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传递健康的性观念,让孩子“性”福一生》: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很重要
叛逆期案例
小文是一位15岁的初二男孩,个子比较高,身体长得也比较结实,但是他说起话来总是一副“娘娘腔”,动作扭扭捏捏,走路来也喜欢扭着屁股,很像一个女孩儿。
从小妈妈就把小文当女孩养,因为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妈妈本来希望二胎是个女孩,但却生了个男孩。为了满足自己抚养女孩的愿望,妈妈就把小文当女孩养了。小文儿时妈妈总喜欢给他穿女孩的衣服,给他留长发,用鲜艳的蝴蝶结给他扎头发,还带他上女厕所,以至于小时候小文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女孩。
现在长大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小文才发现自己太女性化了,他也曾想让自己变得男性化一些,但他看到现在娱乐节目中有的主持人和选手本来是男的,但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像女孩,而且他们的生活同样很快乐,所以他就放弃了改变自己的打算。但是父母却不这么认为了,他们以前是希望满足自己抚养女孩的愿望,才把他当女孩养,可是现在儿子长大了,言行举止依然像个女孩,这让他们感觉难以接受。妈妈曾试图改变小文,但发现儿子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而且从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偶像”,所以也感觉无能为力了。
尽管儿子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异常,但这种性别的错位却让他们感觉有些尴尬,他们担心这会影响儿子未来的生活,为此对自己当初的教养方式十分后悔。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的性别意识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要科学施教
孩子的性别意识错位,男孩女性化和女孩男性化的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似乎还有一种成为时尚的趋势,这源于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角色效应,是指不同的角色定位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的现象就是这种角色定位的不同造成的,无论这种角色定位是家庭还是社会造成的。
从家庭方面来讲,有些妈妈从小把男孩当女孩养或者把女孩当男孩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错误的性别意识,这种人为的性别定位会让孩子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和心理认识,这是造成性别错位的主观原因。如前面例子中的小文,妈妈为了满足自己抚养女孩的愿望,从小把小文当女孩养,结果让小文变得女性化。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家庭父亲教育的缺失,比如有不少男孩从小是由妈妈、奶奶或者姥姥等女性带大的,这种情况下女性的性格特征就比较容易影响到孩子,从而让男孩女性化。当然,也有的情况是父母离异,妈妈有意识地把女孩当男孩来养,希望女儿长大不被人欺负,能独自撑起一片天。这是女孩男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性别意识错位还有社会的原因。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和娱乐方式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人们趋向于追求不同的价值体验和自我感受,因此“春哥”、“伪娘”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受到部分人的热捧。前面例子中的小文,儿时妈妈把他当女孩养,进入青春期后他本来可以有一次“改正”的机会,但却被新时代的娱乐潮流给淹没了,所以他只好在性别错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性别的错位毕竟不符合教育的主导方向,也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春哥”、“伪娘”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娱乐的主流,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要充分考虑性别的因素,区别对待,科学施教,把男孩培养成男子汉,把女孩培养成小淑女。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给孩子正确的性别定位
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性别定位错误,或者说角色定位错误。这种错误的性别定位是导致孩子心理朝异性化方向发展的主因。当然,现实生活中,父母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而有意地把孩子往异性化方向培养。这里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无论基于何种原因,一定不要把孩子往异性化方向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十分不利。
菲菲是一位初二女孩,她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是班干部,但是很多同学却不喜欢她,她的朋友很少,连邻居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她玩,这让她很郁闷。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同学口中得到了答案,原来是因为她“太厉害”、“太霸道”了,连男孩子都惧她三分,在同学们眼中,她就是一个“男人婆”。听到这些,她很伤心,她知道这都是妈妈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在她们家,大事小事一般都是她妈妈说了算,爸爸只知道工作,其他的很多事都不管。因为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妈妈总怕她吃亏或受欺负,于是一直把她当男孩子养。从她记事起,妈妈就告诉她,女孩子不要逆来顺受,该厉害点就厉害点,这样才不会被欺负。爸爸虽然不同意妈妈的教育方式,但也不敢多说什么。
上小学时有一次,她被同班的一个男孩打哭了。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并告诉她,下次再碰到有人欺负她时,一定不要害怕,一定要奋力还手,这样就没人敢欺负她了。菲菲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再有人欺负她时,她就使劲打对方。时间长了,班里同学都知道菲菲的厉害了,并且背地里叫她“假小子”,她感觉有一种成就感。
另外,在其他方面妈妈也像要求男孩子一样来要求菲菲,时间长了,她也就慢慢地习惯了妈妈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她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也可能是她具备连男孩子身上都不具备的那种魄力和威慑力,所以上初中后老师一直让她担任班干部。
可是菲菲并不快乐,因为她失去了很多朋友。
菲菲的遭遇不知道该值得骄傲还是该值得同情,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妈妈的教育方式确实让菲菲免受了不少欺负,而且也让她获得了班干部的荣誉和成就感,但是她却生活得并不快乐,因为她缺少了朋友。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妈妈对她性别角色定位的错误。
方法二:避免角色效应,让孩子自由成长
前面提到了角色效应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把男孩当女孩养,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女孩,就会按照女孩的行为方式做事或要求自己;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把女孩当男孩养,那么她就会认为自己是个男孩,就会按照男孩的行为方式做事或要求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一对双胞胎姐弟,他们的长相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内读书。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几乎没什么大的差别,但是他们两个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善于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干脆果断,生活、工作独立性强,像一个男孩子;而弟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遇事缺乏主见,做事喜欢依赖别人,像一位女孩子。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俩在性格上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是父母对他们的角色定位不一样。在他们生下来后,父母在对待他们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他们出生时间相差不了几分钟,但他们的父母还是准备让先出生的姐姐来照顾后出生的弟弟。姐姐必须要照顾弟弟,并对弟弟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弟弟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弟弟的“保护人”的角色;而弟弟则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因为角色定位不同,姐姐不仅要发挥女孩的优势,还要学习男孩的特长,所以她长大后性格有些像男孩子;而弟弟因为处在被保护的地位,他不仅没有机会展现男孩的本色,而且还有些女性化的倾向。
从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会对孩子性格形成和性别取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男孩当男孩养,女孩当女孩养,让孩子健康、自由地成长。
方法三:父母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父母双方在家庭中都担负着共同的教育责任,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应当充分地尽自己的义务,任何一方教育责任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性别的错位或其他问题。对于女孩,父母双方应当按照女孩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她,母亲应当把自己温柔、贤淑的一面传承给孩子;对于男孩,父母双方应当按照男孩的教养方式来培养他,父亲应当把自己刚毅、果敢的一面传承给孩子。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无论是男孩、女孩,父母双方都要尽到自己的教育责任,共同培养出优秀的男孩和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