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颅 骨 肿 瘤
颅骨肿瘤比头皮肿瘤少见,包括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颅骨类肿瘤疾病。常见的颅骨良性肿瘤有颅骨骨瘤和颅骨软骨瘤;常见的颅骨恶性肿瘤有颅骨多发性骨髓瘤、颅骨成骨细胞瘤和颅骨转移瘤;常见的颅骨类肿瘤疾病有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和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颅骨肿瘤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但少数类型肿瘤可通过其他方法治疗,Nasrallah IM等报道利用介入方法治疗较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获得成功。
颅骨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好发于青壮年额顶部,生长缓慢。大多数外板型局部隆起并与头皮无粘连,不活动,无压痛;少数为板障型和内板型,板障型为膨胀性生长,颅骨凸出较圆滑,局部有压痛,内板型向颅内生长,肿瘤较大时易引起颅内占位效应,需与脑膜瘤鉴别。极少数肿瘤生长在鼻窦腔内,部分可引起鼻窦炎症状。颅骨骨瘤利用颅骨X线片多数可诊断,CT检查看见肿瘤密度明显增高。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生长较快、影响美观及有症状的骨瘤均应手术切除。外板型肿瘤可用骨凿切除,也可用骨钻钻孔,但不钻透内板,然后用咬骨钳咬除肿瘤。较大的或内板型肿瘤需行骨瓣切除,凿除骨瘤后骨瓣未损坏可煮沸20分钟后复位,否则可用钛网一次性颅骨成形。颅骨骨瘤术后很少复发,预后较好。
颅骨软骨瘤多见于颅中窝底,生长缓慢,较大者可累及小脑脑桥角,并可伴有中组脑神经受压症状。颅骨平片可见骨性肿块,CT检查有钙化,MR检查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因血运不丰富可与脑膜瘤鉴别。治疗上因肿瘤基底较广泛,故很难全切,可大部切除以达到减压目的。对累及小脑脑桥角者可行颅后窝开颅。多数预后较好,反复复发者预后差。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来自骨髓组织浆细胞的肿瘤,为颅骨恶性肿瘤,病程3个月至1年不等,肿瘤呈扁平型隆起,无波动感,压痛明显,可同时侵犯椎体、肋骨等。疼痛为主要症状,程度剧烈,从间歇性至持续性,可引起病理性骨折。侵犯到颅内,则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颅内压增高。化验室检查中,患者贫血、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血钙增高,尿中出现本-周蛋白。颅骨平片可见多数散在、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区。颅骨病灶为单发、范围较大,可以手术治疗。治疗颅骨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方法是化疗,主要是烷化剂为主。免疫治疗与放疗对本病也有效。Ko HL等报道早期准确检查、联合局部手术和适当放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活。
颅骨成骨细胞瘤是常见的颅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以颅盖部为主。生长较快,血运丰富,肿瘤与头皮粘连,有压痛,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贫血,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增高;颅骨平片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骨质破坏;MR可见肿瘤基底高信号,周围低信号,肿瘤组织T1为中等信号,T2为高信号。穿刺活检可帮助指导治疗,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手段,尤其是怀疑有恶性病变者。如无其他部位转移,颅盖部肿瘤可手术治疗。因血运丰富,故术前需要造影以了解肿瘤的血运情况,术中尽可能较广泛地切除颅骨。术后行化疗,常用放线菌素D或环磷酰胺。
颅骨转移瘤主要来源于肺癌和乳腺癌,以血行播散为主,也可淋巴转移,Fenq D等报道乳头状甲状腺癌转移至额骨,较为罕见。肿瘤开始为颅骨上一个或数个小肿块,生长迅速,伴疼痛,触之较硬,基底宽,发生坏死时可及波动感。对于原发肿瘤已确诊者,结合颅骨平片检查,诊断不困难;对于未确诊者,诊断较困难,最终需病理检查确诊。多数转移瘤只能采用放疗和化疗,对于原发肿瘤较小或已切除者,转移瘤位于颅盖者,可手术切除。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骨病,有学者认为可能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颅骨,多发者常见,单发者预后好。多发于青少年,常有头痛、低热、体重减轻,颅盖部可及肿块,局部可有疼痛。化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颅骨平片可见边缘不规则的类圆形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单发、较小者可手术切除,本病对放疗敏感,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是一种多发性骨纤维增殖性疾病,病因不明。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见,全身骨骼均可受累。发生于颅骨处,一般位于一侧,多向颅外突出,向颅内突出者少见。病变累及视神经孔的,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CT检查对本病诊断率高,可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器官组织受累情况及边界。本病成年后病变可自行停止,预后良好。对于视神经孔受累者,可行视神经孔减压术,颅盖骨受累严重致畸形者,可行颅骨切除,14~16岁以后行颅骨成形术。
(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