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分析框架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源配置体制对中国结构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理解与分析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发展的关系,我们采用发展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框架,并将中国制度背景和政策因素嫁接到空间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本研究整体性分析框架见图2-1所示。
图2-1 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发展研究框架
本研究构建“土地制度—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逻辑主线与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揭示土地制度、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基于中国国情提炼出“以地谋发展”理论,分析其在中国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上的作用机理及政策含义。
首先,国家治理、财政制度、官员制度与政府行为等基础因素作用于土地制度。从治理结构看,央地关系、府际关系等影响土地制度形成及执行效果,进而影响土地配置。从治理体系看,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态等治理也影响土地制度与配置。财政制度、官员制度与政府行为也是影响地方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配置结构的重要因素。
其次,现行“以地谋发展”的土地配置制度影响结构转型。本研究的结构转型包括城乡、部门与区域等结构的转型。土地制度影响的经济结构包括城乡、部门与区域等多方面结构。
最后,土地制度通过影响结构转型,进而影响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多维度发展。土地制度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多个维度,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维度。土地制度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如土地出让为经济增长提供要素保障、融资工具和财政收益。土地制度也对社会和环境方面产生显著影响,如土地制度改革影响劳动力转移、城乡结构变化、生态与环境质量。
本研究提出“以地谋发展”理论假说。不同于西方分散的土地配置模式,中国政府主导的土地配置模式对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土地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制度工具在撬动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以地引资、以地生财、以地融资、将土地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土地可作为结构转型的工具这点尚未被充分认识,本研究从城乡、部门与区域等多维结构层面来系统揭示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作用,为深入认识土地制度的结构转型效应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