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庭篇
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的狗窝
人之所以称为人,就在于其不仅具有物质需求,更具有感情需求和精神寄托。而家庭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感情氛围,是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这正是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狗窝的根本原因。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忠诚是狗的特性,即使主人再贫,狗也不会舍弃主人而去。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儿不嫌母丑,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叶落归根的本意是“反哺”,并不是一定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只要情系故土,心怀感恩,即使身处异乡,也照样能够做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乡亲的事情。正可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一片冰心在玉壶。
好吃还是家常饭,好穿还是粗布衣
家庭是生活的港湾。家常饭之所以好吃,粗布衣之所以好穿,就在于它们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温馨安宁的气息,因此分外珍贵。
胳膊肘向外拐
“胳膊肘向外拐”近似于“吃里扒外”,意思是向着别人说话,帮助别人办事。其实,从生理学上讲,胳膊肘向外拐是很正常的事,倒是胳膊弯向外拐才不合情理。故怀疑“胳膊肘向外拐”是“胳膊弯向外拐”所误。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如是,家亦如是。遵纪守法,爱国爱家,自是正常人的本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既然是一家人,那么,想问题、办事情就应围着自家人的核心利益转。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皆同此理。这就是所谓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而且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家的温暖。
大河没水小河干
只要是一脉相连的河流,相互滋养便是必然的事。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那么,其结果往往是损人害己。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矛盾处处有,矛盾时时在。作为社会缩影的家庭,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居家过日子,即使遇到一点儿不如意,也不必太揪心。坦然面对,一切坎坷都会成为过去。
家丑不可外扬
良好的环境是解决矛盾的外部条件,而家庭氛围往往是最良好的环境。因此,但凡能在家庭内部解决的,一定要争取在家庭内部解决,而不要随意扩大知情范围。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跳墙飞
自家养的鸡,即使挨了打,照样围着自家的院子打转;不像别人家的鸡,即使吆喝一声,也会翻墙而去。这就叫内外有别。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圈要画圆,必须定住一个圆心;家要圆满,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否则,人人自以为是,又怎能达成共识、凝成一体呢?
家贼难防,偷断过梁
“过梁”即房屋门窗上的横梁。家贼下手,连过梁都抽走了,家里人还蒙在鼓里,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注重家风家德建设,力求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成为家道昌盛的建设者,这才是家运长久之道。
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
在中州的传统观念里,公公与儿媳不仅“授受不亲”,而且平时连说话都很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老公公背儿媳过河,能不引起别人的非议吗?现实生活中,“出力不讨好”的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误解的成分,但作为当事人,自己是否也有需要自省的地方呢?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经验与智慧是构成实力的重要因素。尊老不仅要给予情感上的敬重与生活上的关心,而且要尊敬他们的阅历和经验。即使有些经验过时了,也仍然可以给后人借鉴和启示。
姜还是老的辣
姜生长时间越长,辣素沉淀越浓厚;人年龄越大,生活阅历越丰富。从这个角度看,尊老敬老也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有老不显少
尊老是中州的传统美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甚至家庭来了客人,也只能由长辈出面,孩子们连与客人同桌吃饭的权利都没有,称之为“有老不显少”。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生活阅历丰富,倾听他们的建议,可以少走弯路。反之,就有可能多遇挫折。
敬老如敬神
敬神是为了祈福,而敬老则不仅仅是祈福,更是做人的本分。所以,敬老不仅如敬神,而且重于敬神。
老变小
人到老年,常常会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导致行为能力的弱化,有的甚至会出现老年痴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变小”。对此,亲人不仅要多加理解,更要分外尽心地照护老人。
萝卜虽小,长在辈上
中州农村种萝卜,一般要开沟起垄,把萝卜种到田垄上。因此,即使萝卜再小,站位也比平地高。而中州的人际关系,是特别讲究辈分的,不论年龄大小,只要辈分高,就是长辈,即所谓的“三岁爷爷七十岁孙”。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树木越老,根系越发达。老人年龄越大,对晚辈牵挂越多,话自然就越来越稠。这是老人的爱心表达,家人不仅要理解,更要心存感激。
猫老不避鼠
这里的“避”是“镇住”的意思。本意是嘲讽自己年龄大了,在年轻人面前说话不管用了。从生理学角度讲,人老了,行动迟缓了,耳目不灵了,对社会信息的接受能力也难免会削弱。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作为年长者,不能因为自己年高辈长而要求年轻人事事都听自己的。但对年轻人来说,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阅历和经验是积累而来的,阅历越丰富,积累越深厚,正所谓“姜是老的辣”。不能因为老年人年老体衰,而忽视甚至嫌弃他们。这也正是尊老爱幼的真谛。
儿大不由爷
孩子大了,走出了父母的羽翼,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有许多事,是父母无论如何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做父母的该放手就要放手,不要总是把孩子拢在自己的翅膀底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早日自立,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
疙瘩老哩连阴天
“疙瘩”是指不明事理甚至不讲理,“老哩”是指自己的直系长辈。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若偏偏遇上了个“疙瘩老哩”,你说怎么办?就像遇上连阴天一样,郁闷而又无奈,唯有多加谅解和自我调节罢了。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无论年龄大小、阅历深浅,哪个人没有经历过父母哺育的过程?父母的恩情如嵩岳一般摆在那里,不一定非要等到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才去感念。
厮打不过亲兄弟
亲兄弟犹如一棵大树上的枝杈,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关系。尽管平时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摩擦,但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和亲情,是无论如何也割裂不断的。如果不厮不打,不是更好吗?
肉烂在锅里
一个锅里煮肉,无论怎么煮,最终还是沉淀在这个锅里。一家人相处,无论利益如何分配,最终也是在这个大盘子里,没必要锱铢必较。
小时是兄弟,大了是邻居
小时候,弟兄们依偎在父母的膝下,不分彼此。长大后,各立门户,自成一家。这时候的弟兄关系,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相处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够亲情久远。
亲兄弟,明算账
人常说,树大分枝。弟兄们长大成家,各立门户,处理相互间关系时,就要考虑已经分家立业的实际情况,该明算账的时候就要明算账。这样,反倒容易维护和巩固兄弟情谊。
一百兄弟没哥大
长幼有序,是中州人的传统美德。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弟弟的心目中,哥哥始终是哥哥。这正是“一百兄弟没哥大”的真谛。
宁当大骡子大马,不当大儿大女
这是中州流行于农耕时代的俗语。当时民间种田,主要靠畜力,大骡子大马自然负重更多。对生活贫寒而又多子女的家庭而言,长子长女同样是家庭的顶梁柱,其劳累程度自不必说。因此,才有了“宁当大骡子大马,不当大儿大女”的感慨。
兄弟打哥,打死去伙
“兄弟”特指弟弟,“去伙”意为拉倒。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弟弟可以随便打哥哥,而是极言哥哥要谦让弟弟。
狗咬狗,两嘴毛
本是同根生,却为一些不值当的缘由撕来咬去,最后落了个两嘴毛,白白惹人耻笑。类似的事情竟然屡见不鲜,耐人寻味。
两好搁一好
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相交一样,两个人不向一处靠拢,永远也成不了朋友。所以,要成就一个“好”字,就需要双方相互包容、共同修好,最终两好搁一好。
要想好,大敬小
这里的“大”“小”,是以年龄为准的。年龄大者,可能是长辈,也可能是姐姐或者兄长。虽然说年龄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阅历,但阅历并不一定都是智慧和财富,年龄小的也不见得见识就少。所以,无论是长辈还是姐姐兄长,都不能倚老卖老或以大压小,而应该充分尊重晚辈或弟弟妹妹。只有这样,才能使家人更为亲密、家庭更为和谐、事业更为昌盛。
大的亲,小的娇,不亲不娇二杠腰
“大的”指长子女,“小的”指排行最末的子女,“二杠腰”则是介于“大的”“小的”之间的子女。常言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大小,家长从心里都是一视同仁的。但面对长子女,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者有着全新的体验,自然会格外看重一些,起码长子女所穿的衣服多是全新的。而“小的”排行最末,家长通常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二杠腰”不上不下,父母的关注相对会少一些,加上“大的”穿过的衣服刚好可以让其“接班”,这样一来,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不亲不娇”的感觉,有的“二杠腰”甚至因此对父母耿耿于怀。这是多子女家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时代烙印。
庄稼佬,向着小
这里的“小”,是指排行最末的孩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农家都是多子女家庭,一家五六个甚至十来个孩子,老大和老末往往相差一二十岁。父母对老末“偏心”一些,也是人之常情。
抡起斧子一面砍
斧子通常是单刃的,人们使用斧子多用右手,抡起斧子一面砍自在情理之中。但在处理事情时,尤其是处理矛盾纠纷时,则无论如何不能“一面砍”,否则很容易陷入偏听偏信的误区。
闺女好不如女婿好
闺女是自己生养的,孝顺是她的本分。女婿虽说是“半个儿”,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因此,闺女好固然珍贵,而女婿好则更为难得。做女婿的,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岳父岳母的,要珍惜女婿的付出与情分。
树大分枝,户大分家
就像树木长大自然要分开枝丫一样,兄弟们长大了也会独立门户,这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有利于挖掘各自的潜力、履行各自的责任。所以,到了该分家的时候,还是利利索索地分开好。
爹有娘有,不如自有
父母是子女的坚实靠山,但父母毕竟不能养活儿女一辈子。即使能养活一辈子,传扬出去也不光彩。“男儿当自强”,可不仅仅是说给男儿听的。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准确地说,应该是“好男不靠分家饭,好女不靠嫁时衣”。意思是,男子汉不依赖分家时分得的财产,好女子不依赖出嫁时陪送的嫁妆,而是自强自立、发奋创业,这样的男子自然是好男子,这样的女子也自然是好女子。
求人不如求己
凡人不是神,谁都不敢说自己一辈子不求人。但在处理求人与求己的关系时,应首先确立自立自强的信念,毕竟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且求人时,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人家手里,能否求得到,全凭对方一念间。不是万不得已,最好莫张口。
久病床前无孝子
侍候病人,不仅需要金钱、时间、精力,有时还需要毅力。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上班族,更是不易。作为老人,要多多体谅子女的不易。作为子女,则更要时时自省,防止因老人久病在床而心生懈怠甚至厌烦。
活着不孝,死了胡闹
老人在世时,不管不顾;老人去世了,却大操大办。这种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不是胡闹又是什么呢?如果借机敛财受贿,恐怕就不是一个“胡闹”可以了结的了。
得济不得济,最后一口气
“得济”指得到回报。按旧时中州农村的传统观念,父母能否得到儿女的回报,主要看在辞世时子女是否在眼前。所以,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尽可能多地照料父母,仍然是一种美德。
孝子头,满地流
中州传统文化深厚,十分看重感情与礼仪。尤其是亲邻中有人去世时,一定要尽量到现场吊唁。逝者的孩子称为孝子,则要用磕头这一古老、隆重的方式表达谢意。这样一来,吊唁者川流不息,孝子磕头也就像流水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由此演绎得浓郁而神圣。
先走为大
尊重生命,是中州的传统文化。对于逝去的人,不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都要给予分外的尊重和礼遇。故吊唁时,常见辈分高的给辈分低的逝者施礼,甚至是施跪拜大礼,不能不让人动容。
家不过十口,不养二猫双狗
勤俭节约,是中州人的传统美德。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州农村,不少人家连温饱都是问题。如果饲养猫狗太多,必然会影响家庭生活。所以,必须适量喂养。即使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的今天,饲养宠物仍应该掌握适当的度。
猫狗一口
在中州人的传统观念里,猫不仅可以避鼠,狗不仅可以看家,而且通人性、恋主人,都是有灵性的动物。所以,一旦养了猫和狗,就应像自家的一口人一样看待,不能随意抛弃,更不能随意杀戮。
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种“鬼拍手”
桑树味甜,常生一种状如桑蚕的虫子。虫蛀的树干因之流出一种红色的黏稠液体,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故一般不在门前种植桑树。柳条柔长,夜风吹动左右摇曳,从后窗上映进来,容易惊扰人的心绪。故一般屋后不种柳树,尤其是后窗附近。“鬼拍手”则说的是杨树。杨树叶子阔大,一遇到刮风下雨,“哗啦哗啦”乱响,特别是月黑风高的夜晚,更容易让人难以入眠。久而久之,“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种‘鬼拍手’”,便成了中州民间的一种习俗。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
一般的理解,“七”指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八”指农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为什么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具体原因不得而知。近日,有微信文章称,“七”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若要外出,必须把家人必需的这几件事安顿好,否则,不要急着外出;“八”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个人若在外做下违背其中任何一条的事,就不要回家,也就是常说的没脸回家。笔者听信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