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发
锁 喉 痈
【概述】
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织炎。
【主要病因病机】
1.风温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蕴,挟痰凝结而成。
2.痧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结聚所生。
3.体弱,口唇齿龈生疮,咽喉糜烂感染邪毒所继发。
【辨证注意点】
1.本病来势暴急。
2.本病可因肿连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等险症以致汤水难下,应中西医综合救治。
3.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引流减压。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2.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
3.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与颈痈、瘿痈相鉴别
1.颈痈
初起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日成脓,10~14日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瘿痈
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三、辨证论治
锁喉痈按病程分为初期、成脓期及溃后期,相应之证型分成痰热蕴结证、热盛肉腐证、热伤胃阴证。
四、注意事项
1.检查必须全面,不仅看结喉处的外观表现,还要查口腔内咽部状况。锁喉痈常有扁桃体、腭垂等红肿甚至化脓,因此临证必须查口内情况,防止漏诊。
2.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引流减压,防止脓液内破,引起窒息。
3.箍围药宜保持湿润,使药力易于透达。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丁某,男,14岁。1994年9月22日就诊。结喉部红肿2日。2日前患者结喉部突发红肿,伴发热、头痛,口干,不思饮食,大便2日未解。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体温38.5℃,结喉部红肿,肿势延及两颈下,边界不清,色红,质地硬,肤温高,触痛明显。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结喉部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可以初步诊断为锁喉痈,并与瘿痈、颈痈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做血常规、血培养加药敏检查;为明确局部脓肿是否形成,需做病变部位B超。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案患者红肿处质地硬,亦未溃脓,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本案患者红肿绕喉,坚硬疼痛,为风热外袭,客于肺胃,胃中积热,运化失司,痰热内生,风火痰热相乘,蕴毒生痈,而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证属痰热蕴结,治拟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处方:牛蒡子 12g,薄荷(后下)6g,象贝母 9g,山栀 6g,桔梗 6g,赤芍 12g,僵蚕 9g,连翘 9g,黄芩 12g,板蓝根 20g,黄连 3g,陈皮 9g,生甘草 3g。
第五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壮热口渴,加鲜生地黄20g、天花粉15g、生石膏(先煎)30g清热生津;便秘,加枳实12g、生大黄12g、芒硝9g泻热通腑。
第六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本病初起,宜箍围束毒,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金银花露调敷患处。
第七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忌挤压;保持大便通畅;箍围药宜保持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初期宜进半流质饮食;儿童患者,给药宜浓煎,且少量多次服,每日3~4次。
(自拟医案)
【医案及经验方】
一、医案(《丁甘仁医案》)
鲍左,锁喉痰毒,漫肿疼痛,根盘焮红。风温痰热蕴结上焦,拟辛凉清解。
荆芥穗1钱,青防风1钱,薄荷叶8分,炒牛蒡2钱,生草节8分,苦桔梗1钱,轻马勃8分,大贝母3钱,炙僵蚕3钱,金银花3钱,连翘壳3钱,海蛤粉4钱,六神丸10粒吞服。
二诊:清解后,征象较松。药既合病,仍宗原法进步。
薄荷叶8分,生草节8分,大贝母3钱,熟牛蒡2钱,苦桔梗1钱,炙僵蚕2钱,青防风1钱,轻马勃8分,京赤芍2钱,金银花3钱,海蛤粉3钱,山慈菇8分,六神丸10粒吞服。
二、经验方
清热败毒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主治:锁喉痈。
组成:牛蒡子 12g,僵蚕 12g,蝉蜕 9g,玄参 15g,桔梗 9g,夏枯草 30g,全瓜蒌 30g,生地黄 30g,赤芍 15g,金银花 30g,连翘各 30g,皂角刺 15g,黄芩 12g,生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向寰宇)
臀 痈
【概述】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急,位置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快,但腐溃较难,收口慢。相当于西医学的臀部蜂窝织炎。
【主要病因病机】
1.湿火蕴结
情志内伤,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横逆脾土,脾失健运,生湿为患;饮食不节,脾胃乃伤,湿热火毒内生,相互搏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结毒而成。
2.直中不洁之毒
注射时感染毒邪,邪毒直中分肉之间,化热肉腐而成;亦可从局部疮疖发展而来。
3.湿痰凝滞
慢性者多由湿痰凝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致;或注射药液吸收不良所引起。
【辨证注意点】
1.抓住本病位置深,范围大,腐溃较难,收口亦慢的特点。
2.本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局部常有注射史,或患疮疖,或臀部周围有皮肤破溃病灶。
2.臀部肿痛暴急,肿块部位深,日渐增大,压痛明显。
3.有身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与流注、有头疽相鉴别
1.流注
患处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
2.有头疽
患处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三、辨证论治
根据急性及慢性分型论治。
四、注意事项
1.外治切开排脓时,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除腐肉,以排脓顺畅为目的。
2.深部或慢性臀部感染局部表现并不典型,或有肿胀,但不发红,常有肢体活动不利,此时需排除骨关节疾病,应做X线检查。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吴某某,女,32岁。2000年9月28日就诊。左臀部肿硬2周。患者1个月前因肺炎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曾用林可霉素肌注,注射过程中双臀部出现结块,用土豆片外敷后,右臀部结块逐渐消退,但左臀部结块未完全消退,纳可,二便调。
查体:左臀部外上方触及一结块,边界不清,范围约4cm×5cm,质地坚硬,有压痛,周围漫肿,皮色如常,红热不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臀部有肌内注射史,局部结块漫肿,可以初步诊断为臀痈。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了解感染程度,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为了解患处深部是否有脓肿形成,可以做肿块处B超。
第三步:进行分型。本案患者进展较慢,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红热亦不明显,故属慢性。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患部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是因为湿痰凝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证属湿痰凝滞,治拟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桃仁 9g,红花 9g,赤芍 12g,泽兰 12g,川芎 9g,丝瓜络 9g,陈皮 9g,象贝母9g,乳香9g,生甘草3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臀部结块红热不显,外敷冲和膏。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宜少活动。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唐汉钧医案(《唐汉钧谈外科病》)
沈某,男性,44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右臀部始发一红肿结块,未及时治疗;1周前肿块迅速增大,红肿热痛加重;3日前出现恶寒发热、倦怠嗜卧之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自服头孢拉定及阿莫西林胶囊无效。来诊时右臀部结块疼痛,影响行走,身热不扬。
检查:右臀部红肿结块约10cm×15cm,皮色暗红,中央高起,无脓头,中央疮面约4cm×4cm,波动感明显,肤温增高,触痛不甚,边界清楚。
局麻下行切开排脓术,术后外用八二丹、金黄膏。中药拟清热利湿,排脓消肿。
处方:苍术 12g,黄柏 9g,鹿衔草 15g,薏苡仁 12g,土茯苓 30g,当归 9g,赤芍 12g,丹参 30g,皂角刺 15g,全瓜蒌(打)30g,姜半夏 12g,合欢皮 18g,牛膝12g,生甘草3g。同时,静滴清开灵、大观霉素。
1周后,切开排脓之伤口疼痛缓解,局部红肿大部消退,中央疮面为4cm×1cm,腐肉已去80%,脓液量少,已见有新鲜肉芽生长。停用补液,外用改八二丹为九一丹,续服前方。又过7日局部肿消痛止,疮面腐尽新生,少量渗液。前方去皂角刺,加生黄芪30g,外用改为生肌散。3日后疮面愈合。
按语:患者病初只见一小疖肿,未予重视,由于患处经常受压摩擦,造成热毒入里,则肿块突然增大,年壮气血充盛,迅速成脓。就诊时已脓成(波动感明显),故须及时切开排脓,以利脓水外泄。术后采用八二丹提脓祛腐,金黄膏清热退肿。方用二妙丸加鹿衔草、土茯苓、全瓜蒌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透脓外出;术后寐差用合欢皮。值得一提的是,外科切开排脓的最佳时机应是脓熟,即触之波动感明显时,过早切开易造成热毒入血,过晚可使脓毒扩散。
二、经验方
和营清化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主治:臀痈。
组成:黄柏 12g,苍术 9g,生薏苡仁 12g,牛膝 15g,土茯苓 15g,虎杖 12g,生地黄 15g,赤芍 15g,当归 9g,忍冬藤 15g,带皮茯苓 9g,瓜蒌 30g,萆薢 12g,生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小金丹、六应丸、六神丸。
(向寰宇)
手 发 背
【概述】
手发背是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相当于西医学的手背部蜂窝织炎。
【主要病因病机】
1.风火湿热结聚。
2.外伤染毒。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辨别初起、成脓之征象。初起患部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7~10日,患部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按之有波动感,为内脓已成。
2.注意辨有无损骨。如溃后肿势不趋局限,脓液稀薄,有损筋伤骨之虑。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手背漫肿,焮红疼痛,出脓黄稠,疮口易敛;或手背漫肿坚硬,微红微热,溃脓迟,难敛。
2.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3.如溃后久不收敛,脓液稀薄,需做X线检查以确定有无损骨。
二、与托盘疔相鉴别
托盘疔:病在手掌部,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突出,并伴有手背部肿胀。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切开后手背应向下,并用三角巾悬吊固定。
2.成脓及时切开引流是防止损伤筋骨的关键。
3.如损骨,可加用自然铜、骨碎补等续筋接骨中药。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陈某,女,45岁。1997年7月22日就诊。右手背肿痛4日。患者1周前右手食指不慎被木刺扎破,自行拔除木刺,挤压后有少量出血,再外涂碘酒,未予包扎。2日后右手背出现红肿疼痛,服用抗生素后,局部肿痛仍作,且肿势有向上蔓延趋势,外院予鱼石脂软膏外敷,静滴头孢菌素3日,局部肿势得以控制,自诉曾有怕冷感,胃纳较以往差,二便尚调。
查体:右手背红肿,色暗红,肤温稍高,有触痛,无波动感。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有外伤史,手背漫肿、红热疼痛,可以初步诊断为手发背,并应与托盘疔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程度,应查血常规;同时,为了解右手骨质是否有破坏,应做右手X线摄片。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案患者肿痛处无波动感,未见溃脓,故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因外伤染毒,与湿火相结,凝结手背,气血壅滞,故局部红肿热痛,证属湿热壅阻,治拟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当归 12g,赤芍 9g,金银花 15g,连翘 12g,蒲公英 30g,天花粉 18g,陈皮 9g,桑枝 9g,生甘草 3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因病在初期,用金黄膏外敷。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患肢忌持重,并用三角巾固定;及时治疗手部外伤,勿使毒邪从破隙而入。
(自拟医案)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经验方
芯珠汤(《洞天奥旨》)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手发背。
组成:熟地黄1两,生地黄1两,麦冬1两,甘菊花1两,金银花1两。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六应丸、六神丸、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
足 发 背
【概述】
足发背是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焮红疼痛,足心不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足背蜂窝织炎。
【主要病因病机】
1.湿热下注。
2.外伤感染毒邪。
【辨证注意点】
注意辨别初起、成脓之征象。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影响活动;5~7日迅速增大,按之有波动感,为已成脓。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1周化脓,溃后渐愈。
2.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与丹毒相鉴别
丹毒:患部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化脓腐溃,常有反复发作史。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清热利湿药多苦寒,中病即止。
2.成脓及时切开引流是防止损伤筋骨的关键。
3.患足忌行走;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
4.切开后患足侧位放置,以利引流。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朱某,男,35岁。2002年6月5日就诊。患者3日前出现左足背红肿疼痛,未曾就医,后肿势加剧,昨日起自服阿莫西林胶囊,症情未缓,否认发热,胃纳尚可,二便尚调。发病前有劳累史。
查体:左足背前2/3处红肿,色暗红,边界不清,肤温高,触痛明显,无波动感。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足背红肿热痛,边界不清,全身症状不明显,可以初步诊断为足发背,并应与丹毒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了解感染的程度,应查血常规。
第三步:进行分期。患部红肿,但无波动感,无溃脓,故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足背部红肿弥漫,灼热疼痛,是因为湿热火毒结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是湿热所作。证属湿热下注,治拟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方用五神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赤芍12g,丹皮12g,赤茯苓15g,紫花地丁30g,车前子(包煎)18g,黄柏 15g,泽泻 12g,金银花 12g,牛膝 9g,生甘草 3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初期,外敷金黄膏。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患足忌行走;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顾筱岩医案(《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集》)
某小姐,八月十五日。前服消退之法,足背肿痛依然,不便步履,势有成脓之象,恐难消尽,再从前法。
当归尾3钱,生米仁3钱,浙贝母2钱,炒赤芍钱半,忍冬藤3钱,橘白8分,牛膝钱半,伸筋草钱半,赤苓3钱,丝瓜络3钱,梅花丹(吞)3粒。
外用:金黄膏、红灵丹。
按语:顾氏认为,足发背的基本病机是湿热下注,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之品可加速肿痛的消退。
二、经验方
和营清热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主治:足发背。
组成:黄柏 12g,苍术 9g,生薏苡仁 12g,牛膝 12g,当归 9g,赤芍 30g,丹参30g,虎杖 15g,野菊花 12g,金银花 15g,连翘 15g,生甘草 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六应丸、六神丸、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