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湿热泻痢、湿热蕴结之黄疸 用于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伍应用;用于湿热泻痢、腹痛,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血热妄行出血、热毒疮疡 用于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疗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疗血热妄行出血,可与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用于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3)用于胎动不安 常与白术、竹茹等配伍应用。
(4)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 应用黄芩注射液可治疗肺部感染[1]。
(5)治疗急性菌痢 治疗细菌性痢疾,黄芩可用6~12g,黄连4.5~10g。效果较佳[2]。
(6)治疗传染性肝炎 可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抑制病毒复制,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3]。
(7)治疗高血压 用20%黄芩酊剂,治疗高血压。每次服5~10ml,每日3次,有效降压率为70%,临床症状也减轻或消失[1]。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屏南,于水永.简述黄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2):282+287.
[2] 张慧.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葛根芩连汤的证量特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 王栋平.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黄连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别名】川连、云连、雅连、味连、鸡爪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肝、胆、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之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之痞满呕吐;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之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黄疸,以及肠胃湿热留恋之呕吐、泻痢、痔疮等 黄连清热燥湿的作用很强,配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症。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伍半夏、竹茹以止呕;配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热病高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心火亢盛之失眠、心烦,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连为泻火解毒要药,对热病高热、心火亢盛之症,有良好疗效,常配伍栀子、连翘等应用;对于血热妄行之症,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应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应用。
(3)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 可配伍天花粉、知母、生地黄等应用。外用以黄连汁点眼,可治疗火盛目赤;涂口,可治疗口舌生疮。
(4)治疗细菌性痢疾 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细菌性痢疾,将黄连素加生理盐水20ml作灌肠药液,取侧卧位,将装好药液的灌肠器插入肛门12~15cm,慢慢注入5~10min,保留时间为1h。方法简便易操作,无痛苦,且疗效好,明显缩短病程[1]。
(5)治疗伤寒 应用黄连素治疗伤寒的效果明显,可缩短病程且安全[2]。
(6)治疗肺脓肿 黄连可清热解毒,与消痈排脓的中药配伍,可治疗肺脓肿[3]。
(7)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与白头翁、黄柏、赤芍、白及、五倍子、秦皮、炙甘草配伍,可达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4]。
(8)治疗高血压 黄连素能通过多种机制起作用,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毒性低,效果显著[5]。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2~5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使用注意】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肾虚五更泄泻者慎服。
参考文献
[1] 张爱真.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8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01):143-144.
[2] 赵存真.黄连素治愈伤寒二例[J].中华内科杂志,1959(06):518.
[3] 薛虎.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脓肿68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0):2706-2707.
[4] 郑波,王建嶂,裴继华,等.加味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1):2764-2766.
[5] 黄效永,刘卫华.黄连素降压作用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5):479-480.
黄柏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清明之后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
【别名】元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盗汗;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以及小便淋沥涩痛、赤白带下,阴部肿痛,足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疗泻痢,配伍黄芩、黄连;治疗黄疸,配伍栀子、茵陈;如配苍术、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痿软无力;配伍知母、生地黄、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伍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
(2)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症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颇好,用于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伍黄芩、栀子等药应用;外用可配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阴虚发热或梦遗滑精等症 黄柏除清实热外,尚能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配伍知母、地黄等应用。
(4)治疗细菌性痢疾 宜用于湿热痢,治以清热利湿,调气行血。配伍黄连、苦参、木香、槟榔、白芍、白术、大黄、甘草等[1]。
(5)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采用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好的疗效[2]。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9g;或入丸、散。
(2)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参考文献
[1] 杨周平,武志军.中药黄柏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J].甘肃医药,2010,29(03):329-331.
[2] 陈加林.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8):1343-1344.
积雪草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泥沙,晒干。
【别名】马蹄草。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用于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石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等。
【临床应用】
(1)用于烧伤创面 止痛快、创面渗出少、愈合周期短、瘢痕形成率低[1]。
(2)治疗急性胆囊炎 与生大黄15g、栀子12g、郁金15g、川楝子15g配伍,治疗湿热内蕴、肝气郁结型急性胆囊炎,疗效确切[2]。
(3)治疗肾病 用积雪草治疗肾病能改善症状的同时,还能护肾改善肾功能[3]。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9~15g(鲜者15~30g);或捣汁。
(2)外用 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使用注意】虚寒者不宜服用。
参考文献
[1] 崔文华,刘光亮,李尧宾,等.积雪草治疗烧伤的止痛、防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康复,2002(06):839.
[2] 刘维忠,李祥雨,邴学震,等.大黄栀子雪金汤(治疗急性胆囊炎方)[J].甘肃医药,2018,37(06):574.
[3] 李燕林,黄琳,李锦山,等.和中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2011-2012.
龙胆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ge.、三叶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别名】草龙胆、龙胆草、苦龙胆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本品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于下焦湿热所致诸症。用于湿热黄疸,可配伍苦参应用,如苦参丸,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药应用,如龙胆散;若用于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带下黄臭,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药应用,如龙胆泻肝汤。
(2)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本品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用于上述诸症,多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药应用,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惊风抽搐 取本品清泻肝胆实火之功,可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常配伍牛黄、青黛、黄连等药应用,如凉惊丸;或配伍黄柏、大黄、芦荟等药应用,如当归芦荟丸。
(4)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对轻症能口服者给予20%龙胆糖浆,每天服3次,每次10~15ml;昏迷或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2∶1龙胆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ml肌内注射,至热退3天后停药。中、重症者均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共观察23例,其中重症11例,中、轻症各6例,结果均痊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8例;15例有抽搐症状者,24小时内控制11例(另4例在2天内控制),神志转清醒者10例;只有1例重症者有后遗症[1]。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6g;或入丸、散。
(2)外用 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搽。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
白鲜皮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本品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常用于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者,可配伍苍术、苦参、连翘等药应用;用于湿疹、风疹、疥癣,可配伍苦参、防风、地肤子等药应用,煎汤内服、外洗。
(2)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本品善清热燥湿,可用于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常配伍茵陈等药应用,如茵陈汤;取其既能清热燥湿,又能祛风通痹,可用于风湿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者,常配伍苍术、黄柏、薏苡仁等药应用。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4.5~9g。
(2)外用 煎水洗。
【使用注意】虚寒证者忌服。
苦参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别名】地骨、地参。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泻痢、便血、黄疸 本品苦寒,入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可单用,如《仁存堂经验方》以本品制丸服,治疗血痢不止;或配伍木香应用,如香参丸。治疗湿热便血、痔漏出血,可配伍生地黄应用,如苦参地黄丸。若治疗湿热蕴蒸之黄疸,可配伍龙胆、牛胆汁等应用,如《补缺肘后方》治谷疸方。
(2)用于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 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湿热所致带下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若治疗湿热带下、阴肿阴痒,可配伍蛇床子、鹤虱等药应用,如塌痒汤;若治疗湿疹、湿疮,单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伍黄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疗皮肤瘙痒,可配伍皂角、荆芥等药应用,如参角丸;若治疗风疹瘙痒,可配伍防风、蝉蜕、荆芥等药应用,如消风散;若治疗疥癣,可配伍花椒煎汤外搽,如参椒汤,或配伍硫黄、枯矾制成软膏外涂。
(3)用于湿热小便不利 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可用于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常配伍石韦、车前子、栀子等药应用。
(4)治疗细菌性痢疾 ①口服法:50%浓煎剂,每次20~30ml,每天服3次;或用苦参100g,加水400ml煎成200ml,每天分2次服,7~10天为1个疗程;亦可用含生药0.5g的片剂,每次2~4片,每天服4次。②灌肠法:50%煎剂100ml(内加0.25%普鲁卡因10~20ml),每晚1次保留灌肠,7~10天为1个疗程。用于口服煎剂后症状好转而肠道病理改变恢复不明显的病例。③敷脐法:用苦参粉8~10g,以温水调成稠糊状,做饼敷脐部,盖以油纸或纱布,用绷带固定。每天1~2次。据数百例临床观察,口服煎剂或外用敷脐治疗急性菌痢的治愈率均在85%以上。平均治愈天数在1周左右,尤以临床症状改善较快。煎液对慢性迁延性菌痢,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型的效果较好。苦参敷脐后,患者腹部有发热感,肠蠕动稍增强,排气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症状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由此推断,可能是药物刺激脐部穴位,通过穴位的神经反射,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发生疗效。也有认为其疗效的获得有两个环节: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二是脐穴的作用[1]。
(5)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苦参素保留灌肠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疗效评价及镜下疗效评价[2]。
(6)治疗阴道炎 用苦参凝胶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能显著降低复发率[3]。
(7)治疗血吸虫病腹水 每天用苦参6~8g煎服。观察25例,大多在服药后2日内小便次数增多,腹围减小,为进行脾切除术创造了条件[4]。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参考文献
[1] 汤仲武.苦参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60例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60(04):357-358.
[2] 王建平.苦参素联合美沙拉嗪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评价[J].医学信息,2016,29(7):43-44.
[3] 赵海燕.氟康唑胶囊联合苦参凝胶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7):930-931.
[4] 王重九.试用苦参治疗血吸虫病腹水的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1959(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