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肩峰下滑囊炎
【概述】
肩峰下滑囊多与三角肌下滑囊相通,位于冈上肌腱表面与肩峰之间,其大小变异很大,有时其远端伸入到三角肌的下方,又称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炎多数继发于冈上肌腱病变,是局限性肩痛中发生频率最高者。急性期滑囊肿胀,慢性期囊壁增厚,囊腔粘连。本病好发年龄40~50岁。
【临床表现】
初起感肩峰部疼痛、疲劳,疼痛可向肩胛方向或颈部和上肢放射。肩上举、外展外旋时症状加重,急性期疼痛较重,影响睡眠,患肩不能受压。肩峰下区及三角肌附近有局限性压痛,多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后期出现肩胛带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萎缩。肩关节连续性伸屈运动可扪及关节内摩擦感。
【体格检查】
1.压痛
肩关节外侧压痛敏感,多位于患肩的肩峰下及三角肌前后缘处;
2.关节肿胀
急性期因滑囊充血水肿可见肩关节前方明显肿胀,并可触及肿胀的滑囊;
3.功能障碍
肩关节活动受限,多以外展、外旋为主;急性期功能障碍多因疼痛所致;慢性期功能障碍与滑囊壁增厚粘连有关;
4.肌肉萎缩
早期可出现冈上肌、冈下肌萎缩,晚期三角肌也可出现萎缩。
5.撞击试验阳性
检查者用手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而出现疼痛,即为撞击试验阳性;
6.疼痛弧征阳性(painarcsyndrome)
患肩上举60°~120°范围出现疼痛;
7.臂坠落试验阳性(armdropsign)
被动抬高患臂至上举90°~120°范围,撤除支持,患臂不能自主支撑而发生臂坠落和疼痛。
【辅助检查】
X线早期多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冈上肌腱处钙盐沉着;MRI检查可见肩峰下滑囊有积液。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肩峰周围疼痛。
2.肩峰下区及三角肌附近有局限性压痛或囊性肿胀物。
3.肩关节活动受限。
具备上述特征,诊断即可成立。病程长者出现肌肉萎缩。
肩峰下滑囊炎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肩部撞击综合征 主要特点是肩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两者肩痛的部位接近,应仔细检查鉴别。肩部撞击综合征急性期可单纯表现为肩峰下滑囊炎,难以鉴别。慢性期肩部疼痛不明显,压痛较肩峰下滑囊炎广泛。
2.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肱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退变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50岁,起病缓慢,无明显外伤史,女性多于男性。主要症状为肩痛逐渐加重,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查体有肩峰下、喙突、冈下肌等广泛压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两者均有肩痛和活动受限,主要鉴别点在于肩周炎的压痛点较肩峰滑囊炎广泛。
3.颈椎病 也可有肩痛,但往往不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另外颈痛,常伴有神经根支配区疼痛、感觉障碍或麻木等症状,以及椎间孔挤压试验、引颈试验多为阳性,可伴有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等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及相应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等表现。从以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可加以鉴别。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和理疗
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或患处外用中西消炎镇痛药物;也可采用冲击波等物理治疗。
2.局部注射治疗
准确穿刺滑囊内(有条件在B超引导下),回抽囊液,减轻压力(慢性期难以回抽),注射局麻药和糖皮质激素,减轻疼痛和炎症后,鼓励患者活动,避免粘连形成。
3.针刀治疗
对于有肌腱钙沉着、活动受限严重的慢性患者,可采用针刀治疗。
4.手术治疗
极少数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滑囊摘除术。
【康复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炎症消退及症状缓解后可开始进行肩关节功能的康复训练。
(傅志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