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论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心血管的结构

心血管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部分,心脏主要由心腔、心脏瓣膜及纤维结缔组织组成。血管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各级血管及其分支和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在器官或组织末端将动静脉系统相连,与中大型的血管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密闭的循环的管道。心脏和血管中的瓣膜使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只能以单一的方向流动。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系统,如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具有自律性,并可将节律兴奋传导到心脏各部分心肌,通过兴奋-收缩偶联机制,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有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心脏将血液泵入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运送到组织利用,又将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从而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脏结构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其主要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心腔

正常情况下,心脏位于胸腔纵隔中,由左右两个心室和左右两个心房组成,左右房室之间分别由二尖瓣和三尖瓣进行分隔。两个薄壁、压力低的心房腔,即右、左心房,其功能主要是分别接受、储存和转运由体静脉和肺静脉回心血液;两个厚壁和压力高的心室腔,即右、左心室,其功能是充分接收由心房来的血液后,立即由心脏冲动引起心室肌收缩,使血液排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及其分支,分别将血液输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并输送至器官组织以供代谢需要。

2.心壁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三层构成,内外膜很薄,肌层肥厚,心脏舒缩是靠肌层活动。心内膜紧贴于心腔内壁,由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被覆内皮细胞所构成。心内膜皱折形成瓣膜。心外膜透明而光滑,紧密贴附于心脏表面及大血管起始部。心肌层由心肌纤维构成,是心壁的主要部分。心房肌薄,心室肌层厚,两者由房室口上的纤维环隔开,故心房与心室可在不同时间内收缩。

心室肌层由内、外螺旋肌及环形肌构成。螺旋肌为纵走纤维,呈螺旋状从心室基底部纤维环绕至心尖,而后转入深层内外螺旋肌互相垂直,收缩时心腔沿长轴(心底至心尖)缩短,环形肌在内外螺旋肌层之间,为环形纤维,收缩时可使心腔横径缩短,左心室中大量的环形肌,射血收缩主要是横径缩短多,纵轴缩短少。

3.心脏大动脉

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三个半月瓣相应部向外膨出处为主动脉窦、分别为左、右、后冠状窦。冠状动脉是主动脉的第一个分支动脉,为心腔的营养血管。主动脉弓的左侧部与肺动脉之间,在胚胎期有动脉导管相连,出生后,此导管闭合而为动脉韧带,如出生后不闭临床上称为动脉导管未闭。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开口于主动脉窦的左前及右前窦内。左冠状动脉发出后称为左主干,向前分为前降支与左旋支。前降支是左主干的直接延续,沿室间沟走行,末梢多绕过心尖到达膈面,向下分为对角支、左室前支、左圆锥支、前间隔支等分支,供血给左室前壁及部分侧壁、前间隔及心尖。

左、右圆锥支有时吻合成环,冠状动脉阻塞时可有侧支循环的形成。左旋支行走于房室沟中,呈弧形弯曲从前绕向后,终止于心脏膈面,分支有左室钝缘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和左房支,向左室钝缘部、侧壁及后壁(膈面)以及左心房供血。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状窦内,起始部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分支有左室后支、后降支、锐缘支、右圆锥支、右室前支和右房动脉,向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与心脏膈面的大部分心肌供血。

4.心脏纤维结构

心脏纤维结构是整个心脏的支架,包括结缔组织、腱索和瓣膜,其作用是将心房和心室肌以及各瓣膜组织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对固定心脏形态及控制血流的方向起重要作用。从横断面看,瓣间的纤维三角和二尖瓣环和主动脉环是其主体,肺动脉瓣环及三尖瓣环以小部分与主体相连接,各心腔和间隔均依托心脏骨架,是心脏手术解剖的基础。

二、循环中各级血管

血液由心室泵出,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串联形成血管系统,再返回至心房。在体循环,各血管在供应各脏器时又呈并联关系。各类血管不仅管壁厚度不同,而且构成管壁的内皮、弹性纤维、平滑肌和原纤维等四种主要成分的相对比例也不相同,正是这种结构的区别决定不同的血管生理功能的差别。根据血管的生理功能,又可将心脏血管分成以下几类:

1.弹性储器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称为弹性储器血管。这些心脏血管具有管径粗大、管壁厚实,富含弹性纤维的特点,同时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左室收缩射血时,一方面推动血液向外周流动,另一方面通过暂时储存部分血液于大动脉中,扩张管壁,升高动脉压,将收缩时产生的部分动能,转化为血管壁的势能弹性。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关闭,主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贮存的血液继续向动脉系统推动至外周。大动脉的这种弹性贮器功能,可以使心脏的间断射血变成血管系统中的连续血流,并减小每个心动周期中血压幅度的波动。

2.分配血管

分配血管是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又叫中动脉,它的特点是中膜的平滑肌较多,故管壁收缩性较强,因其通过收缩和舒张能够将血液输送到相应器官及组织,并调节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故又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它们的管径细小,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对血流的阻力大。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使外周形成一定的外周阻力,故称这段血管为阻力血管。最小的动脉分支称为微动脉,直径约为几十微米;小动脉属于肌性动脉,根据粗细不等的分成不同等级分支。较大的小动脉一般没有外弹性膜,结构由内到外,有内弹性膜的内膜,有几层平滑肌组成的中膜,外膜与中膜厚度相近。阻力血管一方面可以维持器官、组织一定的灌注量,另一方面,对于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

4.交换血管

交换血管是指真毛细血管,其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常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强,是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5.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小静脉和微静脉,它们的管径细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6.容量血管

容量血管是指静脉系统,与同级的动脉相比较,静脉的数量多、管径粗、管壁薄、可扩张性大、故容量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安静时,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故称为容量血管。

7.短路血管

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的血管叫短路血管,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短路血管开放时,形成动-静脉间的短路,使血液由动脉直接流入静脉,皮肤血流量增加,故皮肤温度上升,散发量增加,短路血管关闭时,可以减少皮肤散热量。其功能主要是参与体温调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