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朱玲,周翠红.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2]杨天华,李延吉,刘辉.新能源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卢平.能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4]廖传华,耿文华,张双伟.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5]廖传华,李海霞,尤靖辉.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6]廖传华,周玲,高豪杰,等.污泥稳定化与资源化的化学处理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7]刘焕磊,陈冬,杨天锋,等.太阳能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综述[J].热力发电,2018,47(2):6-15,62.
[8]王志锋.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9]杨洪义,翟瑞生.谈电热转换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30.
[10]潘永康,王喜忠,刘相东.现代干燥技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1]朱文学.热风炉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汪翔,陈海生,徐玉杰,等.储热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J].科学通报,2017,62(5):1602-1610.
[13]吴娟,龙新峰.热化学储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化工,2014,34(9):17-21.
[14]王艳.高温固体储热系统特性研究[C].//首届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论文集.敦煌: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2016:541-548.
[15]韩君.化学回热系统实验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16]王孝军.化学回热系统仿真研究[J].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17]金红光,林汝谋.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8]马文通.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在部分工况下的仿真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9]潘雪雷,王俊辉,晏梦雨,等.单根纳米器件在能量储存与转化中的应用[J].中国材料进展,2018,37(1):51-58.
[20]余林峰,陈晋,丁冬海,等.类石墨烯材料在能量储存转换领域的应用[J].硅酸盐通报,2015,34(1):156-163.
[21]GHAVIHA N,杨宇.能量储存系统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综述[J].国外铁道车辆,2018,55(4):8-11.
[22]许林玉.能量储存:电力革命[J].世界科学,2015,(12):26-29.
[23]康飞宇,贺艳兵,李宝华,等.炭材料在能量储存与转化中的应用[J].新型炭材料,2011,26(4):246-254.
[24]曾平,佟刚,程光明,等.压电发电能量储存方法的初步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8,(2):230-232,235.
[25]赵鲁臻.永磁振动发电装置能量储存的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1.
[26]李明,王六玲,马煜.太阳能热化学能量贮存与转化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8,29(11):1359-1363.
[27]赵永志.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影响之浅析[J].资源与环境,2017,(1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