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技术精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认识康健主任是在2013 年,在台北举办的国际脊柱微创研讨会上。在那次研讨会中邀请了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专家参与,我因为是主办人,所以题目及参与项目最吃重。除演讲介绍脊柱微创手术各种方式外,还介绍了脊柱微创标靶治疗的概念。此次研讨会还进行了大体实际操演。因大体来之不易,得以敬畏之心,谨慎实习,由浅而深、由破坏性少的步骤优先、渐次把各种脊柱微创手术步骤操演完毕。

会后参与学员反应热烈,唯康健主任,经由领队柳忠、何艳夫妇牵线,一直保持联络。且在之后多次会议邀请我参与,渐次在理念和手术技术上与康健主任有更深一层交流。

我是骨科、脊柱外科出身,施行传统、开放式脊柱手术多年,在追踪长期脊柱手术患者中,发现有无可避免的后遗症,例如: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器断裂、移位等,才重新思考采用破坏性少、但要更精准找到疼痛源的脊柱微创标靶治疗。

而康健主任是麻醉、疼痛科出身,在传统疼痛控制疗法外,亦不约而同、利用新发展的各种脊柱微创手术器械如内镜等,扩展颈、腰脊柱疾病的治疗方式。

由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在局部麻醉、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减压、扩孔等术式,患者和医师之间可即时互动、确定疼痛源外,亦可即时反应手术效果,而大大提升安全度。在综合回顾、检讨过去用传统、开放手术的病例所发生的后遗症,配合对疼痛机制更通透了解,加上新近发展的各式微创器械,我们建构了脊柱微创标靶治疗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以患者为中心,尽量准确寻找患者的疼痛源,采用破坏性少、保留自然结构多的手术为优先。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多留点后路。

在我们交流了以后,康健主任不但认同这一概念,且在治疗患者过程中把这概念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他会针对患者病灶解剖位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术路径,有经椎间孔、经椎板间隙、尾骶骨孔、前路、后路等,并详细记载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程度,检讨各种改进的空间,也提醒各种步骤、小节中所有可能碰到的陷阱。其用心提携后进学习之心细,一表无遗。甚至把这一概念更提升至科室之经营、管理,从而全面建立了标准作业流程。

拜读了康健主任的大作后,深感他不只是脊柱内镜技术很高的医师,还是一位教学相长、提携后进的学者,更是善于经营、管理的经营者。

台北医学大学教授

2010 亚太脊椎微创医学会(PASMISS)理事长

2016年7月3日 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