,也就是精神性的心灵,它又如何与物质性的铁皮身体沟通呢?如何沟通物质和精神世界,是笛卡尔二元论遗留的一个问题。

17世纪的德国有一位叫作莱布尼茨的哲学家尝试用一个天才的想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单子论。

Ⅰ 从原子论到单子论

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接力棒经过了笛卡尔、斯宾诺莎之手后,交到了一位德国人手里。他的名字叫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他是一位少年天才,也是难得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至于他和牛顿究竟是谁先发明了微积分,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费尔巴哈有这样一个评价:“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把遥远的看不见的事物映入人们眼帘的望远镜;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把细小的看不见的事物变成可以看得见事物的显微镜。”这里所说的“看不见的事物”是指什么呢?这些看不见的事物,被莱布尼茨称为“单子”。

《单子论》这本书是莱布尼茨于1712年至1714年在维也纳完成的。《单子论》最初用法语写成,后由另一位哲学家科勒翻译为德语,最终在1720年出版。需要明确的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原子论是两码事。德谟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都曾经提到过原子论。他们将世界分为充满和虚空两个部分,充满的部分就是原子组成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完全不同,它拒斥了原始物质的观念。

莱布尼茨是这样阐释的:“复合实体是单子的集合。单子(Monas)是一个希腊词,它代表单一体,或者那种作为一的东西……简单实体、生命、灵魂、精神都是单一体。”单子没有广延,没有形状,也没有部分,是一个最后的不可分的点,不能组合或分解。单子不能被理解为实体,恰恰相反,莱布尼茨的单子是一种非三维性的力或者能,不需要依靠外力的作用,单子自身的力就是它活动的原因。莱布尼茨借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概念,来表述这种力——隐德莱希(entelecheia)。隐德莱希就是一种自我的发动者,就是生命。对莱布尼茨来说,单子是有欲求、有感知的,且彼此独立、彼此不同。单子是灵魂,是无形体的自动机,它的产生和消灭只能由上帝的意志决定。可以说,单子论创造了一个带有物活论色彩的世界。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写过这样一段充满诗意,甚至是有些玄妙的话:“每一部分的自然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遍地长满植物的花园和水中游鱼攒动的池塘,而植物的每个枝杈,动物的每个肢体,它的每一滴汁液都又是这样一个花园和这样一个池塘。”“虽然在花园植物之间的泥土和空气,或者在池塘游鱼之间的水既非植物,也不是鱼,但它们会重又包含着这些东西的,只是大多具有为我们所不可能把握的精妙而已。”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不仅仅要克服笛卡尔二元论遗留的难题,还要超越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显现出的局限性:将一切实在性都归结为上帝/自然这个单一实体,无法解释自然中各种不同要素之间的差异。单子论突破了这种局限,因为单子只有质的多样性,没有量的多样性。按照单子论的看法,自然界中没有两样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它们的差异都得以被关照。所以后来的物理学家认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包含了一个思想:物质微粒就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Ⅱ 前定和谐说

虽然莱布尼茨用单子论的一元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单子论也会引发一个问题:按照莱布尼茨的规定,单子是没有缝隙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进入或者出去,而且单子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每个单子都有自己活动的原则和力。那么它们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呢?这显然和我们对世界的朴素认识是相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关系,更不用说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爱恨情仇。莱布尼茨对此的解释是:单子是通过上帝而共存的,这就是著名的“前定和谐说”。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们一向致力于处理上帝、自然与人的关系,莱布尼茨也不例外。只不过与斯宾诺莎将上帝与自然等同的做法不一样,莱布尼茨将上帝与自然区隔得很清楚。上帝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石。一个单子对另一个单子的作用,是通过上帝的中介来完成的。对莱布尼茨来说,上帝好像是宇宙的一个设计师和立法者,他已经确定了宇宙的和谐,并且制订了每个单子的计划。

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一样,也是一个决定论者。那么相同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人的自由该如何解释?莱布尼茨认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任意选择”的意志自决,而是意味着能够顺应自身发展的方向,无阻碍地实现自我,成为自己注定要成为的人的能力。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成就什么,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前定和谐说”看似有些让人费解,甚至有些荒谬。但是从今天的计算机科学来看,宇宙以及宇宙之中的精神性存在,会不会是一个更高心灵模拟出来的呢?人类自己的心灵,会不会是一台超级计算机所创造出来的“单子”呢?

Ⅲ 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莱布尼茨在1676年,访问了居住在海牙的斯宾诺莎。他们两个人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上帝。斯宾诺莎本人是一个自然神论者,而莱布尼茨却是一个隐秘的天主教徒。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思考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像是复仇者联盟中的奇异博士一样,看遍了各种“可能世界”的情况。但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的状态,仅仅是那无数种可能性中的一个。在《单子论》第53节中,莱布尼茨提出,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已经决定要造出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在他的另一部著作《神义论》第一部分第八章中,莱布尼茨也提出,上帝具有最高的智慧,也有无限的善,所以上帝不能不选择最好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诸多的恶存在呢?莱布尼茨如此理解“最好”的世界:任何被创造出来的世界,必须使得其中的事件和物体相互兼容,而在最好的世界中,善的可能是最大的。然而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不可能把一切都给被造物,除非他把被造物变成上帝”,这个世界的恶不源于上帝,而是源于被造物的局限性,这里能够看出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子。但是,莱布尼茨认为,现存世界中善超过恶的比例,远远高于任何其他可能世界,因此是最好的。后人把莱布尼茨的这种想法称为“乐观主义”。

归根到底,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存在一些罪恶的自由的世界;另一种可能性是,既没有自由,也没有罪恶的世界。如果要在这两个世界中进行选择,莱布尼茨选择前者,也就是存在恶、但有自由的世界。因为一些恶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让人们产生出勇气来对抗恶,这是走向善的必要步骤和过程。

Ⅳ 莱布尼茨与《周易》

莱布尼茨对中国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这和莱布尼茨本人的研究,还有哲学思想有关。莱布尼茨提出要创造一种“普遍文字”,也就是用一些通用的、可计算的、如数字一般精准的符号来表达思想。可以说,如果这种普遍文字能够成为现实,那么就能打破上帝阻隔人类所造的巴别塔,全世界的人都能明白这种文字的意义。莱布尼茨自己把这个体系称为“演算哲学”。他还设想了一种“万能算学”,即用计算的方式进行思考。“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像在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中一样进行推论。”“万一发生争论,正好像两个会计员之间无需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因为他们只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

毫无疑问,莱布尼茨的这些想法极为超前,他不仅用二进制为计算机奠定了运算的基础,还几乎预言了计算机的应用前景。

延伸阅读

1.[德]莱布尼茨:《神义论 附单子论》,朱雁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2.[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德]莱布尼茨:《中国近事》,杨保筠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4.[英]玛利亚·罗莎·安托内萨:《莱布尼茨传》,宋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