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院陪护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临 床 安 全

一、临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
病人安全是医学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经典而又古老的课题,作为一名病人的陪伴照顾者,保护病人安全也是陪护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掌握临床护理中安全防范知识尤为重要。
(一)临床护理安全概念
临床护理安全是指陪护在临床护士指导下,通过临床照护时观察而发现存在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消除危险因素,保护病人生命安全。
(二)临床护理安全防护重点
由于年龄、心理、感知功能、生理病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各种不良事件,导致身心再次受损。陪护在密切接触病人的过程中,协助护士把好安全关,及时阻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给病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住院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1.皮肤安全
老年、卧床病人由于皮肤功能的退化或减弱,加之潮湿、发热等物理刺激而容易发生压疮;病人行动不便、反应不灵活容易导致坠床和跌倒,也可引起皮肤的损伤。陪护在工作中应预防这些潜在的危险,保护病人皮肤的完整性。
常见的皮肤不安全因素包括:
(1)温度性损伤:
病人由于疾病等因素导致对温度觉不敏感,在使用冷、热水袋时容易导致皮肤被冻伤或烫伤;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和一些液化气体的使用不当可导致烧伤;热水瓶位置放置不当或给病人盥洗的水温过高,可导致烫伤。因此,在进行冷热温度相关的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防护重点:
1)陪护在护士的指导下方可为病人放置冷、热水袋。病人因年龄、疾病等原因,肢体感觉功能较正常人差,当病人感到水温过高或过低时,已经造成了烫伤或冻伤。因此,原则上陪护不得自行给病人放置冷、热水袋。
2)在医嘱或护士指导下使用冷、热水袋时,水袋外均应包裹毛巾,避免水袋直接与病人皮肤接触。
3)使用前检查水袋是否有漏水。
4)热水袋水温应低于50℃,放置时间以不超过30min 为宜;使用冷水袋时,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有局部皮肤发紫、心慌、麻木感出现时应停止冷疗。
(2)机械性损伤:
病人跌倒、坠床、撞伤、摩擦等导致皮肤损伤,长期卧床导致的皮肤压疮都属于机械性的损伤。以下介绍皮肤压疮的安全防护知识,其余见本节“三、意外伤害预防及初步处理”。
皮肤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1)发生原因:
①压力因素:骨凸处皮肤因缺少脂肪组织保护,在长期的重量压力下,容易出现皮肤缺血缺氧而导致压疮。如长期卧床或坐轮椅,肢体受伤后打的石膏内面不平整或有渣屑等;改变体位时,陪护人员拖拉病人所造成的摩擦力等。②营养因素:全身营养缺乏,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减少,对骨凸处的皮肤保护减少。可见于长期发热、恶病质消瘦的病人。③皮肤抵抗力降低:经常受到潮湿、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大小便失禁、过度出汗或渗出性伤口恶化引起潮湿;床单皱褶不平、床上碎屑等引起的摩擦;病人持续高热、不合理使用热水袋、冷水袋等均可导致皮肤抵抗力降低而发生压疮。
2)防护重点:
①勤翻身,每2h 翻身1次,必要时半小时翻身1次。②病人半坐位时,可在足底部放一垫枕,将腿屈曲,腘窝下垫软枕,防止身体下滑移动产生摩擦力、剪切力。③协助病人翻身、更换床单及衣服时,应抬起病人身体,避免拖、拉、拽等动作。④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抬高臀部,不可硬塞、硬拉;有排便困难者,便盆边缘可垫软布,避免坐便盆的时间过长。⑤长期坐轮椅时,应适当约束,防止身体下滑。⑥保护病人的皮肤和床单位干燥整洁。给病人擦洗时不可过于用力,防止皮肤损伤。皮肤皱褶处也应擦洗干净,可涂少量爽身粉保护。出汗多、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及时擦洗,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被套。⑦加强病人的营养,能进食者可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从胃管内注入营养食物。
2.给药安全
病人因疾病的复杂性,或多种疾病并存,可能在多个时段需服用多种药物,不同药物的服用方式、注意事项不同,需要陪护加强对药物知识的学习,了解给药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以下为给药的防护重点:
(1)协助病人服药前,陪护应清洁双手,协助病人洗净双手。
(2)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应先服片剂,再服水剂。
(3)服用降糖药时,病人应按时进餐;服用降压药、利尿药后,嘱咐病人缓慢改变体位。
(4)对药物有疑问时,应及时制止病人服药,询问护士确认无误后,方可协助病人服下。
(5)尽量使用非药物治疗处理病人问题,如病人入睡困难时,可先尝试了解失眠的原因,是否有疼痛问题或呼吸困难,报告给医护人员,先除去病因,再创造适宜的安静的环境、室温,予以肢体按摩或少许温热的饮料来促进睡眠。
(6)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如果不良反应过大,应报告医生护士予以处理。
(7)不给病人服用过期药物或已不需要的药物。
3.用氧安全
氧气是病房必备气体,当疾病导致病人组织缺氧或利用氧气障碍时,可采用吸氧的方式进行治疗。然而,氧气为易燃易爆物品,需防火、防油、防热、防震,陪护应掌握用氧安全知识。
(1)氧气为易燃易爆物品,不可在病房内抽烟或使用明火,以免引发危险。
(2)不能在病房内使用大功率电器,以免因用电负荷过重发生短路或起火。
(3)氧气应放在阴凉处,距暖气1m 远,严禁接近烟火和易燃物。
(4)不可在氧气表螺旋口处抹油,也不可用带油的手装卸。
(5)搬运氧气筒时避免倾倒、撞击,防爆炸。
(6)陪护不得自行取下病人的氧气管和调节氧气流量。
(7)病人使用氧气时,调节氧流量前应先将鼻导管取下,确定氧气流量调节好后再与病人连接。停止吸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
(8)病人如感鼻咽部干燥不适或胸闷憋气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4.导管安全
住院病人通常携带各种导管,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常作为治疗、观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断预后的依据,在抢救危重病人及生命支持中也有重要意义。因此,保障管道安全、畅通,能促进病人康复,提升服务水平。
(1)导管类型:
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为以下三类,不管哪一类均要加强固定。
1)高危导管:
(口/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胆道引流管(T 管)、脑室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动脉留置针等。
2)中危导管:
腹腔引流管、深静脉置管、各类造瘘管等。
3)低危导管:
导尿管、普通氧气管、普通胃管。
(2)导管护理原则
1)保持通畅:
导管不通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误导观察结果。
2)保持清洁:
导管一旦污染可导致深部感染,需要提高警惕。
3)固定牢靠:
意外的脱管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4)防止逆流:
无负压的引流管放置不应高于或平于引流管口,以防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
病人在变换体位、床上、床下活动或外出检查时,容易造成导管的脱出或移位。因此,进行上述活动时,陪护应在护士的指导下安全放置病人的导管,以防因牵拉或固定不牢导致导管的脱出或移位,因为重置管路将增加病人的痛苦,可能增加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如出现导管意外脱出,需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应急处理措施请见本章本节“三、意外伤害预防及初步处理”。
二、职业防护
陪护在工作中主要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可能经常接触到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血液、体液等,可能导致自身健康受损。因此,陪护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严格遵守医院的标准预防制度尤为重要。以下内容以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为参照。
(一)概念
1.职业暴露
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2.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不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在病人之间传播。
(3)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等。
(二)职业防护执行标准与预防措施
1.洗手与手消毒
(1)洗手与手消毒的时机: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必须流水洗手;无可见污染物时,不方便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应根据以上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摘手套后。
4)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2.洗手与手消毒方法
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佩戴饰物的部位等。
(1)肥皂水六步洗手法。
(2)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方法: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搓洗,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的目的。
3.戴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前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要戴手套;照顾特殊传染病人时要戴手套;手套要及时更换,手套破损后要及时脱掉手套并彻底洗手。常用的手套为乳胶手套,用过的手套放在黄色垃圾桶内。具体的操作步骤见本书第七章第二节“手卫生”。
4.口罩的使用
进入发热待查病人、不明原因呼吸道感染病人、严密隔离病人及危重病人诊室或病房时要按要求戴防护口罩;口罩应盖住口鼻部,潮湿后及时更换。
5.处置物品及废物的注意事项
(1)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中;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划伤。
(2)若物体表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先戴手套再处理。处理时可用专用抹布蘸有浓度为5 000mg/L 有效含氯消毒剂,进行小范围局部擦拭,并包裹扔到黄色垃圾袋内。再用蘸有浓度为1 000mg/L 有效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或拖把由外向内擦拭各类物体表面,如床栏杆、桌椅面、地面等。
(3)污染被服应放在指定的回收箱内,由专人送至洗衣房消毒清洗。禁止在走廊及病房清点抖动污染被服。
(4)使用紫外线消毒物品时,不得使紫外线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沾在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冲洗。
(三)职业暴露的处理
陪护应加强职业暴露的学习,加强防护意识,掌握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锐器损伤处理流程
(1)在伤口旁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清洗污染的皮肤,如黏膜被污染时,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4)包扎伤口。
(5)报告医护人员,进行下一步处理。
2.化学污染处理
受到化学物品污染后,应立即用流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三、意外伤害预防及初步处理
意外,是出其不意而发生的事件。日常生活中,凡是打断了正常生活起居进行的状况、事情,可称为意外事件。在医院或照顾病人的过程中,病人上下床、进食、外出检查等活动之中,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伤害。虽然意外伤害发生突然,但却并不是完全不可预防,以下列举病人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期望加强防范以减少其发生,或处理得当而减少伤亡。
(一)影响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
1.病区环境因素
对于老年人或久病初愈的病人来说,由于存在步态不稳和平衡功能较差的问题,许多习以为常的病区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意外伤害。如灯光昏暗、地面潮湿、走廊过道的障碍物、不合适的家具高度和摆放位置、卫生间缺少扶栏及把手、不适合的鞋子和行走辅助工具等都增加了跌倒的危险。面对环境中的障碍物时,年轻人能够很容易地做出反应避免跌倒,而对老年人来说,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前庭稳定性的改变使得他们很难迅速做出反应而导致跌倒。而儿童喜欢跑动,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也是其跌倒的不良因素。
2.病人生理病理因素
病人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痴呆、抑郁症、骨质疏松等疾病,服用抗抑郁、催眠、镇静、降压等药物,以及步态不稳、肌肉控制力差、视力减退等生理功能变化均是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
3.看护不到位
有研究发现,病人发生意外伤害的时间多在下床活动较多的下午和早晚时间,而不服老不服输,不愿麻烦他人的性格的病人也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在活动频繁时间及不同性格的病人的照顾中,陪护人员疏忽职守、不细心,看护不到位,可能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常见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预防及初步处理
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包括跌倒、坠床、管道脱出、烫伤、误吸、走失、自杀等。
1.跌倒
(1)发生原因
1)病人肢体协调能力减弱、思维和判断能力迟缓以及视听觉能力减弱等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
2)直立性低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源性晕厥等症状引发。
3)药物不良反应,如应用降糖、降压药物后发生低血糖、低血压反应。
4)病房湿滑、障碍物等不利环境因素,可导致跌倒的发生。
(2)预防措施
1)病人存在跌倒高危险性时,陪护应加强陪同照顾,不得擅自离开。
2)保持室内光线充足,熟悉电源开关并向病人介绍开关位置所在。
3)地面干燥平坦,地上有水时及时拖干;及时清理地面杂物,防止病人行走时绊倒。行走中发现有障碍物或地面湿滑处,提醒病人绕道走。
4)物品统一位置放置,摆放整齐简单,扩大病人活动空间。
5)在病人进出浴室、卫生间时,提醒病人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6)给病人穿大小合适的防滑鞋,衣服长度适中,协助病人正确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
7)用轮椅推病人时应使用约束带,掌握正确使用轮椅推送的方法,防止病人前扑跌倒。
8)指导病人进行适宜的活动,时刻提醒老年病人动作宜缓慢,不可突然改变体位,执行3个半分钟原则,即醒后卧床30s,床上坐起30s,床旁站立30s,然后再活动,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而跌倒。
9)医嘱卧床的病人,不得协助其下床活动或如厕。
10)服用镇静、安眠药物的病人,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服降压药、利尿药、降糖药的病人,陪护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医护人员。
11)夜间开启地灯。
(3)初步处理:
陪护发现病人跌倒时,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不可随意搀扶或移动病人。需经医生检查确认没有严重的骨折及颈椎损伤等情况后,方可搬动病人,以免因不正确的搬运加重病人的伤情。
2.坠床
(1)发生原因
1)病人自身平衡功能的减退,如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不能快速敏捷地回避和反应,导致坠床。
2)对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常因躁动不安,在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时容易发生坠床。
3)老年住院病人容易因照护不周而坠床,或者由于性格原因怕麻烦他人而勉强做些事情,如夜间如厕、拿取物品等,导致坠床发生。
(2)预防措施
1)年老虚弱病人下床、偏瘫或长期卧床病人初次下床时应予以协助。
2)给病床加床栏,为病人进行床上擦浴等操作时,仅放下自己所在一侧的床栏,对面床栏不可放下。转至对侧操作时,需先上好近侧床栏。
3)将病人的日常用品如水杯、纸巾等摆放在病人容易取到的地方,避免病人远距离取物品。
4)将呼叫器放于病人容易取处;床上活动时,放好床栏,做力所能及的事。
5)精神异常、躁动不安的病人应加床栏,如使用约束带,应检查约束带是否松动,确保病人的安全。
(3)初步处理:
发生病人坠床时,同上述跌倒的处理,需经医护人员检查确定才可挪动病人。
3.管道脱出
(1)发生原因
1)固定不牢固:
当病人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或容易出汗时,可使固定管道的胶布固定不牢固,使管道易于脱出。
2)病人意外拔管:
病人由于病情变化或不舒适,导致烦躁不安而意外拔管。
3)工作人员意外拔管:
因搬运、移动病人、更换体位时的不慎导致管道的脱出。
(2)预防措施
1)经常检查管道固定情况,发现固定不牢时,及时告知护士处理。
2)管道固定时应保持一定的活动度,避免活动的牵拉和脱出。
3)防止管道扭曲、受压、折叠和牵拉。
4)协助病人翻身、下床、进食等,主动满足病人需求,以免病人活动导致管道脱出。
5)外出检查、下床活动时,检查导管接口是否衔接牢固。
6)加强防范精神异常或烦躁的病人,防止导管被拔出。必要时遵医嘱予以保护性约束。
(3)初步处理
1)发生意外脱管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2)保持合适体位,安慰病人。
3)采取紧急措施,必要时覆盖引流口处。
4)不可自行将滑脱的导管送回。
4.烫伤
(1)发生原因
1)老年人、糖尿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由于神经感觉较正常人迟钝或消失,对热不敏感,导致被烫伤而不自知。
2)照顾不周,导致病人被开水、蒸汽等烫伤。
(2)预防措施
1)暖水瓶应妥善放置,避免被打翻而致病人烫伤。
2)陪护不得自行为病人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加温保暖措施。
3)水龙头冷热标识醒目,悬挂“小心烫伤”警示牌。尽量避免病人自行打水。
4)陪护为病人洗头、擦洗等需接触热水前,需调节好水温。如床上洗头时,热水应从陪护人员手背上经过再到病人头发,防止温度感觉差的病人被烫伤。
5)喂饭、喂水时,陪护应掌握进食的温度,防止食管烫伤。
(3)初步处理
1)发现病人被烫伤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安慰病人,保持镇静,按医嘱处理。
2)病人被烫伤后,烫伤部位应保持清洁,不可任意涂抹油膏、偏方、草药,更不能涂抹酱油、牙膏、醋、浆糊等异物,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院外烫伤急救:口诀:冲、脱、泡、盖、送。①冲:冲冷水,移去热源,减轻疼痛和进一步的伤害。冲水的时间应足够才有效,至少15~20min,但水流不宜过强过大。②脱:在水中脱衣服可避免对皮肤的二次损伤,衣服过紧不要勉强除去。③泡:泡冷水,将烫伤部位泡于冷水中,可减轻疼痛。④盖:用干净的敷料覆盖住伤口,避免感染。⑤送:初步处理完后,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救治。
5.误吸
指胃内容物受重力作用或因腹内压、胃内压增高,导致胃内容物进入咽喉腔及气管内。误吸一般伴随着进食、饮水及胃内容物的反流而突然出现,病人产生呼吸困难,极易诱发重症肺炎、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后果。
(1)发生原因:
1)病情严重:
病人意识障碍,张口反射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吞咽、咀嚼功能下降等疾病原因,异物更容易进入气道。
2)照护不周:
胃管移位,注入食物、药物或水之前未检查胃管的位置;胃内注入的速度过快量过多,易造成食物反流;病人处于仰卧位进食进水时,不能吞咽唾液分泌物,反流的食物易聚集在咽喉部而误吸。
(2)预防措施
1)病人进食时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坐位,饭后尽量保持此姿势半小时利于食物消化。如因病情只能平卧时,进食时头偏向一侧。
2)病人进食的速度宜慢,完全吞下去后才能喂下一口。发生呛咳、恶心、呕吐时停止喂食。
3)病人进食过程中尽量不交谈,以免引起呛咳。
4)不能单独进行通过胃管给病人鼻饲食物的操作。
5)进食或鼻饲后半小时内不做口腔护理、吸痰等刺激性操作或扫床、翻身等体位改变大的生活护理。
(3)初步处理
1)当发现病人发生误吸后,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让病人采取侧卧位,头低脚高。
2)扣拍背部,用示指裹以毛巾或布块,将手指伸入口中,感知异物所在并掏出。
3)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工作。
6.走失
病人在住院期间未完成出院手续,未经主管医生同意,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出走、失踪事件。
(1)发生原因
1)智障、失忆病人,如患阿尔茨海默症病人。
2)患精神疾病的病人。
3)老年病人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或农村老人不识字,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在检查或散步时迷失方向而走失。
(2)预防措施
1)陪护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疾病、精神状态等对病人做出评估,或执行医嘱,对走失高风险的病人加强看护。
2)为病人佩戴好手腕带。严格要求病人着病员服。
3)病人外出检查、户外活动时,陪护应随身陪同。
4)门窗及时关好和检修,出入时随手关门,防止精神病病人伺机走出。
(3)初步处理:
发现病人走失后,立即报告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和医院保卫部门等共同寻找。报告家属病人走失情况,找回病人后,及时通知家属。
7.自杀
(1)发生原因
1)由于躯体疾病造成病人痛苦,难以忍受,缺乏生存意愿。
2)病人生病后,得不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心灰意冷。
3)患有抑郁、妄想等精神疾病,酒精、药物成瘾病人。
(2)预防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的行为举止,发现病人有自杀倾向或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看护,避免其单独行动。
2)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关系,让病人对疾病恢复、对生活更有信心。
3)保持环境安全,管理好电源开关、刀具、剪子、玻璃、绳子等;观察门窗、床上物品是否完好,减少病人自杀的便利性和可用性。
(3)初步处理:
发现病人有自杀倾向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想方设法阻止病人,以真诚的态度帮助他。若发现病人已自杀,也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进行抢救。服从安排,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工作,保障病房秩序。

(范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