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相贯,遍布全身,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及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各个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可以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其中经脉和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经脉系统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其中十二经脉又分为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统则包括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等。
经络学说不仅是中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传统中医学看来,经络是一个庞大系统,经络系统遍布人体周身上下和内外,既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又是联络五脏六腑的径路。经络的生理作用有很多,概括起来,有着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沟通上下等多种作用。同时,经络也可以成为外邪侵扰、内病滋生、病邪传变、内邪外出的通道。传统的养生运动方法,也正是根据人体经络的特点,通过疏通经络来实现其医疗保健作用。在运动时,意念所注意的部位是经络的径路和腧穴所在之处。而腧穴则是气血汇聚和经气出入流注的地方。人在运动时,以意引气,实际上就是引导真气循经运行。中医学经常提到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在说经络不通是造成多种病痛的原因,想要消除病痛,就要疏通经络。练功者通过呼吸锻炼、肢体活动,或者按摩拍打,可以促使气血循经络互流,可以促进百脉调和、气血充盈,以发挥保健的作用。
1.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简介见上文。十二经脉常用穴位及其定位如下。
孔最:手太阴肺经穴,前臂内侧桡侧缘,距腕横纹7寸(图1-1)。
图1-1 手太阴肺经穴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1-2)。
图1-2 手厥阴心包经穴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穴,掌心横纹中,第3掌骨的桡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图1-2)。
神门:手少阴心经经穴,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图1-3)。
图1-3 手少阴心经穴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第1、2掌骨之间,约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如图1-4)。
图1-4 手阳明大肠经穴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曲肘,在肘横纹桡侧纹端的尽头(图1-4)。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腕背横纹上两寸(图1-5)。
图1-5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天宗:手太阳小肠经穴,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的1/3折点处(图1-6)。
图1-6 手太阳小肠经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膝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胫骨前肌上(图1-7)。
图1-7 足阳明胃经穴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图1-8)。
图1-8 足少阳胆经穴1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图1-9)。
图1-9 足少阳胆经穴2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两侧各旁开1.5寸(图1-10)。
图1-10 足太阳膀胱经穴1
玉枕:足太阳膀胱经穴,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图1-11)。
图1-11 足太阳膀胱经穴2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腘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图1-11)。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穴,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交角处(图1-11)。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内髁上3寸,胫骨内后缘(图1-12)。
图1-12 足太阴脾经穴
血海:足太阴脾经穴,髌骨内上缘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图1-12)。
太冲:足厥阴肝经穴,足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图1-13)。
图1-13 足厥阴肝经穴
涌泉:足少阴肾经穴,足心前1/3的凹陷中(图1-14)。
图1-14 足少阴肾经穴
太溪:足少阴肾经穴,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图1-14)。
2.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任督二脉循经见图1-15、图1-16。
图1-15 任脉循行图
图1-16 督脉循行图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点。①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②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任督二脉常用穴位及其定位如下。
关元:任脉穴,脐下3寸(图1-17)。
图1-17 任脉穴
气海:任脉穴,脐下1.5寸(图1-17)。
神阙:任脉穴,脐中(图1-17)。
中脘:任脉穴,脐上4寸(图1-17)。
膻中:任脉穴,两乳头间,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图1-17)。
承浆:任脉穴,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图1-17)。
腰俞:督脉穴,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图1-18)。
命门:督脉穴,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图1-18)。
大椎:督脉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18)。
风府:督脉穴,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图1-18)。
百会:督脉穴,前顶后1.5寸,或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图1-18)。
人中:督脉穴,人中沟上1/3与中1/3的交点处(图1-18)。
图1-18 督脉穴
3.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1)经别
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
(2)络脉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又称“别络”,主要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的。
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作“浮络”。络脉从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营养作用。
(3)经筋
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人体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因其运行于体表筋肉,故称经筋。经筋也分手足三阴三阳,其数目与经脉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相接。
(4)皮部
皮部为十二皮部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即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位。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故称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属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为机体卫外的屏障,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理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