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如何用“为什么”把人逼疯?

“究竟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对方”给恋人带来了很多苦恼,追求“喜欢”的确定性足以引发归纳怀疑、外部世界怀疑等经典哲学问题。但这还只是开始。恋人的经典追问非常多,每一个又都纠缠着更多的哲学难题。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爱我?”

这个问题似曾相识—不就是“怎么知道喜欢”的翻版吗?问“怎么知道喜欢”,不就是因为内心不确定,需要对方给个“证明”吗?从心理层面看,恋人所有的追问或许都源于安全感的缺失。但在内容上,这些问题又并不相同。

从哲学的角度看,“怎么知道喜欢”和“怎么证明”分别涉及两个话题。“怎么知道喜欢”寻求确定性,它的主要对手是归纳怀疑和外部世界怀疑论。“怎么证明”则涉及知识的结构,关系到知识大厦是怎样一环一环建起来的。

为了展示“怎么证明”的恐怖,我们先设想一个惨烈的场景:恋人吵架。

假定,恋人中一方以为对方不爱自己,于是大喊:“我再也不相信你了!”对方害怕,忙说:“别这样,我是真的爱你的!”生气的一方并没有消气,而是反问:“我不相信,你怎么证明给我看?”对方感到心虚,说:“要不我跳嘉陵江?为了证明爱你,我宁愿跳嘉陵江!”气愤的一方回了一句:“跳啊,前面就是嘉陵江,看你敢不敢!”结果,扑通一声,对方真跳了。

可是,跳江就能证明爱吗?未必如此。怀疑一旦开始,就永无止境。比如,生气的那一方可以感叹:“跳江只能证明你会游泳!这和爱我有什么关系?你根本就不爱我,你根本证明不了!”

这种悲哀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在社会新闻里。对此,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太离谱了!好好的日子不过,那么较真干吗呢?”跳江的确非常不理智,可我们设身处地为恋人想想:如果开启了怀疑的魔盒,不再相信对方,可不是任何证明都无法完成吗?而内心困惑,要求对方给一个证明却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大家平时很少跳江,很多人却都遇到过“怎样证明”的困境。小时候的玩伴或成年后的死党偶尔会用“为什么”无聊地逗你玩。不管你说什么,对方都加一句“那为什么呢”,你回答后,对方继续问“那又为什么呢”。

比如,你说:“我觉得应该采用三休日,周五、六、日都不上班。”对方觉得好奇,问:“为什么呢?”你说:“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你的回答比较含糊,对方继续问:“为什么呢?”你耐心地解释:“现在的工作强度都很大,熬到周五已经没效率了。”对方居然还不满意,继续问:“为什么呢?”

这时,你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好奇,而是存心捣乱。于是你一本正经地说:“为什么?我还真的看过一项社会调查,发现大家周五工作效率不高;而有些公司尝试工作四天,业绩居然更好。”你心想,这下对方该哑口无言了吧。可对方居然还在问:“那为什么呢?”你已经生气了,开始反问:“你到底想问什么?”对方也毫不示弱,立即回答:“比如,这个调查是怎么进行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方法真的可靠吗?另外,调查的样本怎么选取的?为什么这么选?另外,就算工作四天真能提高效率,为什么又非要提高效率呢?提高效率有什么好?我真的有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等着问啊。”

被对方反噎了这么一下,你大概也觉得意外,要么准备跟对方动手打架,要么假装有急事接电话去了。反正,就算你说到地老天荒,对方也不会放过你。

这种“为什么”的组合连环拳尽管和恋人“怎么证明”的问法不同,两者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困境:任何证明都是不可能彻底完成的。毕竟,前提总有更远的前提,而更远的前提又复有其前提。所以,不问还好;一旦疑惑地问出了“怎么证明喜欢自己”,对方就崩溃了。

哲学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古怪的现象。

古希腊的阿格里帕(Agrippa)就专门讨论过无穷倒退的问题。时至今日,哲学家们依然试着寻找答案。接下来,我们会首先介绍阿格里帕的“三难困境”(trilemma),并随后讨论当代学者对困境的回复。既然“怎么证明喜欢”的难题最终来自哲学,我们兴许能从艰深的哲学理论中找到答案呢?就算找不到答案,至少也能明白“怎么证明喜欢”是如何把恋人们逼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