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因学说

从发病来讲,中医把正气摆在首位,认为正气充足就身体健壮,免疫力强就不致生病,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在中医病因中,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即外因和内因。
外因:
风、寒、暑、湿、燥、火、创伤等。
内因: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等。
一、外因
(一)六淫
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季节气候的规律,如果不正常则为六淫之邪,成为致病因素。
1.风
(1)外风:
风性轻扬,善行多变,发病多,故“风为百病之长”。
特点:①发病急骤,消退也快,病程不长。如风疹等。②有游走性,如风瘅(关节炎的游走性疼痛)。③常侵犯肌表和肺卫。
常见的证型有:风寒、风热、风温。
(2)内风(肝风):
由心、肝、肾病变引起。
特点:①突然发病。②表现症状:头晕目眩、心神不宁、震颤、麻木、口眼歪斜,重则猝然晕倒、不省人事、抽搐、角弓反张、偏瘫。
常见热急生风,即高热惊厥(火风);阴虚动风,即中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血虚生风,如低血糖、低血钙。
2.寒
(1)外寒
特点:①易伤阳气。②由表入里,易化热。③寒性凝滞,易于滞留,形成疼痛。
常见有风寒、中寒、寒痹。
(2)内寒:
阴盛生内寒,过食生冷造成沉寒积冷。
3.暑
多发于夏季,分为伤暑、感暑、中暑。
特点:①为热邪多有高热、烦渴、多汗。②易耗伤津液。③暑多夹湿。
4.湿
(1)外湿:
因气候阴雨连绵,处于雾露湿潮之地。
特点:①湿性重浊。②湿性阴寒、留滞。③湿性污浊。④缠绵难愈。
(2)内湿:
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阳不振造成。
5.燥
(1)外燥(秋燥):
气候干燥而发,有凉燥和温燥两种。
特点:①易伤肺。②易伤津。
(2)内燥:
多因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或热病日久伤津,或治疗上过用汗、吐、下或温燥药物而致。
6.火
热和火是程度上的区别,热极化火,临床上多为里证,有实火虚火之分。
(1)实火:
是六淫之邪入里化热。
特点:①起病急,变化迅速。②易伤津液。③火性上炎。
(2)虚火:
内伤引起。
特点:起病慢,病程长。
(二)疠气
中医把传染力强的急性传染病,叫“疫疠”,是疫邪传染的,《黄帝内经》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现在很重视疫疠之气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所以在中医的病因基础上建议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创伤、虫兽咬伤
属于广义外因致病,此处不展开讨论。
二、内因
(一)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为七情。情志的活动主要是人对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反应。如果不过度,不会引起疾病,如反应过度,则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导致气血虚弱、功能失调,也容易外感六淫之邪。如思虑过度伤脾,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满闷;大怒伤肝则气逆、胸满、胁痛、头晕、耳鸣等。
一般来讲,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这是一般的总结,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五脏六腑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单独出现的。
(二)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过食肥甘厚味、误食有毒不洁之物均可致病。过食生冷伤脾胃之阳气;过食肥甘厚味可生热、生湿、生痰;饮食过量则成食积。
(三)劳倦
过度的疲劳可以使气血不和,免疫力减低,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
从以上病因学来讲,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不利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但是内外因又是互相影响的。例如七情是内因,但没有外界条件的诱发也不易造成疾病,而外感六淫也是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时才更容易致病。所以在辨证治疗时不能忽视某一方面,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并举,中医提出“正盛邪易去,邪去正易复”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