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清华附中优秀作文选(初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生类

婚礼

初1105班 邢鑫洁

婚礼?在你心目中婚礼是什么样子的?洁白的纱裙,幸福的新人,西装革履的司仪,圣洁的殿堂……现在的婚礼大多如此,看多了就失去了兴趣。倒不如看一场传统婚礼,体会其中的乐趣。

周五如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一进小区就觉察到了不寻常的气息:火红的“囍”字,随风舞动的灯笼,还有那停在刚搭好的棚前的轿子,打喜幡庆祝的师傅们……我向身边玩耍的孩子们询问,他们显得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明天要在小区中举行一场婚礼,有所不同的是客人是小区里的居民,无论认识与否,你都可以参与进来,到棚子里喝点喜酒,为新人送上祝福……他们的话使我感到新奇,也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被乐队的奏乐声催到了楼下。小区中人声鼎沸,居民们早已围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着迎亲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司仪—一位穿着蓝色袍子、头戴小黑帽的中年男人,帽下垂着一条马尾辫。他手持一张横向书写的卷纸,像宣读文书那样,上面写了主婚词,他引着浩荡的队伍站到了楼前。“铛铛铛”,前面的两个人一起扛着一个锣,拿着小红锤,一下一下,敲着迎亲曲的前奏。迈开大步,踏着锣点,乐声奏起,一队人走了过去,这真像阅兵式!受检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身上的中式服装又是那么喜气洋洋,一下子把快乐传递给了我们。举旗的队伍经过了我们,他们有的举着画祥云黄红相间的“囍”旗;有的举着一根上面托着椭圆状物体的棍,像一盏灯;有的是一把斧子。旗子的样式也不同:有红黄绿顺次排列,上面绣祥云、下面垂着穗儿的;有一条一条垂着,上面绣着娟秀的字的;有芭蕉扇型的;还有普通的三角形;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看得人眼前一亮。后面的乐队敲锣打鼓,演奏了箫、唢呐和一些叫不上名的民乐器。终于,今天的主人公出场了。新郎一出现在众人眼前就满面笑容,笑得像喝了蜜般甜。他身穿火红色长袍,帽檐儿上缀了几个红球,那样子有点像电影中演绎的状元。这些只有在屏幕中才能看到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无比激动、兴奋。两位穿着旗袍化着浓妆的中年妇女手持托盘,向前走去。她们来到轿子前并排站好,掀开帘子,口中念念有词,一个拿着镜子“照轿”,另一个撒着枣和花生送去祝福。

这时司仪说话了,他操着京腔儿,一开口就震天动地、洪亮至极,宣布着要迎接新娘的到来。乐曲奏了一曲又一曲,人群开始有些喧闹,新郎的脸上也不停地淌着汗。几分钟的时间在今天看来那么漫长,按照老理儿新娘必须要尽可能磨蹭,与家人告别。终于,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迎来了蒙着盖头、蹬着“盆底儿”的新娘。新郎连忙迎上前去,接过了新娘的手,引领她走向轿子。新娘坐进轿子,司仪一声“起轿”,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龙一样,满载着欢悦与幸福,向前走去,走远……

望着这场美满的婚礼,我陷入了沉思:当婚礼地点变成了教堂,街坊邻里变成了亲朋好友、同事领导,当唐装变成了纱裙,当音响代替了乐队时,传统婚礼反倒成了不寻常的事。我们在融于西方、现代文化时也应该注重保留传统文化习俗,既使文化得以传承,又不失新鲜感。就像这场婚礼,它可能会成为这对新人和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教师评语:保留传统文化是现在的热门话题,也是同学们笔下常见的素材。小作者通过对小区里一场传统婚礼迎亲过程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保留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当婚礼地点变成了教堂,街坊邻里变成了亲朋好友、同事领导,当唐装变成了纱裙,当音响代替了乐队时,传统婚礼反倒成了不寻常的事。作文源于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文章不空洞无物或人云亦云。

(指导教师:张 锦)

看懂,所以长大

初1404班 王若迅

一串串烦琐的公式、一个个复杂的模型,黑底白字,排满了整面黑板,令我眼花缭乱,一阵阵眩晕。窗外传来冗长的蝉鸣,空气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我尽力撑住昏沉的脑袋,看老师的嘴开开合合,同学们奋笔疾书,隐约有什么“阿基米德折弦”在耳边回荡。我抄下整篇笔记,努力想听懂老师的话,却终归无济于事。我叹了口气—我实在没有数学天赋。我就这样渐渐看懂,有些事情无论怎么努力,都实在无能为力。

下课后,我约一个同学去看电影。她看了我一眼,说“我还要回去复习今天的内容”就转身离开。我愣在原地,一个念头出现在我脑海里:他们并非比你有天赋,他们或许只是比你更努力。

真的是这样么?我将信将疑地回到家中,决定今晚要把那几道题弄懂。我先根据笔记,一项项地温习重点,查缺补漏,再将例题一步步地推算,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我渐渐明白了每串公式、每个模型的意义所在—它们虽仍让人费解,却以一个奇妙的思路呈现在眼前,有着若有若无的微妙的联系。然后,我摊开一张白纸,遮住笔记,慢慢扫视着条件,再充分展开联想。知识的碎片如同一串神奇的密码,每个数字暗藏一个特定的代号,它们逐渐拆分、重组、串联。我沉浸在数字与几何的奇异世界中,思路渐渐开阔。我渐渐看懂:数学,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抽象空间的集合。我流连其中,演算纸迅速被填满。我逐渐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眉头紧锁,眼神一次次锁定,绞尽脑汁拼命想从字里行间揪出有用的线索。我啃着笔头,伏在桌上,身体前倾,架开双臂,头仿佛也要钻进去。我一动不动,心却跳得飞快,脑子却转得灵活,向我传递着兴奋的讯号。我看懂了,即便我没有天赋,也不能放弃探索的脚步。尽力一试才有转机。

从前,数学之于我,只是一扇无趣的大门:粗大的铁链、生锈的铜锁、爬满青苔的石阶,悄然尘封在记忆中。而现在,我偶然拾得一把钥匙,铁链“嘎吱嘎吱”地松动,伴随着心跳声,我缓缓地推开厚重的木门,一个未知的新世界呈现在我眼前—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数学花园,而努力,正是那把闪闪发光的钥匙。

已是午夜,月色皎洁,繁星闪烁。我慢慢看懂了零点的北京—这是上帝赐给努力之人的最美的风景。一个声音在我心底说:你长大了。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感而发,抒发真情实感。文章真实再现作者生活的片段,细腻地描写出身处数学学习困境时的真实心理感受,更是以生动地描写出自己如何“看懂”的过程,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形象地诉诸笔端,让读者能直观而真实地读懂她的“长大”、她的心灵成长过程。因为真实书写生活、抒发情感,我们才跟随着作者一起“亲见”她在数学学习中的困境,并体会成长的含义。

(指导教师:宋美娜)

我不是一个小人物

初1503班 白小舟

当你走在街上,与无数陌生人擦肩而过,你或许不会注意他们的样貌,也并不在意那些步履匆匆的方向,但请不要小瞧他们,或许就在刚与你对视的姑娘普通的校服下,隐匿着一个超级英雄。

我,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自初三以来,成功跻身“四眼钢牙妹”的行列,不光芒万丈,不天赋异禀,乖顺地将自己埋在那灰兮兮的校服下。但当我拿起画笔,笔锋剥落普通的壳,我将向你展示属于我的英雄本色。

无数次地站在黑板前,捏着粉笔凝视眼前一片空旷的黑。这可不是无谓的沉吟,只在这片刻,胸已成竹。我注视黑板,在战斗开始前会心一笑,手起笔落,随着粉尘扑簌,黑板上劈开来一片色彩—云扬的帆,翻滚的浪,灼热的火……沙沙笔画声是战斗的背景音乐,就在这一次次的粉笔翻飞中,我创造出一个静止的绮丽世界。手停笔落,最后一缕粉尘从黑板落下,一切归于寂静。我后退一步,目光爱抚着黑板上的色彩世界,欣露笑意。斑斓的粉笔灰沾染上我的衣袖,装饰了我的战袍;正午的一束天光笼住我和眼前的黑板,为我镀上光环。这时,我不再微小,不再平平无奇。我是这小小一方教室天地中的造物主、以画笔为刀的超级英雄。

放下粉笔,光环消失,我戴上耳机,投入人潮,又成了这千千万无面目人海中的一员。但无论何时,当我拿起画笔,我就又成为自己色彩世界中的英雄。当置身美景,随手抽出一张纸,描下多娇河山,我便与这天地间的山石落霞对话;当遇见一位可爱的朋友,线条翻飞,勾勒出他的笑靥,我便以独特的语言问候生命中值得纪念的路人;当深夜彷徨,无人诉说,拿起一支笔绘下万千思绪,我便与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的迷茫时刻共情……在这些时刻,我不再是个小人物。

放眼人潮,无数匆匆而行的我与他,将自己套上平凡的壳,与你朝夕相见。但请你不要小瞧他们,更要留心观察,也许透过普通的面孔,你能看到一个超级英雄的世界,看到他隐于皮肉之下的耀眼光芒。

教师评语: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又大气磅礴,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拿起心爱的画笔,就剥落了平凡的壳,变成了一个超级英雄,在这方色彩世界中,以画笔为刀,尽展自己的英雄本色。对画画的喜爱,使得平时普通的“我”不再是一个小人物,人海中的他人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指导教师:杨 玲)

甘之如饴

初1514班 赵 楠

感到辛苦和劳累之时,心中也常有一丝甜蜜划过。

小学时,参加学校健美操社团,每天放学后三个小时的训练在当时看来异常辛苦,很多队员几天后都选择了放弃。还记得一次训练到最后时,手中的花球好像重千斤,连胳膊也举不平。音乐伴奏在大教室里回荡着,这时该做一个简单的跳跃,我的双脚却仿佛粘在了地板上……就这样一遍遍练习。训练结束后,我的右手因肌肉过度疲劳而控制不住地轻颤,以至于吃饭时拿不稳筷子,只好改用小勺。

晚上我躺倒在床上的那一刻,全身无力,可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它随四肢的酸疼一道,汇流至内心最深处。我想到那个训练的教室,从一周前被几十人挤满,到现在的寥寥几人—这些人中一直有我。我想到一周前并不被领队老师看好的女孩,现在已经成为健美操队的队长—这女孩正是我啊。那天我伴着劳累和甜蜜入梦,一夜安眠。

初中时,几何综合题是我日复一日的煎熬。我盯着那线段和图形,觉得它们之间似有关联,又似不相干;觉得它们正对着我张牙舞爪,要把我吞噬进黑暗深渊。辅助线总是做了擦,擦了再做,直到在纸上磨出深深的印痕。一个字一个字地审读题干,渴望着发现蛛丝马迹,直到绞尽脑汁,天旋地转。

但心中并不是只有苦的感觉。当我不断地寻找着思路时,感受得到那若现若隐的光亮,觉得自己距离答案越来越近,又怎么会没有一份欣喜在隐隐跳动呢?又怎么会没有一抹甜夹杂其中呢?于是才一次次地,静心、伏案、埋首,做一题,再做下一题。

有时我想,如果没有艰难困苦,是不是也就无所谓快乐甜蜜?小学时,是如此;初中时,是如此;高中时,还是如此吗?大学时呢?毕业后呢?大抵都是如此—这是可以猜到一二分的。由此来说,“甘之如饴”便不只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态度;也不只是对待一两件事的态度,它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如果人生就是在乌云和恶浪间穿梭飞翔的旅程,那我,甘之如饴。惟有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教师评语:文中小作者对“甘之如饴”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甘之如饴’便不只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态度;也不只是对待一两件事的态度,它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全文表达流畅,通过自己小学练习健美操、中学时候做数学题的事情,真实再现了自己面对困难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克服困难后,“甘之如饴”的内心感受。结尾简洁而有力,令读者印象深刻。

(指导教师:张 彪)

日积月累

初1708班 董姝雅

我小心地演绎我的梦,它轻轻地描绘它的画。

初遇它,我只是个孩子,它也是,还不及我现在的巴掌大。它萧条的棕色枝丫装点着青绿的细叶,而我的脸上是孩提特有的婴儿肥。它独自倚在石墙一角,让我对它产生怜惜,激发我想为它添几笔的欲望。从此,我拿起了画笔。我也才知道它叫蜡梅。

听说它会开花的。我慢慢等。鹅白的稿纸上是潦草的线条,细细望去每一条粗线下都有数条被擦拭的痕迹。它还是那样,就是长高了。我也是。

我央求着去报一个美术班,去学,去画它。我清楚这是萌蘖。

我去哪儿都会路过它,拿起随身夹带的画稿,匆匆描上几笔再走。我兴奋地把画稿递给老师,以为能得到赞许。可是,我错了。没有构图,没有平滑的线条,没有感染力。我不敢相信近一年的稿子就这样结束了,结束了?

斜阳打在蜡梅的头上,凉风动摇着它脆弱的身躯,可它没倒。我也不可能倒。我再次拾起掉落的铅笔。

我的铅笔一支一支地变短,橡皮一块一块地消失。木制画板的背面上留下一道道笔透过纸的痕迹。儿童画这三年就结束了,迎面是黑白相调的石膏像。三个小时,一只眼睛;十节课,一张脸。光影导向阴影,衣褶导向线条。当石膏人像的脸上充满了肌肉、头皮上是青筋布满的条网时,我清楚地知道,那个时候快到了。

蜡梅追逐我的步伐想尽力超过我,我也拼命地奔跑—因为它大概还有两年就绽放了。

我恳求老师教我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灵魂。水粉,不留心就把整张画纸染了色;丙烯,过于专注却得了一双彩手;油画,三两次的大颜色平铺,细腻的小节,厚厚的颜料堆积。

它开了星星点点碎花,散出醉人的芳香。

石墙旁的蜡梅终于长大,旁逸斜出的枝条伸向我的怀抱。我知道它的成长是日积月累的养分、阳光的积淀,它的绽放是日积月累下的执着与努力。

我用笔勾勒出蜡梅的轮廓,让颜料填满它的空白。我轻轻地点上我画面上的最后一抹淡黄,我们都感谢日积月累的这一刻。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引人注目的是,作者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我”学画梅,另一条线索是蜡梅开花。而两条线索在结尾处汇聚,梅花“成长是日积月累的养分、阳光的积淀”,“我”的绘画技巧在日积月累中精进,共同点明中心“我们都感谢日积月累的这一刻”,整个结构浑然天成。在表现“日积月累”这个抽象的概念时,作者巧妙运用“铅笔一支一支地变短,橡皮一块一块地消失”的形象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成长的积累。

(指导教师:迟 旭)

真没想到

初1710班 王翔宇

回家的路上,我哼着小曲:NOIP考完了、期中考试也完了,终于可以放松了。突然,后面有人拍了我一下,回头看,是考试时坐我旁边的那位“大佬”。“哎,同学你是不是忘建子文件夹了?”

声音虽然不大,但在我听来好像一道霹雳打在我的耳畔:要知道如果不建子文件夹的话,评测时评测机就找不到你的程序,到最后就只能“爆零”!“太惨了,同学。”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假惺惺地摇了摇头。

那时已入深秋,凛冽而干燥的秋风吹在我的脸上,让我难以睁开眼;天空中布满了阴云,看起来又会是一场淅淅沥沥、凄凄惨惨戚戚的秋雨。

我站在原地呆若木鸡,想着我一年来的努力全都白费了:每周都至少有5小时以上的计算机课;为了冲奖,国庆节一天也没休息……一年来奋斗的场景都历历在目,但是又能怎样,到头来不还是只能等明年再考?我垂头丧气,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摇摇晃晃地挪回了家中。

几天里我的精神都萎靡不振。

那一天,虽然已经入冬,但是前几天的雨带走了乌云和北京的雾霾。天气虽有些寒冷,但阳光打在身上却感到有些温暖和惬意。

“儿子,NOIP成绩出来了,你考了229分,还不错。”那天放学时妈妈告诉我。我满心疑惑,但是又重燃起希望:也许,有那么一点点的概率,NOIP良心发现帮助没建子文件夹的选手建了呢,但也许是妈妈在查成绩时眼一花看错了呢。

回到家中,从角落里拿出前几天因赌气而丢弃的电脑,用手擦干净上面的灰尘。重新坐在那熟悉的电脑前面,那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难以遏制。或许我就不应该为了一点小挫折而放弃自己几年来的心血。

“考生注意:本次考试提交方式有变动,本次考试不需要建立子文件夹!”打开官网里的考试说明,一行加粗加大的字体映入眼帘。哈哈,自己之前看来的失误却成了自己成功的原因,我不由得得意起来。

今年应该是稳操胜券了,我心中的激动冲昏了我的头脑,前几天悲伤的情绪全都烟消云散了。我恨不得把这个消息告诉整个世界,于是我掏出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年一等奖稳了。

“太可惜了,”妈妈走了出来,“儿子,今年一等奖分数线230。”

……

教师评语:“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的”,这也许就是“真没想到”带给读者的趣味。从开始“没建子文件夹”的懊悔,到“重燃起希望”,再到后来“不由得得意起来”,最后以一分之差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作者用一波三折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少年参赛的不易与生活的哲理。其中穿插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塑造和故事氛围的渲染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指导教师:胡 静)

闲日悟积累

初1713班 金星卓

时间的积累总会显现出它的成效。

我读《白说》,里面写:闲下来的时间对于一个人很重要,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大脑会迸发出灵感。

但怎么可能有时间什么都不干呢?

五年级,我们天真烂漫,每每有点时间都付诸傻笑与欢乐。也许会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中午,太阳透过梧桐斑斑点点洒在地上,就拿一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或读康涅狄克州的老鼠的故事。树影摇摇晃晃打在书页上,字忽明忽暗,增添几分写意,便可以打磨时间。这时,树边的长椅上多几个同学一同读书,又多两分陪伴,惬意几许……时间在书本间缓缓流过……

然后又过了两年,课业变多了,我们变熟了。于是,放学后在图书室写作业,总会零零星星在角落里看到几个同学,心里便有底了。就这样,灯火通明、寂静无声的图书馆,人满为患,却显得冷冷清清的;待到闭馆无人为止,不论在几层在何处,总会有熟识的人隔着几方桌子与你相望,永远不会心慌孤独,时间在课堂与作业间匆匆而过……

与院子、附中的牵绊日积月累下来便形成了我的精神家园,但这时间真正留下的印记在生活中却无处显现,只能匿藏在心中,难以表达。

有一个假期,我真的闲下来了,读《看见》。读到里面几位记者之间深深的眷恋时,我哭得稀里哗啦。然后,倒在床上,合上窗帘,在昏黄的屋里任心情自由流淌。我闲了很久,想到五年级一同读的书,想到初一一同做的题,好多好多,便不自觉地流了点泪。

我便在纸上写:时间就像流水,感动就随着这青绿的细流声,流过你的身边……

这篇周记得分很高,评语很长,在我心里分量就格外重。

后来,我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篇文章呢?当时间流过,积累下来,情感便在心中沉淀。当时间一分一秒在空白间流过,想象、回忆、思考就在脑海中沉淀。当文章一字一句在眼中划过,读书的感想便在笔下沉淀。当所有这些一并日积月累起来,便折射出璀璨的光彩,让人为这岁月的神奇而折服、赞叹!

平凡的日子,因这日积月累,变得沉甸甸。

教师评语:本文起笔于在自我意识中的不断追问:闲下来什么都不干会怎样?但是童年那美好的时光,我们嬉戏玩耍、阅读学习,怎么会闲下来呢?生命中的奇遇也是无法躲开的:真的闲下来了,我们还会一直思考这些问题。这篇动人的文字,就像一个对生命际遇的追问,就像一切不为什么却自然涌现的善意,就像一缕晨光,让世界变得温暖、明亮!这是一首心灵之歌!

(指导教师:陈冬梅)

初1812班 葛思如

在一个11月16日的下午,一个名叫葛思如的小女孩出生在北京的人民医院,名取才思敏捷之意,只可惜与现实截然不同,辜负了名字的美好寓意。

我两岁时,在河边走路,一不小心被某块可恶、可憎的圆石头绊倒,身体自然向前倾倒。谁知在头落地的一瞬间,额头对应的土地的位置又有一块可恶、可憎的尖石头正对着额头中心。悄无声息地,那块可恶、可憎的尖石头在我额头的中心地带磕出了一个坑,虽说我现在已13岁,但那坑却顽固地停在我的额头上,一抬眉便清晰可见,只被当作了“抬头纹”处理。事后每每做傻事时,都一定归结于那一磕,因为从某种我的“自创理论”上讲,它一定至少降低了我百分之五十的智商。

上学三年,尚不知“除法”为何物,只知日日玩耍至夜间九点,才不尽兴地回家,思索明日早晨交作业之事。班主任找家长“谈话”,我以为是要表扬我,反倒十分高兴,愉悦地告知了父母。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班主任反倒忧心忡忡地和父母诉说了我在学校的种种情况:上课说话、成绩下滑。我却全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这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刚刚进入初一时,每天中午在食堂“寻欢作乐”,时常还偷偷溜进三层楼的报告厅,在舞台上自娱自乐,手舞足蹈。我还拉着全班公认学习最认真努力刻苦的一位同学,端着前端插着刺刀的木制道具在舞台中央踏正步。我觉得这特别有趣,可是却引来了台下几位同班精明的“女干部”齐刷刷的鄙夷目光,并和我诚恳诉说着什么。我并没有太在乎她们说的,继续自娱自乐。这是因为她们都一致劝诫我不要这样“优秀而出众”。虽然这听上去似乎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根本的原因“女干部”们已经当场表态了,是怕我把“学委大大”带坏。

时光流逝奇快,而今的我已成功加入“少年”行列。可事实还是无法印证名字的寓意,只盼来日加入“青年”行列,结局便会自然揭晓!

教师评语:这篇自传,属于人物传记中的小传。开头简单介绍了个人的基本信息,然后选取自己十几年经历中的三个典型事件,写出了不同人生阶段的主要经历,最后简单展望未来。本文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是一篇很吸引人的自传。

(指导教师:张 伟)

那一次,我真感动

初1906班 郭宇童

我的感动源于日记—小学毕业那个学期,我得到的最最珍贵的那二十七篇宝贝。

我依稀记得那学期初,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给我们出的题目“毕业季”,他说:“你们需要给相伴六年的同学留下点儿什么,让友谊长存,你们按照学号顺序,每天给一位同学写一篇日记,写你们对‘他’或‘她’说的心里话,写完交给他们本人批阅。”

可我从不爱与人主动交往—我从没有那个勇气,只能永远在一处静静的角落里翻阅书本,时不时瞥一眼那些正在闹腾、说笑的同学们。

嘁,这是什么鬼题目?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会那么了解?他们是怎么写出那两张、三张、五张稿纸的,还特意精细地把边框涂得花花绿绿?

正郁闷间已经第三天了。

我的学号—04。

当那一张张字迹整洁、端秀的稿纸散落在我的课桌上时,我愣住了,也惊住了。

这!这是他们……

“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玩!”“她的作文真的很棒,我看了她写的那章《西游门大闹烤鸭店》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我很羡慕她没有学习班。” “你很内向,希望你能开朗些!”“与世无争的你犹如一只蝴蝶。”

渐渐地,我开始慢慢地、细细地品味这些来自二十七支不同的笔、二十七双不同的手的日记。那些字,有的规矩、有的乱。“同学日记”,我这才理解老师这个题目的真正含义。

是的,感动与触动。

从那天起,我明白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爱与关心,当然,写出一篇四百字以上的“同学日记”,我也能做到。

教师评语:我们可能会因为什么而感动?亲情、友情或是其他?小作者开门见山,文章伊始便点出感动的原因:感动源于同学写的日记。小作者从不相信能写出同学日记,到看到日记的惊讶感动,选材巧妙,构思精当,思路清晰,叙事流畅,情感真挚。

(指导教师:王丽君)

我身边的一个普通人

初1911班 曹 原

恍惚间,小学毕业已有数月。我总是不自觉地翻开桌角的一本小学同学纪念册,而每次又总是黯然神伤,那里盛有数不清又讲不完的回忆。

班里有位身材不高又有些胖、小脸儿圆圆的同学,大家都管他叫“元儿”。

我原先是不大佩服他的。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字写得歪歪斜斜,令人晕眩;他极不擅长体育,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有一次,我的同学极其兴奋地推荐元儿的文章,让我读。可是我却极其不耐烦—在我的想象中,字写不好,文章自然不会精彩。

后来的一次体育课,老师叫我教元儿打羽毛球。这回可不敢抵抗,我于是硬着头皮,和他说:“来吧,我教你打羽毛球。”

他的双眼仿佛泛了光,激动又感激。可是,他马上就忧郁而紧张起来:“但我是很差的……”

我愣住了。

我和他说:“没关系。来吧。你这样握拍,球来了,你就直着向前挥。”

元儿立即严肃起来,他认真地看着我的动作,又一边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模仿。起初他盯着迅速飞向他的羽毛球,紧张甚至颤抖着举起拍,嘴巴是紧闭着的,眼神是担忧的,呼吸是凝重的,仿佛做错了事。他总是想着击打到羽毛球,可球总是躲着他,他也总是以失败告终。他鼓起勇气,把他那个似乎很沉重的身体费力地挪到球的方向,拧紧了眉,用他那似乎还不太自信的手带动球拍。我屏住呼吸看着他,羽毛球撞到他的球拍线,发出了一声细微而清脆、仿佛代表着无限希望的声音,在刹那间改变方向……

一切似乎都放缓了,寂静了……

羽毛球终于没有辜负元儿的期望,它缓慢却又坚定地飞越羽毛球网,稳稳地落在网对面。

他笑了。他终于笑了。

我激动的目光中写满了无尽的钦佩:这可是一个“身材不高又有些胖”,“极不擅长体育”的人!元儿用坚毅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进步!

而我,我为自己当初的偏见而后悔。

数周后,班里举行评比三好学生的演讲。元儿上台发言,讲话中间,他向我深深地鞠躬,真切的眼睛望着我,对我说:“感谢你,教我打球。”

我心中仿佛遇上一个霹雳。他确乎是有伟大的神力,其他人从来没有给我带来如此震慑心灵的冲击。我快要忘却的记忆,他却记得。

毕业赠言,我给元儿写:“我从你身上读出孔明的智慧,读出吕蒙的勤奋,读出鲁肃的诚实。”

和元儿的事大都已忘记,唯独这一段记忆犹新。他的那一躬,似乎代表着六年同窗之间最深、最亲切、最宝贵、最难以忘怀的情感!

别忘了,别忘了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教师评语:本文有两大特色。一是包含反转的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这让文章有波澜,并且因为真实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通常给我们更深印象的是那些包含转折的事件。特色之二是细节描写充实而有力度,例如从元儿刚开始和“我”学羽毛球,到他成功接上了第一个球,作者写了近三百字,人物的神态、动作纤毫毕现,给人以生动立体的感受。

(指导教师:周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