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本草心悟
中药的性能及应用概论
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内容丰富,可归纳为理、法、方、药。理就是中医的基本理论;通过辨证后得出了治疗方法,即是法;然后根据立法,确定处方用药。中医的用药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例如,同为感冒患者,不少医生诊断对了,但是通过用药后各自的疗效却不一样。又如风寒感冒,在不同时期的药物就要有不同的变化,所以虽然理法都对,但选用的方药不当,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中药的性质和功能。在临床治疗方案的用药是很复杂、很广泛的,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
清代医家唐容川指出:“设人身之气偏盛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中医认为一个患者,主要是由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致病。那么治疗就要用药物去调节这种阴阳不平之偏,达到人体功能的协调,通过我们祖先实践中得出了一个规律,即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一、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的四种属性。其中,凉次于寒,温次于热,但其中有一种药,介于寒热之间的,叫平性药物,因为平性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既不属寒也不属热,而在阴阳两种病中都能使用。
例如,杏仁在治疗寒热两型咳嗽患者时都能应用,白及在治疗寒热两型出血患者时都能应用,而杏仁、白及为平性药物,故在药物中只提“四气”而不称“五气”。总的看来,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热病、阳证;温热药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的作用,可以治疗寒证、阴证;平性药物作为寒热疾病的配用药物。中医学提到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就是这种意思。例如生石膏、黄柏、栀子、黄芩、黄连就可以治疗大热、口渴、目赤、脉洪大或实数等阳热证症状;附子、肉桂、干姜就可以治疗四肢逆冷、大便溏泄、腹冷痛、脉沉迟等阴寒证。
二、五味
即酸、苦、甘、辛、咸,是根据人的味觉和嗅觉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药理作用而定的,五味可指导临证用药,代表着药物的功能。
酸(涩):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遗精、泄泻、脱肛,如五味子、石榴皮、乌梅、金樱子。
苦:
有燥湿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证,如黄柏、黄连、龙胆草、大黄。
甘:
有补养、缓和的作用,适用于虚证。如党参补气、熟地黄补血、甘草和中。
辛:
能散风、行气、活血,适用于外感表证,及气滞、血滞一类病证。如荆芥、薄荷解表,陈皮、香附可以行气,川芎活血。
咸:
有软坚润下的作用,治疗痰核、瘰疬、大便干燥,如海藻、海浮石、芒硝;另外还有益肾的作用,如龟甲、鳖甲。
除以上“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其主要作用为淡渗利湿,可以加入其他很多药味中,作为配伍用药,加强其淡渗作用,如通草、滑石、薏苡仁,作用是通利小便。
五味配五脏。

这种五味以及五味配五脏为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如果用药受到气味的限制,在治疗上形成僵死的定理是不对的,因为在临床上用药是灵活机动的。如苦味可以入心降火,但乳香、没药就不是降火药而是活血止痛药,类似情况是比较多的。还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功能至今未能发现,那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体内所产生的上升、下降、发散、泄利等作用,根据这种作用来祛除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病邪,使之达到纠正上逆下陷之偏。
升浮的药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温里作用,临床上用其治疗在上、在表以及下陷之病,如用麻黄发汗,升麻、黄芪治疗中气下陷,干姜、附子散寒。
沉降药有潜阳、降逆、收敛、渗湿、清热、泻下的功能。临床上用其治疗在下、在里以及上逆的证候。如石决明潜阳治肝阳上亢,用苏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等。
李时珍言:“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升、降、浮、沉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气味厚薄和质地轻重,厚是指气味浓厚雄烈,薄是指气味轻清、淡薄。一般说来,升浮药多辛、甘、温、热;沉降药多酸、苦、咸、寒凉。质重者降,质轻者升。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具体到质地,叶、花属轻浮、升散,是质轻的,如苏叶、薄荷之类;质地重为果实、种子,是沉重、下降的,如苏子、磁石之类。
但是也有的不一定如此,牛蒡子是种子,但是有发散的作用;旋覆花质地轻,但有降逆的作用。另外通过药物配伍和炮制有一定的关系。如一个方中是沉降为主,加上轻浮药物就改变了性质;一个方中是升浮为主,加上沉降药物也改变了性质。例如: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栀子中加柴胡则有清热解毒作用;在炮制方面如药物用姜制则有发散作用,酒炒有升发作用,醋制有收涩,盐炒即有下行作用。
四、归经
是指药物作用在哪一个脏腑。例如夏枯草清肝热就归于肝经,这个归经我们不作详细讲述,因为归经在主治功能中已经指出来了。总的规律是止嗽化痰药归肺经,调和脾胃的药归胃、脾经等。
五、配伍
几种药配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配伍不但使复杂的病情全面兼顾,还可以利用药物互相之间的协同或对抗作用,控制其副作用,加强药物作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所以配伍在中医临床处方上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医家临床的经验也就是在诊断和治疗用药方面总结出来的。
例如,功用相同的药物配伍,则加强药效,生地黄、玄参配伍就加强滋阴清热作用。功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使之产生协同作用。如黄柏与苍术配伍,则可清热而有更强的燥湿作用。
一种药制约另一种药的性能,用对抗的作用改变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如生姜配半夏,不但能消除半夏的毒性,而且能增加半夏除痰止嗽的作用;黄连、肉桂一寒一热,原是不相容的,但这样一配伍则产生原来两药都没有的作用,可以治疗失眠。
如单用一个药的叫单方。这个药的剂量较大,解决问题准确,但在诊断上一定也要准确。
六、禁忌
中药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副作用,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找到了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所以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规定。从目前看,这些规定不是死的,要灵活,在古今也有用反药治病的例子。有人用甘草水冲服甘遂来治疗腹水,党参与五灵脂同用可以止痛补肺,也没发生什么反应,这些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研究。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妊娠禁忌:主要是毒性强、药性猛烈、通经祛瘀、破气攻下的药物慎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例如妊娠恶阻、呕吐者可以稍用半夏、枳实之属。
服药禁忌:要根据病情而定,例如消化道疾病患者,我们要让患者吃易消化的淡素食物,不可过食肥厚;有里寒的患者要忌生冷;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于一般患者不应用忌口来限制患者,以免造成营养不良而复生他患。
七、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药物都有两面性,一个方面是治疗所用的药性,另一个方面是毒性。即对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医务人员要非常注意,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如医家怕毒性而不敢用药,而使疾病发展;或求病急愈而不管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反应,这都是不对的。
中医把药分成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又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中毒主要在药物中含有生物碱而中毒,不同药物因所含生物碱有异,因而造成的中毒现象也不一样。
有的中药名称相近或相似,但用法不同,更应注意。例如白附子和附子不是同种,作用和毒性也不一样。中药的炮制也是一种去毒的办法,如制附子、制半夏的毒性就比生药减小了。
八、用量
中草药的用量,安全范围比较大,临证中选择药物用量的依据如下。
根据药物性能:
一般而言,药物要依质地轻重衡量,如代赭石、磁石、珍珠母要量大,竹叶、通草、桑叶要量小;发散芳香之品宜轻,厚味滋补之品要重。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要小,必要时逐步增加药量。
根据配伍剂型:
单方要重,复方要轻;主药要重,辅药要轻;汤剂要重,丸剂、散剂要轻。
根据病情缓急:
轻病轻用,重病重用。还有的中药用量不同可以改变作用,如红花少用养血,多用破血;黄连少用健胃,多用泻火。
根据患者情况:
体质健壮用量宜重,年老体弱用量宜轻,妇女儿童用量要轻,如10岁以上未成年人用量为一般成人的一半,10岁以下儿童用量一般为成人的三分之一。
九、服法
补益药在餐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餐后服,驱虫攻下药宜空腹服,治疟疾时宜在发作之前服药,安神药在睡前服。温服药为多,有时可根据病情选择冷服、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