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证护理案例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暖舒适,避免潮湿。

2.患者衣被适温透气,恶寒者注意保暖。体温37℃以上者遵医嘱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记录变化规律。

3.重型、危重型患者体温趋势与病情严重程度往往不一致,结合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或计算氧合指数,询问患者呼吸感受、神志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重型指征。

4.伴有恶寒表现的发热,或辨证为郁闭病机的发热,不适合擦浴、冰敷等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暖袋有助于缓解症状;重症气营两燔证发热可视体温趋势,酌情采取擦浴、冰敷等降温措施。

5.因发热易耗伤津液,导致口干、少津、食欲下降,且易并发口腔感染,故应做好口腔护理,如患者有明显舌红少津,指导患者用甘草荷叶水或金银花泡水漱口,每日三餐前后及睡前均可使用。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有条件的可药后加服米汤或热粥助汗,舌干、津液亏虚者也可适当多服。药后汗出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切忌汗出当风,同时避免汗出过多耗伤正气。

7.耳穴贴压。主穴选交感、肾上腺、肺、脑干、丘脑等。配穴选贲门、脾、胃、膀胱、腹、大肠、三焦等。指导或协助患者正确按压,每天3~4次,每次需3~5min,点按至全耳发热为度。

8.刮痧疗法。选择刮痧疗法开腠理,疏通经络以退热,可选择督脉、膀胱经项背段范围,起自后发际上1寸,止于胸椎第三节棘突下,左右两侧覆盖肩井,重点穴位为大椎、大杼、风门、风池、风府、肺俞等。刮痧1次需20~30min,以痧透为宜。根据辨证,同一部位5~7天痧退可再行治疗。注意刮具按规范消毒处理。

9.刺络放血。选择刺络放血泄热,助邪有出路,体温38.5℃以上实施以泄热降温。选穴为耳尖、耳轮3、中指指腹、曲池等。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及自身防护,放血量以每穴5~10滴为宜。

10.中药沐足。寒、湿在表,郁而发热患者,可用艾叶、川椒、桂枝等药物沐足配方,通过中药沐足达到解表开郁,祛寒除湿的作用,开郁散寒,热随汗解。

11.饮食上以顾护脾胃为原则,以患者脾胃受纳和运化能力为评估首要条件,酌情选择营养膳食,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宜小米粥、陈皮薏米怀山粥等。寒湿患者发热宜散寒祛湿食物如紫苏、京葱、生姜等;湿热患者发热宜清热利湿食物如土茯苓、赤小豆等。大热烦渴伤津者协助给予生津解渴之品,如乌梅、萝卜等。忌滋腻厚味,如糯米、肥肉等;忌生冷寒凉,如寒凉性水果等。

二、干咳

1.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室内外大温差空气交替、烟尘刺激等。

2.观察咳嗽程度、持续时间等规律,观察有无痰声、呕恶、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降气止咳,故应观察每日大便次数、性状。

3.指导患者咳嗽时做好防护,以纸巾遮掩口鼻,咳嗽后向内折叠丢弃,避免飞沫污染。每日清洁口腔2次,清除口腔异味。

4.指导患者咳嗽时取坐卧位弯腰放松腹部,如有痰液黏稠难咳,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饮水量,痰液黏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对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应加强气道湿化。

5.咳嗽剧烈或持续性咳嗽,尤其夜间影响睡眠者,遵医嘱给予止咳药物,可含服清咽润喉、生津止渴作用的含片,也可频饮少量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其他症状变化。咳嗽间歇期间,可按摩合谷、尺泽、天突、膻中、太溪等穴位以缓解症状,每穴点按2~3min,点按以局部感觉酸胀为度。

6.中医运动调护。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臂单举”等动作,均可有助降逆止咳;练习六字诀等呼吸吐纳术,有助于收敛肺气、助肾收纳。练习缩唇呼吸,每次10~20min,每日锻炼2次。

7.穴位敷贴。辨证为寒湿类型的患者,姜汁调天灸粉,贴敷天突、定喘、肺俞、脾俞等穴位以宣肺祛寒湿止咳。如无皮肤特殊过敏情况,可贴敷30~60min,每日1次。

8.中药热熨。可选择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吴茱萸四药炒(加)热后热熨大椎、定喘、肺俞等穴位,必要时再加上中脘、神阙,起到宣肺降逆的作用。

9.耳穴贴压。可选肺、神门、气管、支气管、平喘、枕等穴位,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辨证,配以脑干、胸、皮质下、肾等穴位。耳穴贴压前按摩全耳,以调动气血。

10.刮痧疗法。以刮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为主,重点穴为大椎、大杼、风门、肺俞、列缺、尺泽、天突至膻中,从而达到发汗解表、宣通气血、舒筋活络的目的。如年老体虚者,宜先稳定上焦,先刮心经、心包经、肺经。做好刮具消毒处理。

1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寒凉之品,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用止咳健脾益肺的食疗方,如陈皮山药粥、生姜杏仁煲猪肺等。

三、乏力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暖舒适。

2.观察乏力同时周身酸痛、困重疲乏等症状的持续时间、是否加重。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在高龄体弱患者乏力明显的情况下,给予防跌倒、防压疮等防护。

3.音乐疗法。可播放宁心安神的轻音乐,以舒缓患者的心情,有利于疾病康复。

4.中医运动调护。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对于疲乏倦怠患者,除了卧床休息,保持体力外,要适当活动,以不觉劳累为宜。练习八段锦、六字诀等,调整经络及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改善乏力症状。操作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以不觉疲惫为宜。

5.耳穴贴压。取交感、肾、肝、口、脾、三焦、神经系统皮质下、身心穴(耳前)等穴位以改善患者乏力症状。按摩全耳有利于周身气血流畅。

6.艾灸疗法。肌表因寒、湿邪气困阻,出现酸软、强痛、乏力明显等症状,艾灸上脘、中脘、神阙、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必要时可使用灸盒、灸箱施灸。注意防护安全,患者使用氧疗时注意用氧安全。

7.中药沐足。辨证为寒湿证型患者,可用艾叶、川椒、桂枝等药物沐足配方,通过中药沐足达到解表开郁,祛寒除湿的作用,寒湿郁闭解除,乏力症状减轻。

8.饮食宜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吸收,以粥水类顾护脾胃,如陈皮小米粥、米汤水等,可适当加入益气类药材,如黄芪、党参等。

四、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纳呆、脘痞、腹胀、大便黏腻不爽或便溏或便秘)

1.加强基础护理,如呕吐者用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做好口腔护理,去除异味;体质虚弱或神志不清者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腹泻者做好肛周皮肤护理等。

2.观察胃肠不适各种症状的性质及特征,如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大便的次数和量、腹胀纳呆的程度等。

3.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疗效。

4.中医运动调护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或打太极拳等,每日20~30min。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坐式八段锦、六字诀等主动运动,或协助其行四肢被动运动。

5.穴位按摩。协助患者自中脘→左天枢→气海→右天枢为一圈,沿此圈按顺时针方向按揉推摩约5min;再点按以上四穴,每穴30次,每日2~3次,促进恢复胃肠功能。腹胀便秘者可加按天枢、脾俞、大肠俞等穴位。

6.穴位敷贴。以神阙为主,配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为辅,虚寒证患者可选生姜汁调吴茱萸粉,热证患者可选大黄粉调蜂蜜行穴位敷贴。

7.耳穴贴压。主穴:神门、交感、脾、消化系统皮质下。恶心呕吐配胃、肝、胆、贲门、神经系统皮质下。腹泻便溏配枕、肾、直肠、大肠、乙状结肠。腹胀纳呆配胃、腹、腹胀区、迷走神经。便秘配肺、三焦,以促进肠蠕动。由于耳穴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故胃肠症状都可使用上述穴位。

8.中药热熨。选择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吴茱萸四药炒(加)热后热熨,大椎、定喘、肺俞,必要时再加上中脘、神阙,起到宣肺降逆、健运脾胃的作用。

9.中药灌肠。可选择中药灌肠改善腑气不通患者的大便秘结症状,常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小剂量保留灌肠,起到荡涤肠腑,稳定肠内菌群的作用。

10.饮食以时时顾护胃气为主,宜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可选用蔬菜、水果、山药、小米、陈皮、百合等。恶心呕吐者可含服或咀嚼生姜片;纳呆、脘痞、腹胀、便秘者可进食促进胃肠动力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绿叶菜、菱角、藕、粗粮、萝卜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药;大便黏腻不爽属胃肠湿热者,食材中可加入莲藕、菊花等清热利湿类食物;便溏者主要是脾胃寒湿较重,食材中可加入生姜、花椒等热性食物;禁食易导致反酸嗳气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红薯等;忌滋腻厚味,如糯米、肥肉;忌生冷寒凉食物。

五、焦虑恐惧

疫情为六淫致病为主。但因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家庭聚集性发病多见,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恐惧,进而致病,因此医心与治病同样重要。

1.保证作息时间规律,伴有不寐者白天尽量不要睡觉,夜晚按时入睡,睡前不做任何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2.中医心理调护强调“精神内守”之道,可鼓励患者放空自己或观察自己,舒缓各种不良情绪;做好患者心理调护,耐心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该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多数为轻症病例,鼓励患者听取专家和正规消息渠道的信息发布,切不可莫名恐慌,人云亦云。

3.分享成功救治案例,鼓励力所能及的自理,以增强患者信心。通过音频、视频、熟悉物件等保持患者与亲属的联络,给予其足够的社会心理支持,提高医疗护理配合程度。

4.五行音乐疗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辨证选择合适的五行音乐配合治疗。代表曲目有角调式《胡笳十八拍》、徵调式《紫竹调》、宫调式《十面埋伏》、商调式《阳春白雪》、羽调式《梅花三弄》,具体聆听时间视个人病情而定。

5.中医运动调护。八段锦、易筋经等可对肢体关节拉伸延展,起到定志安神、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视各人体力和病情情况,每日锻炼2~3次,每次20~30min;可配合五行音乐同时进行,至全身微微汗出为度。

6.穴位按摩。头部按摩印堂、太阳、头维等穴位,系统手法称为“头部按摩开天门法”;还可选膻中、合谷、太冲等具有舒缓情绪作用的穴位,有条件者可选背部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等穴,以点按轻揉手法刺激,达到定志安神作用。头部诸穴按摩共15~20min,其他每穴按摩2~3min,每天2~3次。

7.耳穴贴压。主穴:枕、脾、神门、神皮、神衰点、神衰区(前后)等,配穴心、脑干、快活穴、身心穴等;失眠者配合肝、胃、多梦区(后)等,以缓解焦虑恐惧情绪,改善睡眠障碍。睡前1h不按压刺激。

8.刮痧疗法。阳气不足易出现恐慌焦虑,不良情绪又遏制阳气有序升发,可予刮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阳经循行所过的肌肤,以促进阳气升发,如头部、项背部、腰背部等,缓解不良情绪。膻中、合谷、太冲等穴为调整气机的常用要穴,除背部刮痧外,可配穴使用,促进气机运行。

六、呼吸困难

1.根据呼吸困难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2.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遵医嘱给予氧疗,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必要时给予高流量呼吸治疗仪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中医综合手段干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或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

4.耐心做好预先告知,使用辅助通气前,给予充分沟通宣教,协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给予充分陪伴,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对于躁动患者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

5.中医运动调护。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六字诀等,吐浊纳新,改善呼吸疲劳状态。能离床者,按照“起床三部曲”指导患者床边坐、站、原地踏步等活动;卧床者,根据耐受程度,指导患者握拳、举臂、抬腿等床上活动,预防卧床并发症。

6.穴位按摩。“腑气通则肺气降”,接受辅助通气患者腹胀更易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应根据病情指导或协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顺时针按摩及相关穴位点按,如天枢、足三里等穴,以促进胃肠运化,促进矢气排便;膻中、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有协同降逆平喘的作用。腹部诸穴按摩15~20min,其余穴位每穴点按2~3min,每天2~3遍。

7.穴位敷贴。遵医嘱执行药物穴位敷贴治疗,可采用醋调大黄、姜黄、蝉蜕、僵蚕等药物配伍贴脐,助气机恢复升降出入;或采用醋调大黄、芒硝、枳实、莱菔子等药物配葶苈子等药物贴肺俞、定喘、膻中、涌泉等穴位,助平喘止咳减轻呼吸困难。

8.呼吸困难严重时适时改变进食方式,采用少量频服,必要时予留置胃管辅助进食。药膳以汤汁形式进食,弃去汤渣,避免增加脾胃负担。

9.遵医嘱执行相关药物,观察药后呼吸困难改善情况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