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急腹症的影像学检查
急腹症的影像学检查应采取迅速、不加重病情的方法作出诊断。
1.腹部平片
这是最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列为首选。基本的照片包括仰卧和站立位照片。前者可观察胃肠内气体多寡、分布、有无异常致密/钙化阴影。站立位片观察腹内游离气体或肠内液平面。通常摄片前不宜灌肠,以免人为地增加肠内气、液量。摄片前应排尿,以免膀胱内多量尿液仿如软组织影。有时心、肺疾病能引起急腹症的症状,故胸部摄片/透视宜作为常规。透视观察横膈运动也有助于腹部尤其是肝胆病变的判断。
2.钡剂灌肠
若疑有结肠梗阻,可在腹部平片后作钡剂灌肠检查,检查前不必作清洁灌肠,灌肠压力应低。对肠套叠患者可作空气灌肠。
3.碘液造影
此法主要用于较短时间内判断是否机械性肠梗阻及其程度。放置胃管抽净胃液,然后注入60%碘液(如泛影葡胺)60~100ml,采取上身抬高右侧卧位,以利对比剂进入小肠,注入对比剂后每隔1~2小时透视或摄片,观察碘剂到达部位。若疑胃十二指肠穿孔而平片阴性,碘液可能显出穿孔处。碘液的优点是:安全,不会加重肠梗阻,通过肠道迅速,正常人注药后1小时内可能到达大肠,可较快作出判断;若进入腹腔可被吸收。其缺点是显影不如钡剂清楚。
4.口服钡剂造影
用于帮助判断小肠梗阻的有无和部位,常用较稀的钡剂,其方法与碘剂造影基本相同。钡剂的特点是:显影清楚,通过肠道慢,口服或注入后正常人3~6小时钡先端才到达大肠,耗时较多。钡剂不能应用于胃肠道穿孔或大肠梗阻患者,因钡会加重梗阻,若漏入腹腔能加重腹膜炎。
5.CT
近年来CT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及诊断取得良好效果。CT显示腹腔游离气体、肠壁气体和肠系膜静脉内及门静脉内气体优于腹平片。CT显示肠梗阻的位置和原因优于平片加碘液造影。CT诊断急性阑尾炎明显优于平片,其敏感性为87%~98%,特异性为88%~97%,准确性为93%~95%。CT平扫用于肾绞痛输尿管结石的准确性达97%,而泌尿系平片准确性只有74%。CT也有助于诊断腹腔内外出血。随着CT发展,新型CT辐射剂量明显减少,CT检查技术与常用者基本相同,CT也可作为急腹症检查的首选。急腹症CT检查常不加口服胃肠道对比剂,静脉增强有助于明确血管病变及病灶的血供情况,故通常做静脉增强检查。
6.血管造影
若疑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急腹症,可作选择性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7.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
2000年由Given影像公司生产的胶囊内镜正式面世,次年被准许应用于临床。胶囊内镜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入人体的胶囊,带有便携式硬盘的外部接收天线(数据记录仪套件)和配有专业软件的计算机工作站。患者吞服胶囊后,胶囊可借助肠道的自身蠕动使其平滑地通过消化道,并自然排出体外。每例患者可获得50 000张左右的图像,并被保存在与传感器相连的数据记录仪中,医师从记录仪中下载资料,转录到一个特定的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回放图像的专业软件,以1~25幅/秒可变速度进行演示,找出可能有价值的发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是胶囊内镜的主要适应证。胶囊内镜的优点是操作方便,无创性,一次性使用,无污染,彩色图像清晰,对小肠病变诊断率较高。缺点是图像随机摄取,视野有限,可造成图像遗漏或失真,气泡、小肠液等均可影响图像质量,不能精确定位,不能进行活检和治疗,费用较高,肠道狭窄患者可使胶囊内镜滞留而需手术取出。
8.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DBE)
2001年,由Yamamoto首次报道,2003年引入国内。整个内镜操作系统由主机、内镜、外套管和气泵四部分组成。重复充气、放气、滑行外套管和钩拉等动作,可使镜身缓慢、匀速地推进到深部小肠。小肠出血是最主要的适应证。双气囊小肠镜可在直视操作下观察病灶,通过活检对病变进行定性检查,但大多需静脉麻醉下进行,操作时间较长,需两位医师配合进行,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患者依从性较低。
(李子平 卢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