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居营造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先生和我是在山东莱州长大的。20世纪80年代,莱州谭胜先生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古建学校,我的先生有幸在其中学习一年,于他,传统文化的种子就此生根。

成年后,因工作使然,先生从一名美术生兜兜转转成为一名古建筑设计师,在他,这是最好的选择,少年时播下的种子在中年后成长、成熟。每次看到先生深夜不辞辛苦、乐在其中地伏案设计,便心生敬佩及宽慰之心,人生,有自己“热爱的事业”足矣。成家后,假期经常陪先生回婆家探亲,孩子的爷爷在春节祭拜祖先、天地众神;中秋之夜祭月神……这些民俗常常感动着我,让我觉得在城市长大的儿子有此经历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工作之余,先生与我经常走乡串户去寻找那些老房子,我们常常被民间工匠的精巧技艺所折服,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倾倒,寒来暑往,流连忘返。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年轻人大多选择居住在城市里,老房子只有老年人居住,好多房子已处于破败状态,岌岌可危,甚至有的仅存残垣断壁。经常,上次刚刚测绘过的建筑,下次再去时已完全翻新得面目全非或已经倒塌……每每看到那些残存的老房子、看到在废墟中依旧美轮美奂的木雕、砖雕,看到那些曾经凝结着民间工匠的全部心血、“磨洋工”磨出来的一砖一瓦日渐减少,都会觉得心痛不已……先生和我遗憾能力有限,只能眼睁睁任其残败,逐步消失,不复存在。为留下更多胶东民居的记忆,致敬老一辈工匠的付出,近几年,我们通过画笔、相机、文字进行记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胶东民居留下更多印记,使之永垂不朽。

王澍先生曾说:“文化是脆弱的,需要一代代人反复努力、培养、呵护再传承。”值得欣慰的是,先生和我对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实践影响着身边的人,我们的研究队伍一天天在壮大,我的学生、亲人、同事慢慢聚到一起,共同干一件我们喜欢并值得的事情。

常常,大家顶着酷暑严寒,废寝忘食,一干就是一天……

去年,夏日的傍晚,我的姐夫、表弟、外甥和学生一起在田野中实验传统泥墼的制作,大家一起动手,欢声笑语。空气透明纯净,晚霞分外妩媚,黄昏的光照在大地上,大片的云朵被镶上了金边,周围蝉鸣四起、绿意盎然,异常生动!我站在晚风中,看着大家忙忙碌碌,久久不能平静。“全家齐上阵”对于我们来说,这真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只是稍有遗憾,14岁的儿子因学业关系没能参与其中。

是夜,梦中,先生和我仿佛还是那个“少年”,手牵手,徜徉在老屋里,看星光满天……

抬头,朦胧夜色中,屋顶的山老婆指甲草鬼魅般地向我们摇荡……

李泉涛

2020年1月11日写于观海听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