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疔

颜面部疔疮

【概述】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颜面部疖、痈伴发蜂窝织炎。

【主要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

2.感受六淫之邪

感受四时不正之气(火热之气),郁于肌肤。

3.外伤染毒

虫咬皮损,面部外伤,或因抓破染毒,复染毒邪,蕴蒸肌肤。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辨别火热之毒轻重。热为阳邪,热极可化为火,热与火两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热与火蕴久均可以生毒,热毒势缓,火毒势猛。

2.注意发病部位。

3.注意合并症(走黄、流注、附骨疽、内痈)辨证治疗。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2.初期局部有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肿势范围3~6cm,但多根深坚硬,形如钉丁之状;继之红肿高突,灼热疼痛;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

3.可伴有发热、口渴、头痛、便干、溲赤等症。

4.可有颈颌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5.合并症可见走黄、流注、附骨疽、内痈。

6.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血糖、疮面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血细菌培养及药敏等检查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

二、与疖相鉴别

疖: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三、辨证论治

临证根据火热之毒的轻重分型论治,分为热毒蕴结证及火毒炽盛证。

四、注意事项

1.疔疮治疗应清不应温,应聚不应散。

2.清热解毒之苦寒药易伤胃气,注意中病即止。

3.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忌灸法,防止碰撞,换药时手法应轻柔,以免疔毒走散入里。

4.并发走黄,宜中西医综合治疗。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周某,女,42岁。1998年6月12日就诊。患者4日前左侧口角处始发一脓头,自行挤破后,左侧颜面部随之出现红肿疼痛,伴发热,外院予静脉滴注甲硝唑等治疗,病情未缓解,肿势逐渐增大,疼痛加剧,身热不退,头痛,纳呆,口干,大便秘结。

查体:体温37.7℃,左侧颜面部红肿,质地偏硬,肤温高,触痛明显,左侧口角处有一脓头已溃,脓痂附着,触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颜面部先局部高肿,四周肿势增大,伴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颜面部疔疮。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程度,需做血常规检查,同时要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案患者肿势明显,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属疾病中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局部皮肤焮红灼热,是脏腑蕴热,火热之毒结聚肌肤,局部气血凝滞所致;局部肿痛,是经络阻滞,气血凝滞所致;肿胀形势高起,是因气血充实,能御邪于外,约束毒邪;发热、苔黄腻、脉数,均为热毒蕴结之象。证属热毒蕴结,治拟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5g,半枝莲30g,野菊花 12g,紫花地丁30g,草河车 30g,生地黄 20g,赤芍 15g,丹皮 12g,白芷 6g,生甘草 6g。

第五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壮热口渴,加竹叶9g、生石膏18g清热生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g、枳实12g清热通腑;不易出脓,加皂角刺15g托毒透脓。

第六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中期,于脓头已溃处,掺少许九一丹,肿胀处用金黄散水调箍围。

第七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防止跌跤碰伤患部;饮食清淡,忌烟酒,忌食辛辣、荤腥发物、甜腻之品;忌房事、忿怒、过度思虑、惊恐。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1.唐汉钧医案(《唐汉钧谈外科病》)

钱某,女性,39岁。4日前鼻唇间始发一小脓头,自行挤抓溃破后,鼻唇及右侧面部红肿遂起,出现高热,外院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肿势反重,发热不退,张口及右眼睑开闭受影响,泛泛欲吐,不思饮食,大便2日未行,寐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数。

检查:右侧面颊至右眼睑处、右侧鼻翼及上唇部均肿胀,扪之灼热,触痛发麻,右侧鼻唇沟有一脓头已溃,见有干结的脓痂,压痛明显。体温37.7℃,神志清楚。

治拟清热解毒泻火。

处方:金银花 15g,连翘12g,蒲公英 15g,紫花地丁 15g,黄芩9g,半枝莲15g,野菊花 15g,生地黄 15g,丹皮 9g,赤芍 9g,生大黄(后下)3g,枳实 9g,川朴9g,苍术9g,生甘草6g。静滴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另外内服清热败毒饮。局部肿胀处用金黄散水调外敷,脓头外露,掺少许九一丹。

1周后,患者面颊肿势消退,上唇肿胀减轻,右鼻唇沟脓去疮敛,触之稍觉僵硬发麻,舌质偏黯,苔薄白,脉细。

处方:生黄芪 30g,太子参 30g,白术 15g,黄精 12g,黄芩 12g,菊花 9g,生地黄 30g,金银花 9g,川朴 9g,枳实 9g,苏梗 12g,生甘草 6g。

再巩固治疗2周。

按语:该患者起病急骤,红肿疼痛严重,为火毒所患,应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半枝莲等大量清热解毒之品;丹皮、赤芍配合生地,既能凉血清热,又能消肿、通便;黄芩可清人体上部之热,并用生大黄、枳实通腑泻火。由于疔疮发于头面,故采用金黄散水调箍围,中央脓头放少量九一丹,既便于换药,又利于脓毒从中溃而出,病情才能较快好转。肿消脓尽后,当以黄芪、太子参、白术、黄精等益气健脾,而少佐菊花、金银花清解余热,巩固疗效。

2.夏少农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陈某,男,30岁。

疔疮2天,因挤压而致右面颊部红热肿痛,肿块1cm×1cm,肿势大于肿块3倍,按之甚痛,目前无五脏症状。苔黄腻,脉弦。此由热毒炽盛,化火成疔,治宜清火解毒,慎防走黄。

处方:鲜生地黄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4.5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蚤休9g,丹皮9g,大青叶15g,生甘草3g,赤芍9g,绿豆衣6g,广犀角粉(吞服)3g。2剂。

外用:九一丹加金黄膏。

二诊:右面颊疔疮,经服清火解毒之品,外敷千捶膏加金黄膏显效,刻下肿势已消,脓已去,尚留僵块缓慢消散。脓乃气血所化,脓去必耗阴血,再从前法加养阴药治之。

处方:鲜生地黄30g,紫花地丁30g,赤芍9g,野菊花15g,金银花12g,蚤休9g,蒲公英 30g,丹皮 9g,大青叶 15g,天花粉 12g,生甘草 4.5g。3 剂。

外用:金黄膏加九一丹。

三诊:脓液泄后,肿块亦减,此毒邪得化,再取原法。

按语:本病例属典型的颜面部疔疮。中医所谓“疔”的典型症状是中有疔头,四周有肿块,肿块外有大于肿块数倍之肿势,并有脓头如钉硬深藏于内。本证用中药清热解毒法,外用升丹拔毒,不过数日便脓泄邪化,肿痛消退而愈。凡中医所称为“疔”都由火毒为患,故治疗原则以清火解毒为主,方剂以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及五味消毒饮加减,一般疔疮不用犀角,如到“走黄”阶段必须用上三方,以犀角为主药(注:方中犀角为原书记载,现多用适量的水牛角代替)。

二、经验方
1.菊花甘草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部疔疮属热毒蕴结型。

组成:菊花120g,生甘草12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九味消疔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部疔疮属火毒炽盛型。

组成:金银花 30~50g,紫花地丁草 30~50g,生地黄 9~30g,夏枯草 15g,赤芍 9g,黄连 9g,知母 9g,生甘草 9g,桔梗 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新癀片、西黄丸。

(向寰宇)

手足部疔疮

【概述】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

【主要病因病机】

1.外伤染毒 针尖、竹、木、鱼骨等刺伤,修甲损伤、昆虫咬伤等,感染毒邪。

2.脏腑火毒炽盛 脏腑蕴热蓄积,凝于肌肤。

3.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气血凝滞,郁而化热所致。

4.足底疔多由湿热下注,毒邪蕴结,气血凝滞而生。

【辨证注意点】

1.注意发病部位(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

2.注意疾病分期(初期、成脓、溃后)。

3.治疗时应掌握手指部辨脓及脓成切开的方法。根据皮色、肿势、波动感初步判断脓成与否,必要时可用透光法,忌盲目切开或脓成不排。

4.本病易损筋伤骨,要注意辨别有无损筋伤骨。手足部疔疮反复不愈,久不收口,或僵肿不消,应X线摄片检查或用药线探查是否已损骨,死骨不去,难以愈合。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手足部常有外伤史。

2.初期局部无头者较多,或痒或麻,继则灼热疼痛。有的红肿明显,有的红肿并不明显。中期肿势逐渐扩大,红热明显,疼痛剧烈而呈搏动性,患在手部可引起肘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足部可在腹股沟出现淋巴结肿痛。如患部中软而应指者,为内已成脓。后期一般脓出黄稠,逐渐肿痛消退,趋向痊愈。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X线摄片可确定有无骨质破坏。细菌血培养可协助诊治。

二、本病早期与类丹毒相鉴别

类丹毒:发病前多有鱼虾等刺伤史;红肿不如疔疮明显,常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块;一般不化脓;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三、辨证论治

手足部疔疮按病程分为初期、成脓期。手部疔疮之证型分为火毒凝结证、热盛肉腐证;足部疔疮因发于下肢,其初期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成脓期为热盛肉腐证。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分期辨证,早期慎用辛温发散之品,以防毒气走散;中期注重托毒透脓,使疔毒收聚一处,不致失去护场;后期注重清解余毒,壮骨荣筋,补益气血。

2.成脓期应尽早切开排脓,并注意切口选择。蛇眼疔宜沿甲旁2m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行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做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间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3.溃后需控制胬肉生长,可用祛腐生肌平胬之品。

4.若已损骨,久不收口者,可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有死骨存在者,可用七三丹提脓祛腐,待死骨松动时用血管钳或镊子钳出死骨。

5.筋脉受损导致手指屈伸障碍者,待伤口愈合后,用红花、桂枝、桑枝、丝瓜络、伸筋草等煎汤熏洗,并加强患指屈伸功能锻炼。

6.手部疔疮忌持重物或剧烈运动。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李某,女,22岁。2004年11月2日就诊。发病前有左拇指被花枝刺伤史。4日前左拇指出现红肿疼痛,自行用碘酒外涂,病情未缓解,红肿疼痛加剧,痛如鸡啄。体温平,纳呆,大便干结。

查体:左手拇指指端红肿,触痛(++),且中有一黄色脓疱,点压红肿处,局部剧痛。透光法检查可见局部有阴影。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濡。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有手部外伤史,初起指端红肿热痛,后肿势逐渐扩大,红热明显,疼痛剧烈,且点压后局部剧痛,可以初步诊断为蛇头疔。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感染的程度,需做血常规检查;同时为判断有无手指指骨骨质破坏,可行手指X线检查。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案患者局部红肿处有明显的跳痛感,痛如鸡啄,透光法检查可见局部有阴影,故属成脓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局部红肿明显,为热毒炽盛,气血凝滞;疼痛,是经脉不通,气血郁遏;痛如鸡啄,是成脓胀急。证属热盛肉腐,治拟清热透脓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野菊花9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草15g,白花蛇舌草15g,黄芩 9g,皂角刺 15g,丝瓜络 9g,伸筋草 9g,生甘草 6g。

第五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2g、枳实9g、芒硝9g泄热通腑。

第六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成脓期,及早循经切开排脓,在左拇指掌面一侧做纵行切口,术后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

第七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忌持重物或剧烈运动;饮食清淡,忌烟酒,忌食辛辣、荤腥发物。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顾伯华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曹某,男,21岁。右手中指蛇头疔症起半月,曾在外院行局部切开术3次,肌注庆大霉素,并拔除指甲。X线摄片示:右手中指软组织炎症波及骨质。以药线探查疮口,有骨破坏的粗糙感,并有稀薄黑污脓液自疮口溢出,西医诊断为化脓性指头炎合并指骨髓炎。手指肿胀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疔毒火盛,蕴郁日久,致损筋蚀骨,俗名蛇头疔。治拟清热消肿解毒,并需待死骨脱落后方能收口。

内服方:紫花地丁30g,野菊花6g,半枝莲15g,金银花9g,连翘9g,草河车9g,生地黄 15g,伸筋草 9g,丝瓜络 6g,皂角针 9g,生甘草 3g。7 剂。

外治方:二宝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

二诊:经药线引流后,脓液排出畅达,手指肿痛减轻。X线摄片示:右中指远节指骨可见骨质破坏,基底部可见骨折片。舌尖红,苔薄润,脉濡数(84次/min)。再拟清解托毒。

内服方: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5g,半枝莲15g,赤芍9g,忍冬藤15g,丹皮9g,草河车 9g,生地黄 15g,伸筋草 9g,丝瓜络 6g,皂角针 9g,生甘草 3g。7 剂。

外治方:以蚊式钳自疮口处钳出末节指骨死骨,骨体如虫蚀状蛀空。外敷红油膏、九一丹。

1周后疮口痊愈而出院。

按语:顾伯华认为,蛇头疔7~10日最易损筋蚀骨。这是因为疔毒火盛,外不得清泄,则内可损筋蚀骨,故在治疗该疾时应及早予清热解毒消肿中药内服以控制炎症,并注意切开引流,以避免骨质破坏。

二、经验方
1.芩连消毒饮(《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手足部疔疮。

组成:黄连 3g,黄芩 9g,生山栀 9g,制川军 9g,野菊花 9g,草河车 9g,金银花 12g,连翘 12g,赤芍 9g,紫花地丁 15g。

辨证加减:托毒透脓,加皂角刺;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便不利,加赤苓、木通;壮热口渴,加知母、石膏、大青叶;泛恶,加陈皮、竹茹。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指疔伤骨内服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解毒通络。

主治:指疔已伤骨者。

组成:胡颓子根90g,忍冬藤60g,菝葜30g,生首乌15g,黑豆6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新癀片、西黄丸。

(向寰宇)

红 丝 疔

【概述】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

【主要病因病机】

1.火毒凝聚

毒流经脉,向上走窜而继发;若火毒走窜,内攻脏腑,可成走黄之证。

2.破损染毒

手足部生疔,足癣糜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辨病位之深浅,红丝之粗细。

2.本病若失治、误治可出现走黄,危及生命。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发于四肢部,四肢远端有化脓性病灶或创伤史。

2.伤口或病灶部位红肿热痛,继则起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可延伸至肘、腋或膝、髋、腹部,同时有淋巴结肿痛。轻者红丝较细,可无全身症状;重者红丝较粗且有多条红丝,其中有的可有结块,可有全身症状。病变深者,皮肤微红或不见红丝,但可触及条索状肿胀和压痛。

3.一般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数等全身症状。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二、与青蛇毒相鉴别

青蛇毒:患者常有下肢筋瘤病史,下肢有条索状红肿,压痛,发展较慢,全身症状较轻,局部病变消退较慢,消退后常在病变局部出现条索状硬结,周围皮肤颜色暗紫。

三、辨证论治

一般而言,红丝较细者,多属火毒入络证;红丝较粗、全身症状重者,多属火毒入营证。

四、注意事项

1.红丝疔必有诱因,临证时不仅要看红丝,也要查源头。

2.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杨某某,男,43岁。2001年6月12日就诊。患者2日前右前臂内侧不慎碰破,第2日右前臂内侧有一条红丝向上走窜至右肘部,无发热,纳可,小便短赤。

查体:右前臂内侧腕上5cm处有一滋痂,同时有一条红丝自滋痂处向上蔓延至右肘下,长约15cm,粗约0.7cm,有触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上肢远端有皮肤破损,继则起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延伸至肘部等,可以初步诊断为红丝疔。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程度,需做血常规检查。

第三步:进行辨证论治。局部红肿热痛,患发红丝,为火毒之邪,走于经络,气血凝滞而成;全身症状较轻,为火毒未盛。证属火毒入络,治拟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野菊花12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草30g,白花蛇舌草15g,赤芍 9g,丹皮 9g,丝瓜络 9g,生甘草 3g。

第四步:根据患者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患者小便短赤,加生苡仁12g、泽泻9g、赤茯苓12g清热利湿。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患者红丝较细,宜用砭镰法,取效甚快,或以金黄膏外敷。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忌食辛辣醇酒及虾、蟹等发物。

(自拟医案)

【医案及经验方】

一、医案

夏少农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李某,男,成年。

左侧桡骨头被钢丝刺破2天,溃疡肿痛,热毒炽盛,引起淋巴管红肿至腋窝,此乃红丝疔,拟清热解毒法。

处方:鲜生地黄1两,金银花4钱,蒲公英1两,紫花地丁3钱,大青叶3钱,野菊花1钱半,蚤休3钱,生甘草1钱半,丹皮3钱。2剂。

外用:红油膏、刀刺法。

复诊:用内服、外刺法,红丝很快消退。

按语:红丝疔,西医称急性淋巴管炎,皮肤消毒后用卧刀刺血法以排其毒。中医学认为排血法治疗红丝疔有很好疗效。

二、经验方
1.三花二石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红丝疔。

组成: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红花10g,生石膏60g,寒水石60g。

辨证加减:形寒发热明显,加苏叶15g;发热口渴,加知母、山栀各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头煎分2次服,二煎以纱布浸渍后敷患处。

2.清热地黄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红丝疔之火毒入营证。

组成:水牛角 30g,生地黄 30g,蒲公英 30g,金银花 30g,知母 15g,丹皮15g,赤芍 15g,黄芩 15g,黄连 10g,生甘草 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向寰宇)

烂 疔

【概述】

烂疔是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局部皮色暗红,然后稍黑或有白斑,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脱落,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溃后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学的气性坏疽、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坏死性肌膜炎。

【主要病因病机】

1.湿热火毒内蕴

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走窜入营,则易成走黄重证。

2.破损染毒

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而致。

3.气血凝滞

伤后调治不当,伤口虽合,瘀血郁闭,血脉壅滞,与湿热火毒之邪相合,蕴结于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而成。

【辨证注意点】

1.注意病证特点。其势急,其痛剧,其肿甚,其腐巨,其毒易陷,其病重危。

2.发病前有手足创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发病急骤,多发于严重污染的深部伤口和广泛损伤的肌肉组织,潜伏期 1~2天。

2.患肢肿胀,局部有胀裂样剧痛。发展迅速,皮肤颜色变化为苍白—紫红—灰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伤口内溢出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气味恶臭。伤口周围皮肤可闻及捻发音。

3.出现高热、烦躁、脉数等全身中毒症状。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下降;伤口渗液检查,可见多种厌氧杆菌;X线检查可见患肢肌群间有积气影。

二、与发相鉴别

发:发病相对较慢,疼痛渐渐加重,其红肿以中心最明显,四周较淡。溃烂后患处无捻发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三、辨证论治

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辨证有所侧重。一般而言,早期属湿火炽盛证,中期属毒入营血证,后期应注意气阴损耗。

四、注意事项

1.本病应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

2.早期行彻底清创术,宜广泛、多处、纵深切开,保持引流通畅,切除一切坏死及血液供应不良的组织,清除异物,消灭死腔,污染严重的创口,清创后用双氧水纱布松填,不予缝合。

3.若经彻底清创等处理后,仍不能在短期内控制病变发展者,应考虑进行高位截肢术,以保全患者生命。

4.隔离患者,用过的敷料应该焚毁,换药用具应彻底消毒。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安某,男,30余岁,农民。自述2天前耕田时,左小腿皮肤碰伤,当时感觉疼痛,至晚上创口四周皮肤变成暗红色,逐渐扩大。整个小腿肿痛,并发高热。隔天创口处起大血疱。就诊时发病已3天,整个小腿红肿疼痛,左下肢皮肤上的血疱已经溃破,创口有银元大白色腐肉,四周肌肉呈紫黑色,流血水和脓污,臭秽,肌肉已大部分腐烂。当时发热甚高,烦渴引饮,小溲短赤,所幸神志尚清。舌红,舌苔黄腻,脉洪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发病急骤,发于严重污染的深部伤口和广泛损伤的肌肉组织,潜伏期2天;患肢肿胀,发展迅速,并出现血疱;伤口内溢出脓污和血性液体,气味恶臭;同时出现高热、烦躁、脉数等全身中毒症状。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初步诊断为烂疔,并应与发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下降;伤口渗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梭状芽孢杆菌;为明确小腿坏疽程度,行X线检查,可见患肢肌群间有积气影;为判断病情的轻重,进行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病局部肿胀疼痛剧烈,皮肤血疱已溃破,肌肉腐烂,流出脓污及血水,气味臭秽,疮口四周肌肉紫黑色,伴高热等全身症状,属中期(坏死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湿毒流注经络,闭塞不通,故剧烈疼痛;湿火皆胜,蕴蒸筋肉,故肌肉腐烂;湿毒浸淫,邪毒极盛,耗气伤血,则溃流血水,气味恶臭;湿毒与火毒相合,弥漫气分,故持续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毒火内传,故出现烦渴引饮、小溲短赤等症。证属毒入营血,治拟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处方:鲜生地黄 60g,丹皮 12g,赤芍 9g,紫花地丁 30g,川连 9g,川朴 9g,茯苓12g,泽泻9g,川牛膝9g,金银花15g,生甘草6g。另加梅花点舌丹4粒(分2次吞服)。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外用玉露膏、九黄丹。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用过的敷料应该焚毁,换药用具应彻底消毒;忌持重物或剧烈运动;饮食清淡,忌烟酒,忌食辛辣、荤腥发物。

(《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集》)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经验方

知柏解毒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凉血解毒,清热利湿。

主治:烂疔。

组成:黄柏 4g,知母 6g,丹皮 6g,金银花 12g,连翘 12g,玄参 12g,带皮茯苓12g,生薏苡仁 12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西黄丸、小金丹。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