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药的选用之道
中药范围非常广泛,品种众多。植物、动物药包含于山川河海之中,山石草木都是中药材料,现代也开发了不少新的药物品种。中医师要以《本草纲目》为基,临证中灵活地运用中草药,形成自己的用药规律。
在古籍中记载的药用归经、功能大体是一致的,故临床有依据药性功能而用于临床的,有以方剂为基础,自己加减用于临床的,亦有用验方治病者,更有以秘方而传抄者。
所谓“秘方”一般而言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皇族御医的方剂,称为宫廷秘方;一种指在民间所谓的“传抄秘方”,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保健“偏方”。相信“秘方”,见病投方而不去求源是不可取的。有知药而不知医者,以药物的功能拼凑而成的治疗方剂也不可用。有的中医自认为博学,选用对症拼药的方法,类似“海方”,并无规则。这种不知病因之所在,只知头痛止痛,有热用寒,有寒用热,方解不明,更为医之所害也。
我们在用药上要以诊断为基础,直击病所,以药辅佐兼治症状,在临床上才能有效治疗疾病。在选药上不可机械套用他人经验,但有些常规用药可相同。中医师要熟知药性,在选药时要明确该药主治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区别用之。即使一种药可治多种病,也应该找出该药在某病例之中的专用功能,不可照书中记录功效随便运用。例如,板蓝根以抗病毒为主,鱼腥草以治疗上呼吸道疾病为主,败酱草以治下焦炎症为主。以上三者虽都是清热解毒药,但需选择适宜者用之。我们临证治疗各科疾病都要有自己的用药规律,找出自己治疗疾病的方剂基础来用药,再辨其寒、热、表、里、虚、实,明确主药,加减以佐药,再适当加引经药而拟方。逐步在临床上形成自己的用药风格。
中医在临床上有两大要点:一是理,二是药。我们在用药之前要对疾病部位(系统)辨证清楚,如肺(呼吸系统)、胃(消化系统),并且要辨明致病原因、新久、寒热以及年龄、男女、体质等。在确诊后,下一步才是用药,中医不是只用一方一法,而是贵在变通,灵活用药。在临床上我主张先定出处方基础,然后随症拟方,这样的优点是用药准确便捷。有些药属平性而专属某脏的,可选出2~3味作为处方基础,如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桑白皮、桔梗、鱼腥草作为方基。药群的选择也要按系统进行,而对于气血药就可不按系统分类,如生黄芪、太子参补气,当归、二地养血等,只要辨证清楚,气虚用补气,血虚用养血即可。破血、止血药物也要根据病情适当选用,赤芍、红花、三棱、莪术都能活血化瘀,大蓟、小蓟、仙鹤草及炭类都可止血,但我们要辨其证用其药,不能群药一起上,否则去瘀则伤血,止血则留瘀,这一点不可忽视。中医临床用药之巧在于精,避免处方用药过多,或出现重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