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論魏晋之目録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
《三國志·文帝紀》:“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爲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
阮孝緒《七録序》:“魏晋之世,文籍逾廣,皆藏在秘書中外三閣。”
按《文選》陸機《謝平原内史表》:“身登三閣,宦成兩宫。”注:“向曰,三閣,謂秘書郎掌内外三閣經書也。”
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秘書監荀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冡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辨。
阮孝緒《七録序》:“魏秘書郎鄭默,删定舊文,時之論者,謂爲朱紫有别,晋領秘書監荀勖,因魏《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爲十有餘卷,而總以四部别之。”
按余嘉錫先生《目録學發微》:“《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引晋《中經簿》云:‘盛書用皂縹囊布裹,書函中皆有香囊。’《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引晋《中經簿》云:‘盛書有縑囊、布囊、絹囊。’均可爲《隋志》此二句之證。”
又按《七録序》末《古今書最》載有晋《中經簿》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萬九百三十五卷,所記書籍卷數,與《隋志》略異,未詳孰是。
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
阮孝緒《七録序》:“惠懷之亂,其書略盡。”
《北史·牛弘傳》:“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秘書内外三閣,遣秘書郎鄭默,删定舊文,論者美其朱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廣,晋秘書監荀勖,定魏内經,更著《新簿》,屬劉石憑陵,從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
按,所謂渠閣,本指石渠閣、天禄閣,皆漢代宫中藏書之所,此喻皇家庫藏圖書。《詩·大雅·雲漢》:“靡有孑遺。”
東晋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没衆篇之名,但以甲乙爲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
阮孝緒《七録序》:“惠懷之亂,其書略盡,江左草創,十不一存,後雖鳩集,淆亂已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勖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書,没略衆篇之名,總以甲乙爲次,自時厥後,世相祖述。”
《晋書·李充傳》:“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爲大著作郎,于時典籍混亂,充删除煩重,以類相從,分爲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爲永制。”
按《中經新簿》,乙部紀諸子,丙部紀史事,而李充所編,换其乙丙之書,其時雖無經史子集之名,而其次第,固已皎然確立矣。又《七録序》末所附《古今書最》,有《晋元帝書目》四部,三百五帙,三千一十四卷,當即李充所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