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淋巴结清扫的“六步”流程
正确的手术流程一方面可确保手术安全,另一方面可大大加快手术速度。
1.肋间臂神经
肋间臂神经是手术最先碰到的主要结构,位置表浅。腋窝充气、置入腔镜后,稍加分离蜘蛛网状结构,在腋窝中部即可“遭遇”横跨于腋窝腔、像“横梁”的1~3根较粗的肋间臂神经条索,不要误以为是无用的结构而剪断。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常将其切除,术后可致患者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烧灼感或痛觉温觉迟钝等,范围有15cm×6cm~5cm×4cm,感觉异常发生率达47.5%,疼痛者达26.5%,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感觉障碍属难恢复性的。肋间臂神经由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后支,与第1、3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有时还包括臂内侧皮神经)组成。此神经于前、侧胸壁交界处,即胸长神经前2~3cm处穿过肋间肌和前锯肌,向外侧行走于腋静脉下方的脂肪组织中,横过腋窝,于背阔肌前方穿臂固有筋膜进入上臂内侧,分布至上臂内侧及背侧皮肤,下可达鹰嘴附近。该神经在腋窝行径中有许多淋巴结与其伴行,用电剪剔除其上的脂肪淋巴组织(图3-10~图3-13)。保留肋间臂神经能使患臂内侧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烧灼感或痛觉温觉迟钝等的发生率大幅度减低。
图3-10 肋间臂神经横跨于腋窝中央,后方是腋静脉,肿大的淋巴结悬吊于左上方
图3-11 刚进镜不久,肿大的淋巴结悬吊在蜘蛛网状条索样组织上
图3-12 刚进镜不久,横架于腋窝中部的肋间臂神经呈现在镜头前,手术尚未向深部进行
图3-13 正在清理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之间肿大的淋巴结
2.腋静脉
越过肋间臂神经,从气腔中央直指腋窝顶部推进腔镜,在肋间臂神经的前下方即为腋静脉中部的解剖学位置。脂肪抽吸特别充分时,腋静脉已能清晰可见;如果腋静脉周围脂肪抽吸不够彻底,此时应该根据腋静脉解剖学行程,小心分离其表面的脂肪纤维组织和腋血管鞘,发蓝的腋静脉就会显露,上方为腋动脉、有搏动,最上后方白色的是臂丛。一旦腋静脉清楚暴露,就可放心大胆地进行操作,向下的小分支用电剪带电夹住剪断即可,必须保留粗大的分支,此为肩胛下血管(图3-14~图3-17)。
图3-14 腋静脉解剖位置
图3-15 腋静脉周围脂肪溶解抽吸十分彻底
图3-16 腋血管鞘仍然包绕腋动静脉
图3-17 腋血管鞘刚打开后,腋静脉显露
3.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血管
腋窝部腋静脉中段略向底部、再向下方走行的片状条索为肩胛下血管,主干2~3cm,很快发出转向外后的旋肩胛动脉及其向下的延伸——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起自锁骨下部的臂丛神经后束,达腋静脉下方时它在肩胛下血管的内侧,随后向外下行走,锐角斜跨于胸背血管上方,和胸背动脉伴行,支配背阔肌。它们“躺”在腋窝后壁,后方为肩胛下肌和背阔肌(图3-18)。
4.胸长神经
胸长神经起自臂丛神经的根部C5、C6、C7脊神经,位置深在、比较隐蔽,从腋顶深处钻出,沿胸侧壁下行分布到前锯肌。手术时,应该提起胸廓外下方与腋窝底部交界处最深面的脂肪组织,胸长神经似“电线”被拉紧,剔除周围脂肪淋巴组织(图3-19)。
图3-18 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血管
图3-19 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和腋静脉下方已清理干净
5.胸外侧动脉和腋静脉胸小肌后段
胸外侧动脉发自腋动脉,沿胸小肌外缘向下行走至前侧胸壁,常有1~3条,并分出许多细小血管支配乳房、胸肌。所以手术解剖分离过程中很易出血,需特别小心,否则一旦出血,量虽少,却影响视野。常规开放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将其全部切断。由于它们直径较粗、可以也易于保留,其细小支可以用电剪带电剪断,以防出血影响视野。较粗的分支可以保留,随后向内侧清扫胸小肌后方腋静脉下方的脂肪淋巴组织(即第Ⅱ组淋巴结)(图3-20~图3-21)。
图3-20 腋窝内上部胸外侧血管、手术易出血处
图3-21 腋静脉胸小肌后段
6.胸大小肌间隙(Rotter淋巴结)
手术转向内上,进入胸大小肌间隙。胸内侧神经起自臂丛内侧束,穿行于腋动、静脉间,再穿过胸小肌,从胸小肌的中上部穿出,到达胸大肌。由于胸大小肌之间没有其他致密性纤维条索,腔镜下该神经显示良好,只要注意到它的存在,多不会损伤,因而可避免发生虽已保留的胸大肌日后瘫痪萎缩,进而胸部变形,达不到原先期望的胸前局部保持外形和功能的目的(图3-22~图3-23)。
图3-22 胸大小肌之间的胸内侧神经
图3-23 胸大小肌之间脂肪结缔组织已经清理完毕,胸内侧神经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