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必读书:2—3岁叛逆期,妈妈要懂的心理学(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循循善诱,让孩子快乐融入交际圈》:孩子不叫人 不懂礼貌怎么办

叛逆期案例

每当听到其他的孩子大大方方地称呼自己“阿姨”时,妈妈就十分高兴,同时,也感到羡慕并自责。因为菲菲已经3岁了,只在家里人面前很活泼,每次带她出去碰到妈妈的同事或者邻居的时候从来不叫人,即便是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菲菲也表现得很拘谨,总是不叫人,显得没有礼貌,这令妈妈感觉有些尴尬。

星期天的上午,妈妈的好朋友李阿姨来家里玩。妈妈赶紧请李阿姨坐下,并倒上茶水。这时,菲菲拿着一个洋娃娃走了过来,让妈妈帮她缝洋娃娃的衣服。妈妈赶紧对菲菲说:“宝贝,你看李阿姨来咱们家玩了,快和阿姨打招呼。”可是,菲菲只看了李阿姨一眼。妈妈推了推菲菲:“快说‘阿姨好’!”菲菲看了看妈妈,又面无表情地看了看李阿姨。

“叫阿姨,阿姨这儿有棒棒糖。”说着,李阿姨从包里拿出两支棒棒糖。可是,菲菲根本不稀罕,仍然不叫。妈妈只好向李阿姨解释:“这孩子腼腆,怕生,不爱叫人。”李阿姨笑了笑,说:“小孩子嘛,到了她这个年龄都这样。”说着,李阿姨把棒棒糖放到了菲菲的小手里。“快谢谢阿姨!”妈妈在一旁教菲菲,没想到,菲菲拿着棒棒糖就跑开了。无论是引诱还是说她,“阿姨好”三个字菲菲始终都没说出口。妈妈皱起眉头,朝李阿姨耸耸肩:“这孩子,真拿她没办法。”

妈妈对待客人特别热情主动,但是菲菲不叫人,这让妈妈觉得自己在客人面前很没有面子,她想客人一定会觉得菲菲没有礼貌,并认为妈妈没有教育好孩子。这可怎么办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不喜欢叫人有心理原因和性格原因,妈妈要注意引导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时,完全能够想象得出妈妈在客人面前是多么尴尬和为难。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2~3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初期,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外界的一些事物,他关注更多的是自己,同样也希望别人多多地关注他。然而,家里一旦来了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端茶倒水,陪客人聊天,孩子就失去了“宠爱”,被晾在了一边。客人呢,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中心和重点,无形之中就成了孩子的“竞争对手”,孩子自然比较抗拒。假如是陌生的客人,对孩子不是很亲近,就更引不起孩子的好感,还怎么期望孩子去称呼他呢?

还有就是,孩子年龄小,在交往经验上有很大的不足,认生、害羞等情况在所难免,而妈妈每次都非要让孩子叫人,没准还三令五申地逼迫孩子叫,结果呢,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越让叫越不叫。为此,妈妈向客人解释:“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然后,妈妈再训斥孩子一番,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不愉快的深刻体验,迫使客人成为了孩子的敌人——都是因为你,妈妈才骂我的。非常不好的是,给孩子戴上了“不懂事,不会叫人”的帽子,这对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就更加不叫人了。

2~3岁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孩子叫人这个问题上,妈妈没有必要对孩子做出硬性要求,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其实,绝大多数的客人都不会介意孩子叫不叫人,倒是父母经常硬让孩子叫,反而把场面弄得很僵,气氛很紧张。

总之,孩子不喜欢叫人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心理方面的,也可能是性格方面的,还有可能是环境造成的。无论哪种原因,妈妈都要认真分析和总结,然后针对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不能简单命令或强制孩子改变。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意识,让他礼貌地叫人

孩子不叫人,妈妈千万别勉为其难地硬要他叫。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妈妈不要急于求成。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意识,并教他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礼貌地叫人。

飞飞现在两岁零5个月了,在外面遇到熟人时从来不叫人。妈妈教育了飞飞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

一天下午吃过晚饭,妈妈带着飞飞出去散步。正好,遇上了同事小徐。妈妈和小徐打过招呼之后,给他介绍:“这是我的儿子——飞飞。”“飞飞小朋友,你好!”小徐一边问好一边抚摸了一下飞飞的头。转而,妈妈给飞飞介绍:“儿子,这是徐叔叔,是妈妈的同事。快叫徐叔叔。”可是,无论妈妈怎样引导,飞飞就是不开金口。没办法,妈妈只能退让:“你不喊徐叔叔,那就对他笑一笑,点点头吧。”飞飞就照做了,妈妈高兴地搂了搂他的肩膀。然后,妈妈和徐叔叔寒暄了一番,就要告别。妈妈对飞飞说:“儿子,我们要走了,你跟徐叔叔说再见吧。”

飞飞终于开了金口,只见他摆摆手,微笑着说:“徐叔叔再见!”“再见,飞飞!”徐叔叔也同样地挥挥手,转身离开了。妈妈趁机夸奖了飞飞:“好宝贝,你真棒!”

在遇到熟人时,妈妈要以身作则,坚持跟别人打招呼,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就会模仿妈妈的行为,同样能主动、热情地和人打招呼。

方法二: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叫人是一种礼貌

一般情况下,两岁左右的孩子都喜欢叫人,过了3岁以后就会害羞,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孩子不爱叫人,妈妈可以跟他讲道理,对他说明叫人是一种礼貌。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这会让他更加讨厌叫人。

文文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对于叫人,她有时候会主动地去叫,有时候怎么引导她都不叫,真令妈妈捉摸不透。

一天下午,妈妈带文文在小区里玩耍,隔壁的王阿姨高兴地过来逗文文。妈妈让文文向王阿姨问好,可文文就是不叫,无论妈妈怎么说她都不叫。当时,妈妈就把文文拉到一旁,问她:“宝贝,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叫阿姨?”文文说王阿姨走过来就掐了一下她的脸蛋,很疼,她不喜欢王阿姨,就不叫。知道了文文的心思,妈妈就对她说:“宝贝,王阿姨那样做是喜欢你,如果她不喜欢你,才不会过来逗你,摸你的脸蛋呢。她是觉得你好可爱,想和你亲近亲近。你不叫人的话,王阿姨就不喜欢你了。”文文眨了眨大大的眼睛,然后,妈妈继续对她说:“你不叫王阿姨,别人会怎么说呢?别人会说这个孩子真没有礼貌,她的妈妈一定没教她。知道了吗?别人会说妈妈没教你懂礼貌,是妈妈不好。但是我问你,妈妈有没有教你什么是礼貌啊?”

听了妈妈的话,文文点了点头,她走到王阿姨的身边大声地说:“阿姨好!”妈妈和王阿姨都夸奖她:“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假如孩子在平时会主动地叫人,可在某一天或者对于某个特定的人他就是不叫,妈妈就要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可以直截了当地问他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叫人,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再实施有效的办法就能很好地解决。

方法三:合理地引导,改善孩子不爱叫人的习惯

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而勉强孩子叫人并不是妥善的举措,在孩子不愿意开口叫人时,妈妈不必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遇到熟人时,或利用客人来访的机会,妈妈要及时、合理地进行引导,逐渐改善孩子不爱叫人的习惯。

鸣鸣今年3岁了,每次家里有客人来时,他总是不愿意叫人。妈妈对鸣鸣说过许多次,小孩子要懂礼貌,来了客人得打招呼,等等,可他就是不听。为了让鸣鸣叫人,妈妈常常“威胁”他:“和客人打了招呼才有巧克力吃。”“你越来越不听话,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然而,鸣鸣仍然不叫人,甚至家里一来人就躲到自己的小房间里。既然这样,妈妈就不再勉强鸣鸣叫人了,而是一点一点地教。

有一次,妈妈的一位远房亲戚赵阿姨来家里做客。赵阿姨进门时,鸣鸣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就对赵阿姨说:“这是鸣鸣,我儿子。”然后,妈妈又告诉鸣鸣:“宝贝,这是赵阿姨,快问好。”可是,鸣鸣只看了看赵阿姨,一句话也没说。见状,妈妈就对鸣鸣说:“宝贝,快请阿姨坐下。”鸣鸣依然没有说话,他站起来往自己的房间走去。正在倒水的妈妈赶紧叫住了他:“儿子,你给阿姨拿苹果吃吧。”鸣鸣就从冰箱里拿出来两个苹果,放在茶几上。这时,赵阿姨问他:“鸣鸣,告诉阿姨,你几岁了?”“3岁。”鸣鸣头也不抬地回答。“上幼儿园了吗?”“嗯。”然后,鸣鸣就跑开了。

过了一会儿,赵阿姨要走了,妈妈带着鸣鸣一起送送她。这时候,鸣鸣和赵阿姨已经有点熟了。妈妈就鼓励鸣鸣和赵阿姨道别,并教给他说“阿姨下次再来玩”。鸣鸣照做了,妈妈很高兴,奖给他一支棒棒糖吃。

有时候孩子不肯开口,只不过是因为性格内向,或者有些小情绪,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假如强迫孩子叫人,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通常会用一声不吭作为回应,而循序渐进地耐心引导,孩子就不会再金口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