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
无论你从何处而来,走在北京灿烂的皇宫与静谧的民宅之间,还能发现另外一类建筑,它们没有皇宫那样宏大,但绝对比民宅气派,那就是王府。
它们的大门高耸在平民众门之中,庄重清朗而不乏优美,气势不凡。
明代王府都集中在今天繁华的王府井一带,号称“十王府”,但那时这里还远没有形成商街。随着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覆亡,王府陨灭,王府井只剩地名。清朝取得一统控制后,在北京除修缮皇城,还在内城大建王府,自乾隆朝以后,越建越多,但王府不是总由一家居住不变的,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他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的府第随着主人爵位的升迁、降级、褫夺而不断更换主人。到清末时,北京的王府有50余座。
清亡民兴,北京经历翻天覆地变化,昔日王侯失去俸禄,坐吃山空,纷纷变卖家产、住房、田地,府第易手后经历几十年变化,改作他用,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尚有遗迹可寻,“原装”的已是凤毛麟角。近年刚刚腾清的恭王府就算保存较为完整的了,要看王府全貌,便去恭王府,而要想激发自己更不平静的联想,最好的地方倒是昔日多尔衮府,那地方会让你心中涌起千古兴叹。
王府建筑有严格规定,规模、建置都不能乱来,大门按爵位等级,分为五楹、三楹大门。大内有太和殿,王府内则有“银安殿”,最高等级的王府也是左中右三路大院,兼有水池、假山、花园、戏楼,配备太监服侍。王府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但除了庄重性,还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比之皇宫有更浓的生活气息,尤其是花园布局,诸王府各具特色,各有情致。王府生活极为森严古板,子女教育非常严格,宗人府是诸王府以及皇亲贵胄的管理机构,王府是不能为所欲为的。有的王爷后裔写过关于王府生活的著述,读过那些文章,你就会知道如今电视剧中所编造的“王爷”和他们的举止有多么出格荒唐。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人采访在世的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出过一本《末代太监秘闻》,由溥杰题写书名,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宫中、府中逸事,可谓信史。要知道清末民初皇帝、后妃、王爷和福晋的真实面目和生活细节,那本书不可不读。
让我们在北京巡游一下王府的遗存,从最早的多尔衮睿王府开始。
多尔衮是清朝早期重臣,对清廷平灭明朝和民间抗清武装起着决定性作用,可谓功高盖世,“太后下嫁”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清朝谜案之一。这样一个位极人臣的睿亲王,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正白旗旗主,大权独揽的“皇父摄政王”,当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的时候,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地位之隆,史上罕见。然而死后不久,便被追论生前谋逆之罪,旋即削爵。1694年,康熙皇帝下令将睿亲王府改为“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皇帝赐名普度寺。
这座普度寺位于南池子,街很肃静,距离紫禁城极近。2002年,普度寺重修,这之前它一直是一所小学和186户居民的大杂院。从南池子走进一个细小的胡同才能找到这里,学校和居民已搬走,院子正维修,接近它的时候才发现是建在高高的石阶上。山门极为规整,早已不是王府大门的样式,山门与银安殿之间有很长的丹陛,银安殿正重新油漆,殿顶用了黄、绿两种琉璃瓦,梁上彩绘用了五爪龙,这已是皇家规格了。长长的白石丹陛边沿雕刻有精美花纹,底部为莲瓣状,真是十分讲究。其他建筑已无存,院子角落里堆放很多大型残石,当初用在什么地方已无从知晓。一代枭雄多尔衮当初是有自立为帝的实力的,率大军入关,横扫宇内,奠定大清三百年基业,死后以谋逆之名追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睿亲王多尔衮府,后为普度寺,现门为庙宇形式券门
醇王府北府,亦称摄政王府,正门为北京最大的王府门,面宽五楹
醇王府南府侧门
清朝是兴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的,历史常常很吊诡。末代摄政王醇亲王的府第现在保存基本完好,就在后海北沿。摄政王府的大门在各王府中等级是最高的,因为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所拥有的府第。这座大门为五开间,门钉为七排四十九只。1924年11月,溥仪被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赶出紫禁城,仓皇出宫,投奔的便是称为“北府”的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也称“醇亲王府”,有两处,复兴门南的太平湖旧址还有一处,称“南府”,因光绪帝出生于此,故称为“潜龙邸”,光绪即位后便不能住人,朝廷于是在后海给醇亲王一个新王府,便是现在由宗教事务局使用的那所大院。“北府”西面是花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东边有一个显然是庙宇的地方,那是醇亲王的家庙,现在是一家幼儿园使用。再往东的什刹海后海北沿43号为醇亲王马号,院内仍存有石马槽。那个院子是个广亮大门,现为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使用。可以说,后海北岸相当长的一段路的北侧院落当年都是摄政王府所有,1910年4月,汪精卫、黄复生埋炸药刺杀摄政王未遂就在这里。鸦儿胡同南口有座小石板桥,是摄政王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等新党策划在此行动,未料夜间有附近居民到这里解手,意外发现有人行动诡秘,马上报案,结果在琉璃西厂一间小屋里查出新党聚集,汪精卫、黄复生被捕。好在清政府正在向世人表示改革之意,未杀二人。于是汪精卫在狱中那首等待杀头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反倒成全了一时美名。汪后来做了汉奸,为国人所不齿,但这段逸事却留在了北京后海。
“南府”就是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鲍家街43号。这里原为清高宗第五子永琪的荣亲王府。咸丰九年(1864年)这里赐给了清宣宗第七子奕。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晋封醇亲王,这座府第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奕的次子载湉就出生在该府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逝世,奕的次子载湉嗣位,即为光绪。醇亲王府成为“潜龙邸”,因此,醇亲王奕按照规矩应当迁出。光绪十四年(1889年),醇亲王迁府至后海北岸,即北府。光绪帝崩后,溥仪即位,北府又不能继续作为醇亲王府了,于是赐中南海西岸北端重建王府,然而未及全部建完,清王朝在辛亥革命浪潮中结束统治。这座新的醇王府故地现在是国务院所在地。
南府在民国期间先后作为中华大学和民国大学的校舍,现在为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学使用。这座府第地处偏僻,正是内城西南角转弯处,面临一个不大的太平湖,西面离城墙很近。城墙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地铁和二环路时,连同城垣西南角楼一并拆除,太平湖则被填埋。好在南府不少建筑仍存,近年有大规模修缮。那座王府里还出了一位清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顾太清。
顾太清曾与清末另一位大诗人龚自珍有过唱和。有传言认为两人有暧昧的恋情往来,龚自珍就是因为这个受不了非议尴尬出京,未几便死在外地。龚顾之恋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迄今无定论。
醇王府南府正门。八字琉璃影壁即使在王府建筑中也不多见。惜乎紧贴杂屋,火灾隐患似乎没人理会
光绪帝诞生在醇王府这间西屋内
醇王府南府外院门全以砖雕筑成的门楼
清代王府里还有好几座后来改为学校,最有名的是涛贝勒府和克勤郡王府。涛贝勒府是贝勒载涛的府第,民国时辅仁大学买下,在花园和马厩地面是盖起至今仍在使用的教学大楼,府邸改成宿舍和附中。辅仁教学大楼后面还保存一部分花园建筑,非常优美。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西口路北,那条胡同原来叫“石驸马大街”,因明代驸马石璟住在这条街而得名。第一代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讬,能征善战,死后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胡同很宽敞,府为顺治年间所建,大门坐北朝南,五开间,是整条胡同里最漂亮的大门。大门对面是一个特别大的影壁,单凭这一影壁,这个院子就不凡。建府不久,改爵名为“平郡王”,所以这里也称平郡王府。岳讬的四世孙纳尔苏是后来红学家屡屡提起的人物,因为这位郡王正是曹雪芹的姑父。1726年7月,纳尔苏因受雍正政敌十四阿哥胤禵的牵连,被革去王爵。曹雪芹的大表兄福彭袭位。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的“北静王”就是平郡王福彭的影子。
克勤郡王府,曹雪芹幼时在此上学。《红楼梦》中北静王疑似取材克勤郡王
雍正四年,十九岁的福彭继为平郡王;两年后,被选入内廷,与皇子们一起读书,福彭与后来即位为乾隆帝的弘历成为同学。福彭二十五岁时为定边大将军。弘历登基后,召回福彭任协办总理。乾隆对福彭一直重用,自己的著述《乐善堂全集》让福彭作序,这已是引为知己的举动了。福彭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赏识,但死于壮年的四十岁,其后,长子庆宁袭爵。庆宁作为曹雪芹的姑表侄子,与曹家的亲缘关系也是很近的。
关于曹雪芹与三代平郡王的关系和往来,清朝内务府档案中有侧面记载,蛛丝马迹,影影绰绰。可以确知的是,三代平郡王与直接负责抄检曹家并继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一直纠缠不休,用今天的话来说,老是找茬。纳尔苏还指使自己另一个儿子福静出面找到隋的门上,说要“借钱”,前后两次,“借”多少呢?三万八千两银子!结果,事情闹到雍正皇帝那里,雍正指派和硕庄亲王允禄会同宗人府审理,案名定为“绥(隋)赫德以财钻营一案”,结案时雍正作出的最终批示竟然明显偏袒“找茬”的平郡王一家,单方面处罚了老隋家。雍正的谕旨是:“绥(隋)赫德著发往北路军台效力赎罪,若尽心效力,著该总管奏闻;如不肯实心效力即行请旨,于该处正法。钦此。”这可真够下重手的,其实这时隋赫德已经削职,又得到如此处置,想要他的老命已是很明白的事。隋赫德在查抄曹家的时候是否手下留情不多以至平郡王为姑表亲抱打不平?宗人府档案中当然没有明写,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以平郡王家的显赫地位,抓住把柄做这点事不但完全可能,而且合乎情理。
但“底牌”是事中和事后都不宜说透的,连皇上都心照不宣,再说,彼时曹雪芹还远不似今天这样是妇孺皆知的大名人,所以,无人记录这些事情的底牌内幕。今天,我们站在平郡王府的高大府门前,追念意外做了文学家的曹雪芹,追念清王朝的历史烟云,也就够了。
民国后,平郡王府售给了国务总理熊希龄为住宅,后来,熊家把宅子捐给北京救济会做办公地,再后又改为小学,所幸的是建筑格局没有大变,近年完成了大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原汁原味。
敬瑾亲王府大门,府后辟为清学部,现为武警招待所,仅存此门
郑王府大门,府现为教育部所用,大半拆除
那条街上另一头的鲁迅中学曾经也是一座王府,叫作斗公府。斗公就是辅国公斗宝。这位斗宝也是克勤郡王岳讬的玄孙,生于雍正元年,比福彭小十四岁,乾隆五年正月袭辅国公。一条石驸马大街上住着两位王爷,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荣宁二府”之借鉴,当然有另外一个观点认为是定阜街上的恭王府和庆王府才是“荣宁二府”的影子。
斗公府现在是毫无王府遗迹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获准,清学部选中斗公府旧址作为校舍,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校舍极具时代特色,中西合璧,迎门楼面砖雕极为精美,建筑质量上佳,历百年而弥新。建女子学校在当时是一件移风易俗的事件,力度不算小,但清朝最后的改革为时太晚了。进入民国后这里更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兼任该校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三·一八惨案”中的学生就是这所学校的。现在,这里称鲁迅中学。
北京还有一些学校是由王府改建的,清代末年,甚至连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清学部都是王府改的。西单繁华的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个胡同叫教育街,现在还能找到那个带着古味的门楼。那地方原先是敬谨亲王尼堪府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于此,管理全国学政。府中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翼楼,另有神殿、遗念殿等建筑,东院有花园。辛亥革命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接收了这里,改为民国政府教育部。鲁迅也在这里上班,他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佥事兼第一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等事项。这里近年拆改很多,由武警招待所和北京外事职业高中使用。
恭王府大门,三楹绿琉璃顶
恭王府花园内景
现在的教育部也是在一座王府里,那是在西单大木仓胡同里的郑王府。但与敬谨亲王尼堪府一样,仅有大门看着像王府了。
最有观赏价值的是定阜街的恭王府,尤其是府后的花园。
恭王府花园的大门最为出奇,不是垂花门,不是月亮门,而是貌似城垛样子的大门。据说,那是第一代恭亲王,也就是咸丰朝被称为“鬼子六”的奕,表示居安思危、不忘征战而专门设计的。是否果真有此心已无可考,但“别致”却是真的。
从这扇特异之门进去,眼前却是水榭戏楼、奇石美亭无所不佳的景色。刚刚从平安大街十里红尘的喧闹之中来到这里,如同进入一册古典连环画,般般美景,恍若画中游,人也变得轻柔浪漫。
这里最后一位主人是大画家溥心畬,他有一枚印章经常用在自己的画作中,上面镌刻着三个字:旧王孙,他是居住在这里的最后一位恭亲王直系后人了。20世纪日寇侵华之前,恭王府前院已经卖掉,留下后花园溥心畬自己住,他在这里画画、写字。
恭王府及花园原是清乾隆时代大臣和珅的府邸,和珅被抄家后赐给庆郡王永璘,后由于庆亲王的孙子奕劻世袭降低为贝勒,由内务府收回,后于咸丰年间赐予奕䜣作为府邸,称为“恭王府”。1921年,恭亲王奕䜣的孙子溥伟、溥儒将恭王府和花园抵押给天主教会,后由辅仁大学买去作为校舍。1949年以后,这里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校舍。一部分建筑为公安部宿舍和北京空调机厂用房。经过多年腾退过程,2008年,修复后的恭王府全部对外开放。
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已是一座空府。恭王府历经数代集藏,有着无与伦比的各类珍宝书画等藏品,而现在,恭王府内所有可移动物品几乎荡然无存了。1912年,末代恭亲王溥伟为复辟活动筹备经费,将恭王府除书画之外的多年珍藏全部卖给了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于1913年组织了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两场恭亲王藏品拍卖会,结果,七百余件珍藏以三十余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流散于世界各地。2004年,有关人士在日本发现了1913年纽约举行的那场拍卖会的拍品图录,图录收录了当时上拍的恭王府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木器、珐琅、石雕、织绣七大类五百余件精品古玩。恭王府现在已将这本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拍卖图录作为文物收藏,而那些宝贝早已散落世界各地。古玩之外的字画也都流落他乡,晋王羲之《游目帖》流入日本广岛,1945年被原子弹炸为灰烬;唐韩斡《照夜白》,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颜真卿《告身帖》,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宋易元吉《聚猿图》,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如此等等,令人不忍听闻。所幸的是,恭王府全部紫檀家具已随抗日战争初期北京故宫文物南迁转移后方,于今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算是还在中国人手里。
恭王府花园欧式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