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我国高校正向着更高水平发展,部分高校转型为研究型大学,因而高校图书馆也正在进行转型,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科研支持服务。高校图书馆由此产生的创新型服务莫过于学科服务。学科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和学科馆员的优势为用户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服务。学科服务的出现使得图书馆从基本的图书信息服务转型为支持教学科研的专业化知识服务,从“以书为主体”转向“以人为主体”,从以管理图书为中心转向为用户服务为中心,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用户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满足用户的教学科研需求是学科服务的核心内容。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先引进学科服务,至今已经20多年,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经历了初步探索、普遍认可、创立品牌等发展过程,目前正在向着创新与深化的方向发展。学科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力推的一种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使用,各高校图书馆只能在不断研究总结国外图书馆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摸索适合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大胆实践,才有可能建立起学科服务的新天地。
学科服务直接面向用户,主动、积极地深入用户之中,以用户为中心,迅速响应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而深得用户认可。同时通过学科服务,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图书馆从馆藏地走到了用户中间,对用户的嵌入和合作服务日益增多。学科服务施行的主体是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岗位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新岗位,学科馆员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对于学科馆员的定义,Gary W. White认为:“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某个学科的专家。因为他们拥有某个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所以他们担负着馆藏建设和特别参考咨询的职责。此外,学科馆员还是图书馆指定的与教研部门之间的联络员,类似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验有利于这种工作关系。”[1]随着时代发展,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略有变化,但是主要职责有参考咨询、文献指导、担任学术联系人、检索数据库等。学科馆员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加深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学科馆员了解用户的学科需求,通过需求组织信息,为用户提供主动的学科服务。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开展的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转型与拓展,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泛在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变革创新与服务转型中的重要价值[2]。学科馆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如何更好地嵌入科研过程,如何充分地支持科研创新,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科研团队提供所需的学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