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物质波概念,影响广泛深远
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布罗意在1924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较为详细地解释了他的有关电子波的理论[4]。
他认为,物质粒子与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考虑动量和能量为p、E的粒子(或物体),它们也有波长λ和频率ν,表示为
式中,h是普朗克常数。对粒子和光子,式(4-1)都成立。也就是说,粒子和光,都既是粒子又是波。式(4-1)即为物质波的德布罗意公式。
德布罗意想象力极其丰富,认为粒子也是波,称之为物质波。德布罗意想象,这种物质波是普适的。一个巨大的物体,也会有相应的波长,不过这个波长接近于零,没有实际意义而已。
对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猜想,朗之万等人觉得很是新颖,但也有些拿捏不准的感觉。1924年4月,在第四次索尔维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朗之万谈到了德布罗意的工作。这引起了未参加会议的爱因斯坦的注意。后来,朗之万将德布罗意的论文寄给爱因斯坦。这位伟人给予德布罗意的大胆假设极高的评价:“我相信这是我们揭开物理学最难谜题的第一道曙光。”并将其论文推荐给玻恩和薛定谔等,这才有了后来的波动方程及其概率诠释之事。
实际上,德布罗意自己对波动性和粒子性等问题,在脑海中反复思考已久,在论文答辩时,他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因此,当让·佩兰问道:“怎样用实验来证实你的理论呢?”
德布罗意胸有成竹地回答说:“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是可以证实的!”
后来,实验物理学家也紧跟着德布罗意的思想,找到了能够支撑其假说的实验结果:1926年夏天,美国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戴维森在实验中发现电子衍射现象。紧接着,几乎是同时,英国剑桥的汤姆孙也观察到电子束通过薄金箔时有圆环条纹产生,这两个实验为德布罗意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德布罗意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森和汤姆孙也分别获得了1933年和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