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乳 痨

【概述】

乳痨是乳房部的慢性特异性化脓性疾病。因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又名乳痰。其特点是起病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如梅李的肿块,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日久溃破,脓液清稀且夹杂有败絮样物,反复发作易形成漏,常伴有阴虚内热之证。本病临床少见,多发生于20~40岁素体虚弱的已婚、育龄期妇女,以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发病率较高。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结核。

【主要病因病机】

1.肺肾阴虚,或肝郁化火,致阴虚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气郁凝结。

2.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乳络。

3.肺痨、瘰疬等病所继发。

总之,肺肾阴虚、脾气虚损为乳痨致病之本,气郁痰凝为乳痨致病之标。

【辨证注意点】

1.首先询问患者有无肺痨、瘰疬、肾痨等其他部位结核病病史。

2.乳痨虽属阴证疮疡,但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转化情况。

3.注意乳痨应与乳岩相鉴别。乳痨发病率较低,但部分患者也可出现皮肤“酒窝征”或橘皮样变,导致乳头内陷,临床上极易与乳腺癌混淆。应及时做好鉴别诊断、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4.辅助检查如血沉、结核菌素试验、qPCR检测,脓液找抗酸杆菌,必要时做病理切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发病缓慢,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皮色不变,推之可动。

2.化脓时结块增大,与表皮粘连,色转暗红,有轻微波动感,轻度触痛。

3.溃后脓出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可形成漏,愈合缓慢,有时可窜及胸胁、腋下。

4.本病常发生在20~40岁已婚素体虚弱的妇女,多有结核病病史,病久可伴有潮热、盗汗、消瘦、颧红等症状。

5.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脓液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生长(qPCR法更灵敏),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必要时做病理学检查。

6.抗结核治疗有效。

二、与乳岩相鉴别

续表

三、辨证论治

乳痨应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内治初期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以求消散;中期宜补肾扶正,托里排脓;后期宜益气养阴,清热化痰。外治初期宜消散,中期宜切开引流,后期宜祛腐生肌收口。同时当进行西医抗结核治疗。

四、注意事项

1.辨脓液及溃疡。乳痨溃破后排出干酪样或败絮样稀薄脓液,溃疡疮口常呈潜行性,形成窦道,经久难愈,这是其区别于其他乳房化脓性疾病的特点。

2.乳痨溃后形成窦道者,若溃口过小,应切开扩创,将潜行性管腔全部打开,外用祛腐力较强的七三丹或五五丹蚀管祛腐。

3.乳痨活动期中西医结合应贯穿治疗始终。中医从整体着手,中药内服可改善正气虚损的体质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外治方法灵活多样,疗效确切。在乳痨活动期,西医抗结核药疗效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方可取得满意结果。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章某,女,40岁。半年前发现左乳外上方有一个蚕豆大小结节,无疼痛不适,未经诊治。近1个月发现此结节有所增大,且皮色转红,隐隐作痛,伴神疲乏力,夜间盗汗,大便溏薄。追问病史,患者平素体虚,既往有肺结核史。

查体:左乳外上方扪及一2cm×2cm结节,质地中等,边界不清,表面与皮肤粘连,皮色暗红,按之有轻微波动感。左腋下扪及一肿大淋巴结,质中,活动可,无触痛。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左乳肿块从出现至刻下有成脓趋势,病程近半年,伴低热、夜间盗汗等表现,结合查体情况,故目前诊断考虑为乳痨可能大。同时应和粉刺性乳痈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可行胸片、结核菌素试验、血沉、活动性结核抗体检查、乳房B超以协助诊断。若局部脓熟溃脓时,可行脓液找抗酸杆菌或qPCR检测。必要时行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

第三步:进行分期。根据患者发病已半年,局部结节皮色暗红,按之有轻微的波动感,故属于乳痨之成脓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患者有肺痨病史,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灼津为痰,结于乳房而成结块。肺肾阴虚,故见低热盗汗;脾气亏虚,气血不足,故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结合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正虚邪恋。治拟扶正托里透脓,方用托里散加减。

处方:生黄芪 30g,白术 12g,茯苓 12g,当归 12g,枸杞子 12g,黄芩 12g,夏枯草 15g,百部 12g,丹参 30g,猫爪草 12g,香附 9g,皂角刺 12g,生甘草 6g。

第五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患者夜间盗汗,可加入瘪桃干、浮小麦以止汗;大便溏薄,可加入怀山药、白扁豆以健脾渗湿。

第六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患者处在乳痨成脓期,可先外敷金黄膏消肿,待脓熟后切开排脓,切开排脓后以七三丹外用提脓祛腐。

第七步:西医西药治疗。可配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每次100mg,每日3次。用药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房芝萱医案(《房芝萱外科经验》)

潘某,女,29岁。

初诊日期:1973年9月10日。

患者第二胎产后4个月,于2个月前左乳内侧肿胀、疼痛,发热,诊为急性乳腺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化脓自溃,溃后热渐退,疼痛等症也逐渐消失,但破口始终不愈,乳汁似有若无,全身无力,气短不眠,食欲不振,便溏。

检查:慢性病容,形体消瘦,语声低微,二目无神,指甲苍白,左乳内侧可触及肿块,大小约占乳房内侧的3/4,表面不红,皮温不高,质硬。疮口塌陷,脓稀色灰,其味腥秽;用探针检查,斜行探入达7cm深。舌苔薄白,脉沉而细。

辨证:气血两亏,脾胃虚弱,继发乳痨。

治法:气血双补,扶脾开胃。

方药:生黄芪 24g,党参 18g,云茯苓 15g,白术 12g,当归 12g,赤芍 9g,扁豆15g,山药 12g,陈皮 6g,鸡内金 9g,生谷稻芽 18g。

外用甲字提毒粉干撒疮口,外贴痈疽膏。

治疗经过:

10月2日(复诊):服药20余剂,自觉体力好转,食欲增进;大便变稠,2日一解,量不多,左乳症状如故。拟以温化寒湿,补益气血为法。

方药如下:麻黄 6g,甘草 3g,熟地 18g,炮姜 9g,鹿角胶 9g,生黄芪 24g,党参18g,白芥子12g,云茯苓15g,白术12g,当归12g,赤芍9g.

外贴阳和解凝膏。

10月18日(三诊):服上方15剂,精神、气力均见好转,食欲、二便正常,乳汁已通,量已够喂养婴儿,左乳乳汁较少,其内侧硬块变软,疮口已有轻度疼痛感,疮口红活高起,有新生肉芽,漏管变浅(深5cm),脓汁黄稠。上方加白芷9g、桔梗9g。外用甲字提毒粉,用棉捻上药,外贴阳和解凝膏。

10月30日(四诊):疮口肉芽新鲜,瘘管深1~5cm,脓已少,左乳硬块范围已小,并继续变软。继以益气养血,健脾生肌。

方药如下:生黄芪18g,云茯苓15g,白术 12g,当归 12g,赤芍9g,太子参18g,白芥子 9g,甘草 3g。

11月27日(五诊):疮口肉芽已平,已有新生上皮。患者面色红润,全身情况良好,改为每早服八珍丸2丸,每晚服人参养荣丸2丸。外用粗生肌粉、吃疮粉各半,混匀干撒。

12月5日,疮面愈合,临床痊愈。

按语:患者产后体虚,气血不足,脾气不健,表卫不固,感染外邪,痰湿凝结乳络而成乳痨。日久蕴热,化脓自溃,溃后成漏,气血愈亏,无力托毒,故久不愈合。故内服参苓白术散合阳和汤加减以益气健脾,温肾化痰散结。外治先以提脓药捻插入祛腐蚀管,腐去后改生肌之品收口敛疮。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治得其法,终以收功。

二、经验方
1.张赞臣乳癖内消丸(《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功能:疏肝解郁散结。

主治:乳痨肝气郁结型。

组成:醋煅牡蛎15g,蒲公英9g,杨枝叶各9g,大小茴香各24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日2次,每次3~5g,陈酒送服。

注意:孕妇忌服;本品宜长期服用。

2.夏少农乳核方(《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功能:疏肝和营,壮阳软坚。

主治:乳痨阳虚肝郁,营血凝滞型。

组成:仙灵脾 9g,肉苁蓉 9g,玄参 9g,白芍 9g,橘核 9g,橘叶 9g,郁金 10g,陈香橼20g,当归12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朱良春消核汤(《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功能:理气散结,活血消坚,兼调冲任。

主治:乳痨气滞血瘀偏于气滞者。

组成:炙僵蚕 12g,蜂房 9g,当归 9g,赤芍 9g,香附 9g,橘核 9g,陈皮 9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小金丹、芩部丹。

(程亦勤、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