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消化道卷(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腹膜腔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腹腔表面被覆着薄而光滑的浆膜即腹膜,覆盖在腹壁的部分称为壁腹膜,覆盖在腹腔脏器的部分称为脏腹膜。腹壁与脏器之间的腹膜或者脏器间的腹膜称为韧带;与胃大、小弯连接的腹膜称为网膜;由腹壁至肠管的双层腹膜皱襞称为肠系膜。网膜和肠系膜内含有众多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脂肪及结缔组织。腹膜折叠形成大网膜和小网膜,腹膜内液体的自然流动性决定了进入腹膜腔内的液体的蔓延路线,也决定了腹腔内疾病的扩散路线。网膜既是限制疾病蔓延的分界线,又是疾病扩散的通道,它常被感染、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变及外伤等疾病所侵犯。影像技术是评估腹膜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这些疾病大部分都表现为非特异性临床特征。
一、腹膜腔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X线检查
由于腹腔内的解剖间隙属于潜在的间隙,通常腹膜壁层与脏层多相互贴近,当腹腔积气或积液时,才可使诸间隙因气体或液体充填而得以显示。因此,腹部平片,就腹腔和腹膜而言,所能显示的正常影像学表现是相当有限的。
对于腹腔,腹部前后卧位片上,一般仅可显示腹腔两侧胁腹部的腹膜,它因有外侧的腹膜外脂层及内侧的结肠壁上的脂肪组织相比衬,而且又恰好处于X线投射的切面上,故可显示,呈1~2mm厚的软组织密度影。除腹部的腹膜以外,在脏器、肌肉周围脂肪的比衬下,肾周、腰大肌、腰方肌以及盆壁闭孔内肌、肛提肌的内缘,也可在腹部正位平片上显示,但体型偏瘦的个体,因缺乏脂肪比衬,前述征象表现较差。
(二)CT检查
CT检查时,可显示腹部的横断剖面、矢状剖面、冠状剖面以及三维的影像(包括重建影像)。正常壁腹膜和脏腹膜均不能直接识别,但其被覆于腹壁内面和脏器表面,从而能显示其光滑整齐的边缘。网膜、系膜和韧带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及血管、淋巴结,而表现为脂肪性低密度并内夹杂血管和小结节状影,还可根据其部位,推测所代表的解剖结构;增强CT,可见其中血管发生明显强化。正常情况下,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多不能确定网膜、系膜和韧带的边界。
由于正常情况下,腹壁内侧的腹膜与相邻的脏器大多相互紧贴而且缺乏比衬,因此不能很好地显示腹腔潜在的解剖间隙。腹腔积液将潜在的解剖间隙充填,因而是后者很好的显示剂。为了便于显示和描述腹腔内不同解剖间隙的解剖组成,我们常借用弥漫性腹腔积液病例(尤其是在无腹膜粘连或增厚的情况下)的CT扫描图像来加以说明(图1-4-4-1)。
(三)MRI检查
MRI检查,腹膜、系膜、网膜和韧带的表现类似CT检查,但在影像学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主要差别在于它所显示的是解剖结构在MRI不同扫描序列中的信号强度,而CT是组织密度。系膜、网膜和韧带内脂肪在T 1WI和T 2WI上均呈高和较高信号,且在压脂检查时转为低信号,其内血管多呈流空信号。另外,由于MRI可直接显示矢状面、冠状剖面(CT为重建图像),因而有更大的优势。
图1-4-4-1 腹膜腔结构
A~D.CT检查图像。上腹腔积液(通过网膜囊上隐窝平面)(A):箭头示小网膜其后方围绕肝尾叶,有网膜囊上隐窝积液,其前方为左肝上后间隙部分积液,此外,有右肝上间隙及脾周围间隙积液;上腹腔积液(通过胰腺平面)(B):肝右叶下份的外侧为右肝上间隙积液,内侧为右肝下间隙,胰腺前方与胃及胃脾韧带之间为网膜囊下隐窝积液;下腹腔积液(C):显示左、右结肠旁沟积液及左结肠下间隙积液,此外,大网膜上有多数结节,为转移结节;盆腔积液(D)
二、腹膜腔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腹部平片的异常表现
1.腹膜腔积气
正常时,腹膜腔内无气体,病变可致其内含气,称腹膜腔积气,也称气腹。常见于胃肠道穿孔,也可为腹部术后合并感染。
(1)游离气腹:
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内积气且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称为游离气腹。立位透视,气体可上浮到膈与肝或胃之间,显示为透明的新月形气体影;(图1-4-4-2)侧卧水平位投照,气体则游浮到靠上方侧腹壁与腹内脏器外壁之间;仰卧前后位时,气体浮聚于腹腔前方,也可使居前方的肝镰状韧带和脏器外壁得到显示。常见于胃肠穿孔、腹腔术后或合并感染。
(2)局限性气腹:
指腹腔内气体局限于某处,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例如在右侧肝肾隐窝(如消化道穿孔)、相邻肠管间(如严重肠粘连)、右侧回盲部(坏疽性阑尾炎形成局限性包裹)、肠管浆膜下层(肠管气囊肿)均可出现局部积气征象。
2.腹膜腔积液
正常时,腹膜腔内可有少量液体,当病变导致腹膜腔内有明显液体时称为腹腔积液,即腹水。各种不同的病因如感染、外伤、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等均可导致腹膜腔积液,简称腹水。
图1-4-4-2 游离气腹
X线检查图像,显示双膈下游离新月形气体影
图1-4-4-3 腹腔积液
(1) 腹腔积液在腹腔内坠积于低处(图1-4-4-3)。仰卧位时,以盆腔和上腹腔的肝肾隐窝最低,其次为两侧结肠旁沟。大量腹水时,胀气的肠曲浮游于腹中部。
(2) 肠曲间也可有腹水,仰卧位片上,表现出肠间隙加宽,但改变为侧卧水平位投照时,因肠曲之间的腹水流向近地侧,其肠间隙相对变窄,且近地侧腹部密度显著增高。这种可变性肠间隙宽度征象,可帮助判断有无腹水存在及大致估计积液量。
3.腹膜腔内高密度影
主要为阳性结石(图1-4-4-4)、钙斑(图1-4-4-5)和异物(图1-4-4-6)。
图1-4-4-4 输尿管结石
图1-4-4-5 腹腔内淋巴结的钙化
图1-4-4-6 金属异物
(1)阳性结石:
常见于泌尿系结石、阑尾粪石,阑尾粪石常呈分层同心环状,居右下腹。
(2)钙斑:
常见于腹腔内淋巴结的钙化、胎粪性腹膜炎、扭转的卵巢畸胎瘤等。
4.腹壁异常
包括腹脂线异常、腹壁软组织肿胀、组织间积气和腹壁肌张力异常等。
(1) 炎症或外伤使脂肪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坏死和出血等,致使腹脂线增宽、透明度下降,甚至消失;此外,还可使腹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增加和向外突出。
(2) 腹壁软组织间积气,可源于腹膜后或腹膜间位空腔脏器向腹膜外破裂;也见于开放性腹壁损伤。
(二)腹膜腔CT和MRI的异常表现
1.平扫表现
(1)气体及液体积留:
腹腔积气在CT上表现为气体样低密度,在MRI上表现呈无信号。腹腔积液在CT和MRI上分别呈水样低密度影和信号强度改变,MRI检查依其信号强度区分浆液性还是血性积液。少量腹腔积液CT上就可以显示,腹膜腔内见水样密度影,可以局限性包裹,密度较高时应考虑是否为脓肿,脓肿周围腹膜一般增厚;腹腔内感染或肠道穿孔时腹腔内可见积气,常常伴有积液,术后短期内腹腔内积气为正常表现,一般在一周内吸收,CT检查可发现腹部的积气、积液,并准确定位和相对量化(图1-4-4-7)。脏器挫裂伤出血常混有其他性质的液体(肝破裂时的胆汁、胰破裂时的胰液、肾破裂时的尿液),再加上从出血到CT扫描时间的不同,可能造成损伤处及腹腔内、腹膜后间隙液体有不同的CT值。腹主动脉破裂后外溢血液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腹膜后脏器推移表现(主要是肾、胰、十二指肠降部等)。
图1-4-4-7 术后短期内腹腔积气
CT检查图像,腹部术后(连续不同层面A~D)显示,腹腔积气,腹腔异常高密度影(引流管影)
(2)异常高密度灶:
腹内结石、钙化淋巴结、部分肿瘤的钙化,以及高密度的异物(图1-4-4-8)。
(3)腹膜腔和腹膜后各间隙、腹壁的肿块:
判断肿块与空虚的消化道的关系、肿块的位置与起源,以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4)腹膜增厚:
正常时腹膜一般不显影。腹膜增厚可为均一增厚或结节状增厚,前者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和急性胰腺炎等,后者多为腹膜原发或继发肿瘤。腹膜增厚,常同时伴有腹腔积液;其中结节性增厚的腹膜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检查显示增厚的腹膜发生强化,在腹腔积液的对比下,显示更为清楚。
(5)腹腔肿块:
腹腔肿块可位于腹膜、网膜和系膜上,往往与肠道或脏器关系密切,CT扫描特别是增强扫描可以通过肿块的形态、密度判断肿块是囊性或实性,也可初步判断肿块是良性或恶性。
(6)网膜和系膜异常:
网膜和系膜较常见的异常是炎性病变造成的水肿;炎性肉芽肿或肿瘤浸润、转移所形成的结节或肿块,多发结节也可相互融合而形成较大肿块。此外,系膜常见的异常还有淋巴结炎性或肿瘤性增大;偶尔还可见系膜病变所致的钙化。CT检查均可发现这些异常,其中CT检查效果较好,MRI对发现钙化不敏感;增强检查还可进一步显示结节或肿块的细节以及强化程度,有助于病变定性诊断。上述腹膜、网膜、系膜及韧带的异常表现常复合存在,致影像检查呈不同形式的组合表现。
2.增强表现
(1)肠系膜的异常:
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血管边缘模糊不清,血管拉长、增粗、异常走行、集中,血流灌注延迟,甚至闭塞(图1-4-4-9)。
图1-4-4-8 盆腔高密度异物
A、B.CT检查图像,显示盆腔右侧小肠内不规则高密度影(A),伴高位肠梗阻(B)
图1-4-4-9 肠系膜的异常
A、B.CT检查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边缘模糊不清(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B)
(2)腹膜结构的异常:
当腹膜炎症及脓肿形成时,可以显示腹膜增厚,密度增高等改变,并可以根据脓肿的部位,结合病史,明确原发性病变;并可显示网膜、韧带、筋膜等的异常改变。
三、腹膜腔基本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一)肠系膜或大网膜实性肿块
网膜及肠系膜实性肿块一般原发性较少,而继发性多见,肿瘤性病变多于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中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最常见,其次是神经源性肿瘤;恶性肿瘤(淋巴瘤除外)的比例大致相同(表1-4-4-1)。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但是仍然有些病变存在较为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准确的诊断。
网膜及肠系膜实性肿块的影像诊断应针对临床的需要,作出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和定量诊断,对于恶性肿瘤还应尽可能作出影像分期。
定位诊断:首先要确定病变的位置,病变起源于肠系膜/网膜,还是起源于肠系膜/网膜的腹壁、腹膜后或邻近网膜/肠系膜的肠管等结构。腹壁肿瘤可见病变与腹壁相连、分界不清,肠系膜及肠管向内移位;肠系膜肿瘤多与腹壁之间有明确的脂肪组织间隔,病变周围肠管向四周移位。肠系膜肿瘤与腹膜后肿瘤的鉴别有时存在困难,腹膜后肿瘤多与腹膜后结构(肾脏、输尿管、胰腺、肾前静脉、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等)关系密切、分界不清,若此类结构出现受压向前移位时则考虑病变起源于腹膜后。
定性诊断:要判断是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非肿瘤性病变常见的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系膜脂膜炎等;肿瘤性病变较多,区分原发性肿瘤或继发性肿瘤是首要的,继发性肿瘤多见于直接侵犯、腹腔种植及血行与淋巴道转移,其中直接侵犯主要来源于肠道肿瘤,血行转移通常来源于腹部肿瘤或是全身系统性病变的局部表现。
表1-4-4-1 肠系膜或大网膜实性肿块分类
(二)肠系膜或大网膜囊性病变
肠系膜或大网膜囊性病变可以真正起源于此处,如肠系膜囊肿、皮样囊肿等。亦可因腹腔其他病变造成腹膜粘连,形成包裹性积液,如小网膜积液类似腹膜的囊性肿块,此类病变有胰腺炎、穿孔性胃溃疡、腹膜炎、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等。继发囊性肿瘤,如卵巢囊腺癌等的腹膜转移灶可以表现为囊性肿块。胰腺假囊肿也是较常见的腹部囊性病变。
肠系膜或大网膜囊性病变发病率较低,以良性病变多见,较常见的有腹腔包裹性积液、腹腔脓肿和胰腺假囊肿,肠系膜囊肿、囊性淋巴管瘤,皮样囊肿和假性黏液瘤等较少见。
肠系膜或大网膜囊性病变,首先要辨别病变的位置,如网膜、腹膜腔等,有助于缩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范围。然后密切结合临床病史,进一步区分病变是否属于炎性病变,如腹膜炎性包裹性积液、腹腔脓肿、胰腺假囊肿等,一般腹腔炎性病变均有较为明确而严重的临床病史,如发热、腹痛等病史;否则需要考虑腹膜转移,任何腹膜恶性肿瘤均可能导致包裹性腹水,以胃肠道、子宫或卵巢来源的肿瘤腹膜转移灶尤为常见。最后,需要考虑一些少见的病变,如腹膜假性黏液瘤、肠系膜囊肿等。
炎性病变以腹腔脓肿影像学表现为例,其CT表现取决于其发生的部位及形成的阶段。脓肿早期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软组织块影,边缘模糊,增强扫描无强化。当脓肿坏死液化后结缔组织增生包绕,平扫时脓肿中央为低密度,CT值与水近似,有时其内可见气体影,呈气液平面或多发排列成串气泡影,提示为产气杆菌感染所致或脓肿与肠道相通(图1-4-4-10)。脓肿周边密度略高,边缘尚清,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邻近脏器和周围结构受压。膈下脓肿时胸腔内可见反应性胸水,脓肿增大可侵蚀横膈破入胸腔岀现脓胸、肺脓肿或支气管胸膜瘘。在MRI表现,由于MRI对水肿或渗液的显示敏感,MRI显示病灶的部位与分布比CT更有优势,脓肿液化坏死后,病灶中央表现为液体信号,即呈长T 1、长T 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状或不规则形强化表现。
图1-4-4-10 腹腔脓肿
CT检查图像,显示脓肿中央为低密度,其内可见气体影,呈气液平面改变
肿瘤性病变以腹膜假性黏液瘤影像学表现为例,其在CT表现上为均匀低密度肿块,CT值与水近似或略高,呈多囊状,有明显分房和厚度不一的囊壁,有的病灶边缘见钙化。在MRI上多表现为囊状长T 1、长T 2信号,内见分隔(图1-4-4-11)。
图1-4-4-11 假性黏液瘤
A、B.MRI检查图像,轴位T 1WI脂肪抑制序列(A)、轴位T 2WI(B)显示囊状长T 1、长T 2信号,内见分隔
(三)腹腔含脂肪病变
脂肪组织/成分在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上可以准确辨别,有助于病变的诊断。病变内脂肪可分为细胞外脂肪和细胞内脂肪,细胞外脂肪CT上表现为负值密度,CT值-10HU以下,CT对其检测极其敏感;MRI上T 1WI呈明显高信号,T 2WI呈中等程度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病变信号明显减低,因此MRI对于脂肪组织的检测十分敏感、特异性高。细胞内脂肪肉眼不可见,CT值为正值,因此常难以正确判断其存在。而病变内脂质成分在MRI同相位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在反相位像上信号明显衰减,因此MRI同反相位成像判断病变内是否存在细胞内脂质成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病变中出现脂肪组织/成分的原因主要包括:①自身即含有成熟脂肪细胞,如脂肪瘤、脂肪肉瘤(图1-4-4-12)、畸胎瘤等;②网膜成分,包括肝脏包膜假脂瘤、肝胆术后网膜充填、先天变异、病变脂肪变性或脂肪浸润。
图1-4-4-12 脂肪肉瘤
A~C.MRI检查图像,轴位T 1WI(A)、轴位T 2WI(B)、轴位T 1脂肪抑制(C)显示腹腔偏右侧巨大短T 1长T 2信号病变,脂肪抑制系列呈低信号
腹腔内含脂肪性病变较少见,主要包括硬化性肠系膜炎、网膜梗死、肠脂垂炎、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肠套叠和皮样囊肿等。胃肠道脂肪瘤、回盲瓣脂肪瘤浸润及恶性畸胎瘤转移等较罕见。
腹腔内含脂肪性病变亦应首先定位,确定病变是否单纯起源于肠系膜/网膜,进而确定与邻近肠管或实质脏器有无关联。若病变位于肠腔内,可能诊断有肠套叠、肠道脂肪瘤;当出现在回盲部肠腔内时还需要考虑回盲瓣脂肪瘤浸润的可能性。若病变位于肠系膜,较常见的病变是硬化性肠系膜炎,其常包绕肠系膜血管,有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果病变位于结肠旁,并且病变较为单一、局限,则需要考虑网膜梗死、肠脂垂炎等,前者常发生于升结肠周围,病变范围较大;后者常邻近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多呈卵圆形,病变较小,边缘有高密度的薄壁、中心有斑点状血管影。
(四)腹腔积血
腹膜血管丰富,具有吸收和渗出的功能,上腹部腹膜对于腹腔内液体和毒素的吸收能力最强,盆腔较差。腹腔积血常见于腹部创伤(脾、肝脏、肠道及肠系膜等创伤)、手术并发症、凝血功能异常、卵巢囊肿破裂、异位妊娠破裂或动脉瘤破裂等;亦可见于肝腺瘤、肝细胞肝癌等肿瘤性出血或单核细胞增多等引起的脾破裂。
影像检查中发现腹腔出血时,首先要了解病史,询问是否近期有外伤史、手术史、进行抗凝治疗或妊娠等。因为这些病史可能引导我们迅速找到腹腔出血的原因、缩小出血点的范围。
腹部外伤所致的腹腔出血,重点寻找损伤的腹腔脏器,脾破裂、肝破裂是最常见的腹腔积血的原因。若腹部碾压伤或钝性创伤可造成肠道和肠系膜损伤。进一步寻找出血点,“哨兵血块征”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征象,增强后持续性的造影剂外漏是出血点较为直接的证据。在肠道损伤中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是常见的损伤部位,肠壁增厚、肠系膜返折处的三角形积血常提示肠道或肠系膜来源的出血。
非创伤性腹腔积血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以是医源性的。自发性腹腔积血可以来源于肿瘤相关性出血、卵巢囊肿破裂出血、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出血等。肿瘤相关性破裂出血较少见,主要是肝细胞肝癌或肝腺瘤破裂出血,前者常发生于肝硬化或乙肝的患者,增强后病变有较典型的“快进快出”的表现;后者多发生于有口服避孕药史的女性。肿瘤平扫密度/信号近似于肝实质,增强后动脉期较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近似于肝实质。卵巢囊肿破裂出血较少见,多为育龄期妇女,常出现下腹部疼痛,出血主要围绕在子宫、附件周围。异位妊娠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常有停经史、HCG水平明显升髙。医源性腹腔积血常有较为明确的病史,如手术史、抗凝治疗史。凡是通过腹腔的手术均可以引起腹腔积血,包括Whipple手术、脏器或肿瘤切除手术等,即使经皮穿刺或血管腔内介入术有时也会引起腹腔积血。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华法林等容易发生出血,但是进入腹腔的较少。
CT影像中,腹腔血肿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影。血肿的密度取决于出血的时间,急性期新鲜出血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CT值可达70HU以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逐渐吸收,血肿向亚急性和慢性转变,血肿的CT值也逐渐降低;亦即血肿由高密度向稍高密度过渡,继而呈等密度再转变为低密度,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密度可不均匀。血肿与邻近器官组织分界不甚清楚。慢性血肿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环形强化。可见腹腔积液征象,空腔脏器穿孔所致者可见腹腔及腹膜后气体密度影(图1-4-4-13)。腹腔内出血的多少常与内脏损伤严重性和临床治疗的功效密切相关。腹腔积血首先位于出血源附近,并沿腹腔内通路引流至腹腔最低位。由于自体凝血机制,常于出血源周围形成血凝块而呈高密度,CT值较高,平均约60HU。因其最靠近出血源的位置,故亦称之为“哨兵血块征”,该征象是提示附近存在脏器损伤或在多发脏器损伤中邻近区域损伤最严重,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对肠和肠系膜损伤。未能凝集的血液可与腹膜刺激产生的渗出液相混合,流至腹腔较低位,表现为远离出血点的较低密度的液体影,常滞留在道格拉斯窝和肝肾隐窝处。
MRI影像中:腹腔内血肿的信号随时间演变,MRI表现较为复杂。急性期血肿主要为脱氧血红蛋白,血肿在T 1WI呈等信号,T 2WI呈低信号。这是因为铁在红细胞内外分布不均造成了磁化率的不均,局部磁场不均匀而引起质子去相位,并非是脱氧血红蛋白的顺磁作用,故只缩短了T 2时间而不影响T 1时间。亚急性期血肿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细胞逐渐破裂以及脱氧血红蛋白转变成高铁血红蛋白,血肿的T 1时间变短,T 2时间延长,血肿在T 1WI和T 2WI上均渐呈高信号,但T 1WI上信号变化早于T 2WI上信号变化。慢性期血肿逐渐液化,呈长T 1长T 2改变,且在T 2WI上血肿外周形成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图1-4-4-13 腹膜腔血肿
A、B.CT检查图像,显示左下腹系膜区腹腔血肿及腹腔积液(A),腹腔多发游离气体(B)
(五)肠系膜浸润
肠系膜为腹腔内的重要结构之一,主要有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此外还有阑尾系膜和卵巢系膜、输卵管系膜等。除含脂肪组织外,还含血管、神经、淋巴等组织,可发生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由于肠系膜含脂肪组织多,CT图像所见正常肠系膜脂肪和皮下脂肪及腹膜后脂肪密度相同。病理状态下,肠系膜密度增髙,形成一种特定的CT征象,有学者称之为“云雾状肠系膜征”或“浸润性肠系膜征”。此征象是腹部疾病的一种早期表现,对于其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雾状肠系膜征的疾病很多,包括各种腹腔炎症、发生于腹膜的各种肿瘤、肠系膜区域的血管性病变以及外伤。
云雾状肠系膜征仅是一种影像表现,当在影像检查中发现该征象时应进一步追查引起的原因。首先要区分是否为肿瘤性病变,肠系膜原发肿瘤、腹腔脏器肿瘤侵犯肠系膜或转移性肿瘤均可引起云雾状肠系膜征。原发恶性间皮瘤常呈不规则浸润,多数肿瘤沿腹膜表面生长,并有大量纤维增生,使系膜增厚,卷曲成块状,肠系膜血管僵硬,呈星状放射排列。肠系膜转移瘤,多为胃癌、肝癌和卵巢癌腹腔内种植而累及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或网膜;CT表现为肠系膜、网膜上孤立或多发软组织结节,可有不同程度融合形成肿块,邻近脂肪不同程度密度增高,称为“网膜饼征”或“污垢征”。若云雾状肠系膜征为非肿瘤性病变引起,则需要仔细寻找原发病因,是炎症、血管性病变,还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腹部表现。
炎症引起的云雾状肠系膜征可呈节段性改变,也可呈弥漫性改变,各种腹腔感染均可导致。肠系膜的炎症常继发于腹腔脏器的感染,如急性胰腺炎、坏疽性胆囊炎、阑尾炎、肠炎憩室炎及胃十二指肠穿孔等。在胰腺炎患者,外溢消化酶沿小网膜囊、肾前间隙蔓延至小肠系膜和横结肠系膜,可呈弥漫性改变。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浸润,肠系膜轻度受累时表现为线状的软组织条影,或肠系膜脂肪密度轻度增高;较严重时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淋巴结增多、增大,并有肠粘连和髙密度腹水的表现(图1-4-4-14)。局灶性炎症如肠炎、憩室炎、阑尾炎常累及局部肠系膜。
血管病变,如门静脉栓塞、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及脉管炎、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绞窄性肠梗阻等,所引起的云雾状肠系膜征常呈局限性,CT见肠系膜密度增高,与其内血管边界显示不清;CT增强扫描示肠系膜血管密度减低、充盈不佳或血管腔变细时,可作出肠系膜血管血栓或栓塞的诊断。
全身性疾病,如血清蛋白减少症、肝硬化、肾病、心衰等引起的云雾状肠系膜征,其朦胧状态由基部向根部蔓延,直至肠系膜上动静脉的起始部,并且常伴皮下组织水肿和腹水。其中肝硬化引起者最常见,机体内水钠潴留、呈高水容量状态是肠系膜水肿的主要原因。肠系膜水肿表现多种多样,可为弥漫浸润性,也可为边界清楚的节段性水肿,还有的呈肿块状,是肝硬化重要间接征象。
图1-4-4-14 腹腔结核
A、B.CT检查图像,腹部不同层面显示腹膜弥漫性增厚,左上腹为著,腹腔积液
(六)腹水
正常情况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的腹腔内液体量增加,即称为腹水。腹水常在腹腔内较低位置集聚。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由于受重力的影响,腹水特别容易流向人体立位时腹膜腔的最低洼处,即子宫膀胱直肠间隙。仰卧位时,腹水常积存在结肠旁沟,肝和脾的后缘周围。腹水优先积聚于右侧,因右侧结肠旁沟比左侧深、宽,以利于积液在右肝间隙和右髂窝之间通过右侧结肠旁沟流动。中等量腹水可进入肝膈间隙或脾膈间隙;大量腹水时腹腔游离肠管会向中央聚拢,一般为小肠肠管,腹水位于肠管周边,同时小网膜囊内充满液体。CT可以对腹水的多少进行粗略的评估:微量、少量腹水的定义是总量< 50ml,微量为占1个间隙,厚度< 1cm;少量为占1~2个间隙,厚度1~2cm;中量为总量50~300ml,占3~4个间隙,厚度2~4cm;大量腹水的定义是总量> 300ml,占4个以上间隙,厚度> 4cm。
腹水的影像诊断一般较容易,< 500ml的腹水超声即可检出,对于少量腹水的检查CT的灵敏度不及超声。但是,对于腹水性状及腹水原因的进一步辨别,超声的价值不及CT、MRI等,对于血性腹水的诊断CT、MRI较为敏感,对于漏出性或渗出性腹水,有时难以辨别。影像检查发现腹水时,首先要判断是否为血性的,因为血性腹水常提示临床病情较为紧急、危重,尤其要排除大血管、脏器等破裂出血。其次,要观察腹膜的情况,是否存在腹膜增厚的情况,是局限性增厚,还是广泛性增厚。化脓性腹膜炎和结核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腹膜增厚的原因,CT表现为广泛的腹膜增厚。腹膜原发性肿瘤,例如腹膜间皮瘤常可见结节样或肿块样腹膜增厚;腹腔转移瘤也可见到腹膜种植性肿块。最后,观察腹腔其他部位是否存在异常表现,如淋巴结增大、门静脉增宽等。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肿瘤性高消耗性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性静脉回流障碍、布-加综合征或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肾功能不全或有心功能不全造成的体循环体液潴留,均可引起腹腔液体漏出;腹腔内空腔或实质器官肿瘤、炎性反应、缺血等均可造成腹腔液体渗出。排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心脏、肾功能不全等引起的腹水原因后,肿瘤是最常见引起腹水的原因,寻找原发肿瘤有助于明确腹水的原因。
(姜慧杰 胡鸿博 梁宏伟)
参考文献
1.Court L E,Tucker S L,Gomez D,et al. A technique to use CT images for in vivo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diation‐induced esophagitis.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2013,14(3):4195.
2.Giganti F,Ambrosi A,Petrone M C,et al.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MR with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endoscopic ultrasound,MDCT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oesophageal cancer: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16,89(1068):20160087.
3.Trilisky I,Dachman A H,Wroblewski K,et al. CT Colonography with Computer-aided Detection:Recognizing the Causes of False-Positive Reader Results. RadioGraphics,2014,34(7):1885-1905.
4.Elibol F D,Obuz F,Sökmen S,et al. The role of multidetector CT in local staging and evaluation of retroperitoneal surgical margin involvement in colon cancer. Diagnostic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15,22(1):5.
5.He B,Gong S,Hu C,et al.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64-section multiphase CT enterography and C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capsule endoscop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87(1043):20140229.
6.Hasbahceci M,Akcakaya A,Memmi N,et al. Diffusion MRI on lymph node staging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 Surgery,2015,5(3):392.
7.Mentzel H J,Reinsch S,Kurzai M,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5):1180.
8.Kijima S,Sasaki T,Nagata K,et al.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CT colonography,MRI,and PET/CT.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2014,20(45):16964.
9.Hallinan J T,Venkatesh S K. Gastric carcinoma:imaging diagnosis,staging and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response.Cancer Imaging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Imaging Society,2013,13(2):212-227.
10.Pongpornsup S,Neungton P,Chairoongruang S,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in evaluation for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 Chotmaihet thangphaet,2014,97(8):863-869.
11.Levy A D,Shaw J C,Sobin L H. Secondary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the peritoneal cavity:imaging feature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A Review Publication of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Inc,2009,29(2):347.
12.Wasnik A P,Maturen K E,Kaza R K,et 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sease of the peritoneum and mesentery:review of anatomy and imaging features. Abdominal Imaging,2015,40(3):626-642.
13.宋军伟,李晓景,张玉军,等.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6):1119-1122.
14.金汉葵,王新正,张凯,等.探讨MR 2D FIESTA序列在胃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114-116.
15.采用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代替常规平扫行CT腹膜腔成像的可行性.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51(1):33-37.
16.李文华,杨仁杰,王现亮.食管影像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7.郑穗兰,刘斌.MRI诊断与临床.体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8.郭启勇.临床影像诊断丛书 消化系统影像学诊断手册.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9.李文华,杨仁杰,王现亮.食管影像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0.(荷)斯道柯.胃肠道MRI诊断学.周智洋,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