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概述

自2002年中国全面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至2019年已拥有2688所全日制普通高校、4002万在校生而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数量第一的教育大国(图1-1)。

图1-1 2019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

这样的发展规模所带来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从精英阶段单一的人才培养走向多元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为满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环境下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各类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对此,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要积极研究和实践,自觉地将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社会责任。

发轫于20世纪末的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尽管形成的时间不长,但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转型升级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的趋势中已经越来越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高校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变化的特征和需要,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应用型,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出社会认可、用人单位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能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生命线”的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分类和特征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校。这是当前中国大多数本科高校确立的办学定位。但是面对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新兴科技的不断涌现、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出人才培养粗放型,大学生毕业后无法良好适应社会的状态,要主动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结合办学实际,在进一步研究细化和界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质量规格的基础上,科学分类设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规格,使人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界定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一个由“本科”和“应用型人才”组成的二维复合概念。本科是相对于研究生和专科而言的,它是一种教育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它是一种人才类型。这一界定从教育层次和人才类型的角度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做了诠释,其界定的落脚点主要是学术研究的观点。然而如果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就业去向、适用方向等方面来界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则是指具有宽厚、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适应性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应的外语应用能力,以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工程、管理、经营和服务等行业从事一线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人才规格内涵的界定是多维复合的。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分类

应用型本科人才正确合理地分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区分人才层次和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来准确界定其人才培养的分类。这是因为,人才的类型和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类型上划分,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的一种区分,两类人才都有高级、中级、低级的层次划分,应用型人才可以从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设定培养目标。同时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两者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人才需求分类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按照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将会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群以及工作职能确定其人才培养的分类,以确保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

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培养特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首要工作。

1.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性特征

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办学职能中,办学特色彰显和优势发扬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从哲学的角度,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此引用的三种观点大同小异,只是在提法上有所不一,但是在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特征”表述上是一致的。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适应性特征

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来源、类别,以及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意向、志趣呈多元化状态,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更显现出多元的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大量适合在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适应性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础。同时从教育受众者——学生的角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还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一个能适应今后发展的职业已成为当今大多数学生就读大学的主要需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在充分认清这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学生的成功就业和人生发展的需要。

3.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中,要十分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着力培养学生具备能运用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或在职业岗位上对所从事工作的二次开发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素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既指接受高等教育后的人才普遍意义上的能力,又指依据社会职业群和技术领域的需要,有着其特有的职业岗位专业能力结构。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使人才获得职业应用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其人才的能力结构需具备三个核心能力。

(一)应用知识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知识能力是指在掌握宽厚、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具有三要素:一是系统的知识,是指既要掌握所学专业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要求不但知晓,而且会用,能从理论的层面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群和行业的一般规律;二是扎实的应用知识,是指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与今后从事的职业群和行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如管理人才的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知识,外语人才的外语应用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商贸人才的市场营销知识等;三是深厚的知识,是指既要掌握所学专业一定的知识深度,不仅仅是“适度够用”,还要有能“增强后劲”,源源不断实现“二次开发”的应用性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所学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业务和操作流程,能较好地分析解决专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创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后,能较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和环境的一种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专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二是具体职业岗位能力,是指由具体职业岗位的性质、技术标准、工作对象和生产设备等特点直接决定的能力,通常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专业基本能力和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也称专业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充分掌握专业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又要有针对性地掌握甚至精通其中的一些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以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三是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具备根据所学专业对应或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发展的规律,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进行创新性变革,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能科学地解决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中的问题,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三要素中的专业基本能力是基础,具体职业岗位能力是关键,专业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综合职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有综合性的、普遍性的、可迁移性的,对未来职业成功发展具有持久性的、正确的方法论和必备的社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的,能适应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以及在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和工作执行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方面具备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要培养具备能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是能独当一面完成一项管理工作的能力,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的、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对促进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既能做大事,又会做小事”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不仅是指能在专业岗位完成具体任务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强调的是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的工作具有创新与发展的能力。建立与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相一致,能实现能力培养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性工作。

(一)确立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准确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对人才培养起着统领和主导作用。能否准确定位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正确界定人才培养类型的指向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分类;二是要正确界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适应方向和就业去向。学校要高度重视准确定位工作,要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学校的办学实际和目标定位,与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准确定位。

(二)建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体系

形成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构建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制定目标和质量要求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三项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1.形成培养三个核心能力的专业结构

在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本科人才培养中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传授的专业架构,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适应性,以优化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为重点,形成主动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

2.构建培养三个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应用型人才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实现学校与社会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要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今后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科学设计和整合理论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较为宽厚、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

二是要构建培养应用知识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是强化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加大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训练力度,加强能切实有效提供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建立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在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适应社会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人才培养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要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三是要构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成功发展具有持久性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基础设置导向课程。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采取基础性和渗透性的课程设计策略,构建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根据学校关于本科人才培养规划所设置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结合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情况,以能力培养覆盖为目标,以课程学科大类属性为基础,以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分类标准,并按照能力培养的标准给予相应的归类。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隐性课程的开设,以形成良好的课内课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环境。

3.制定培养三个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大纲和施工蓝图,培养方案要求能集中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提供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质量规格要求,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导向作用。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确定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本科教学的基本规范,遵循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落实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编制的方法和程序上,一是要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在做好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群的用人要求,明确其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二是要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要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精心构建以培养三个核心能力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课程体系,要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就业竞争力;三是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培养特色和优势,在课程设置、学分学时配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和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重要条件,要着力建设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以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系统为内容的工作保障体系。

1.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师德优良、专业精湛,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将决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此,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当务之急。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特色,重点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这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外引内培”的积极措施,在引进一批人才培养专业对口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师资力量的同时,要有规划、有目标地不断加强对校内教师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教师“下企业、进市场”的实践锻炼,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强应用能力;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要聘请企事业单位中与学校专业和学生就业有着直接关联,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为兼职教师。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都要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2.建设“实战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强化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特征,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应用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学校与社会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三个互动”的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三个互动”的课程教学体系的纽带是学校要建立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实战”意义的实习、实训场所和岗位,促使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动脑动手,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来充分领悟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以更加自觉地学习掌握社会需要、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加注重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

3.构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系统

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系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要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严谨的改革创新,以形成符合人才培养实际要求的,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的管理与质量评价系统。要通过改革传统的以试卷考试的最终成绩作为评定标准的做法,把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考试和学业成绩的评定方法,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成绩的考核和评价,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形成以能力为主导的多元化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建设能确保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得以实现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