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部分。这个学说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器是由经络相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发生疾病时,则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一、脏腑的主要生理病理和脏腑的表里关系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其间又有复杂的关系,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
脏:
有贮藏精气的功能。
腑:
有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送糟粕的功能。
此外,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功能有异,故另分一类,称为“奇恒之腑”。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心的生理病理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导,在脏腑中居为首位,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主神志:
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其功能发生了障碍则出现痛症、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
(2)主血脉:
血脉相连,血液在血管中循环都靠心气(功能)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从脉搏上就反映为细弱无力、脉来不均、脉律不整(促、结、代脉)等。
(3)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因为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最为丰富,故心的功能正常与否从面和舌都能反映出来。正常情况为面红润有光,舌淡红;不正常的包括心气不足,循环不畅,面色
白或青紫无光,舌紫黯无华;心火过旺则舌尖红赤、口舌生疮;痰迷心窍时,可见舌强不语,故说“舌为心之苗”。

(4)心与汗的关系:
因“汗为心之液”,患者因某种原因出汗过多则损害了心阳,严重则为“大汗亡阳”出现危重现象。
附:心包
心包又叫心包络,中医认为心包在心的外面,有保卫心脏的作用,外界的一切邪气侵犯则先侵心包。
2.小肠的生理病理
小肠是接受胃输送来的饮食物,再行消化、分清浊。清指食物的精华(水谷之精)被小肠吸收,运送于脾。浊指饮食物的糟粕、废物,分别输送到大肠和膀胱,如小肠有病可以出现营养吸收不好和小便异常的变化。
心与小肠是通过经络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如心火旺不但出现口舌生疮、舌尖红痛,还出现小便赤,甚至出现尿血的现象,这叫“心移热于小肠”。
中医所讲的心,从生理病理上看,基本上包括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肝与胆
1.肝的生理病理
(1)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透泄的作用,主管全身的气机舒畅条达。若肝失调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症状。例如肝气郁结出现易怒,头晕痛、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太过,便出现肝阳上越,头痛头晕;若肝阳上亢化火,则头痛剧烈、眼痛眼红、耳鸣耳聋;若肝阳极而化火生风,可出现中风;若肝气升发不足则出现眩晕、失眠、易惊、精神恍惚。
(2)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贮藏之血液就供给各个组织,休息时血又归于肝脏,藏血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防止出血,若藏血发生障碍就可以发生出血,如吐血、衄血等。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的关系。肝病可影响眼睛,肝虚可以使视力模糊、夜盲;肝火上炎可致目赤痛。
(4)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全身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筋是靠肝来营养。如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如肝风内动则抽搐;“爪为筋之余”,如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肝血不足则指甲枯槁,变薄变软。
2.胆的生理病理
胆为六腑之一,其功能与各腑有异,故亦为“奇恒之腑”之一。
胆的作用是贮藏胆汁。胆汁是清净的液体,故胆又叫“中清之腑”。胆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胁痛、黄疸、口苦、呕吐苦水。
肝胆联系密切,所以治疗时常需要肝胆同治。
肝胆的功能主要指西医肝、胆和一部分中枢神经、自主神经、运动系统、血液系统以及视觉器官的功能和疾病。
(三)脾与胃
1.脾的生理病理
(1)主运化:
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饮食入胃经初步消化后,再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并将所产生的精微(营养)物质吸收,输布到全身各部。脾还能运化水湿,与肺、肾共同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脾之运化功能良好,则吸收代谢正常,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脾虚则运化失常,则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此外,脾功能失常还会出现水液运化失调的症状,出现水肿、痰饮。
(2)统血:
脾有统摄全身血液的功能。如脾虚统血失职,使“血不循经”,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症,也可以致生化血液的功能降低以致贫血。
(3)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能正常地运化水谷精微,滋养全身,则食欲旺盛、肌肉丰满健壮、四肢有力、口唇红润;相反,则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唇淡白、萎黄无华。
2.胃的生理病理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进一步腐熟水谷,称“胃为水谷之海”。胃之功能失常,则出现胀满、上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脾与胃是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的任务。脾胃在人体内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上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又说“脾为后天之本”,但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两者相反相成,这样胃气下行利于消化,脾气上行可以将精微上输送于肺,再向各种组织输送。如果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脾气下陷(中气下陷)则少气懒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内脏下垂现象。
中医所讲的脾胃,胃与西医的看法大致相同,但对脾的看法则与西医差别很大。
(四)肺与大肠
1.肺的生理病理
(1)主气:
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的功能。如肺的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咳嗽、气喘、乏力、语言低弱等症状。
(2)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上逆则为病。人体水液的运行除脾的运化转输,还要靠肺的肃降功能。如肺失肃降就会影响水液代谢,导致小便不利、水肿,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在治疗水肿患者要加上开肺气的药物。
(3)主皮毛:
皮毛就是人体最外的一层,也叫“卫”。外感风寒先侵犯皮毛,如肺卫之气充盛则不易受外邪入侵;如外卫功能不健,则皮毛不固易受邪。
(4)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
如肺有病变就出现鼻塞、流涕、鼻翼煽动。
2.大肠的生理病理
大肠主要是传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肠的一般病症表现为大便燥结、腹痛泄泻、下痢等。
肺与大肠在治疗上关系很密切,故治疗大便燥结时除用通便药,还要加上开肺气药物;而肺热壅盛气喘,常常要加通下药。肺与大肠功能与西医基本相同,中医的肺还有参与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的功能。
(五)肾与膀胱
1.肾的生理病理
(1)主藏精:肾藏精的含义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就是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在临床上,肾病多为虚证,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多以补肾为主治疗。
(2)主水:肾是调节水的主要器官,肾有水脏之称。主管水的代谢。
(3)主骨、生骨髓、通脑: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按这样的规律来看,如肾气充足,则骨骼健壮有力,头脑聪灵,否则就会有骨弱无力,行动不便,头晕健忘,精神不振。因为牙齿是骨之余,所以肾虚弱的人也有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
(4)主命门之火:肾是水脏,又有命门之火,一火一水即是一阴一阳,如肾阴、肾阳平衡则为正常,如肾阳(命门之火)衰弱则出现阳痿早泄,肾阳不能温脾出现鸡鸣泄和久泻,如命门火旺则出现梦遗,精神亢进。因为肾火是保持人体活动功能和生殖的主要动力,故叫命门之火。
(5)主纳气:呼吸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肾能帮助肺的呼吸和降气,这就叫肾主纳气,如不纳气则气喘,呼多吸少。
(6)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
(7)其华在发。
2.膀胱的生理病理
膀胱有贮尿排尿的功能,病理表现为尿频、尿痛、尿闭等。
肾与膀胱是表里关系,完成泌尿生殖等功能。
(六)三焦
三焦是中医六腑之一,按其作用来讲是: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中医认为,上焦如雾,即主管氧气和营养物质,中焦如沤,即主管腐熟消化,下焦如渎,即主管排泄的作用。
三焦的功能指的是体内某几个脏腑的功能的综合。
二、五脏间的关系
各脏有各脏的不同作用,但完成整体生活的功能都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开的,如心、肺可以共同完成血液循环,像心肾、心脾、肝肾、心肝、肝脾等都是密切联系的,在治疗中不可单治一脏,这也是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中医认为“人是一小天”,以人比作一个宇宙的关系,就是说明人体活动是缺一不可的,这就是“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