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新技术宝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肠道的固膜性肠炎为特征。

【病原】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有一定抵抗力,在外环境中可生存数周或数月,但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各种日龄猪均可感染本病,但多发生于断乳至4月龄的仔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生较多。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仔猪采食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后而发病。

【临床症状】

1.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41~42℃,鼻、眼有黏性分泌物,病初便秘,后下痢,粪色淡黄,恶臭。颈、耳、胸、腹部皮肤紫红色或蓝紫色(图2⁃23)。

图2⁃23 耳部皮肤淤血、发紫(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2.慢性型最常见,持续下痢,粪便呈糊状(图2⁃24),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图2⁃24 排出糊状便(肖海君供图)

【病理特征】

1.急性病例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心外膜、肾脏及胃黏膜出血。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被膜下有灰黄色的副伤寒结节,镜检结节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的坏死性副伤寒结节(图2⁃25)。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糠麸样坏死物。

图2⁃25 肝点状坏死。HE×100(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2.慢性病例典型病变是盲肠、结肠有浅平溃疡或坏死,周边呈堤状,中央稍凹陷,表面附有糠麸样假膜(图2⁃26),多数病灶汇合形成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坏死灶表面干枯结痂,不易脱落。

图2⁃26 慢性型结肠黏膜附有糠麸状假膜(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诊断要点】急性病例诊断较困难。慢性病例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

【类症鉴别】应注意与猪瘟、猪圆环病毒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肺疫、猪痢疾、猪增生性肠炎等病相鉴别。

【防治措施】采取良好的兽医生物安全措施,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控制饲料污染,消除发病诱因,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肌内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病猪隔离饲养,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污染的圈舍用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消毒。治愈的猪仍可带菌,不能与无病猪群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