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寒”的女人老得快
什么是阴虚、阳虚
阴、阳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人的身体属性进行的一个划分。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这些阴和阳的基本特性,是我们判断人体阴阳的依据。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人的身体阴虚的时候,会表现出“虚热”的症状;人的身体阳虚的时候,会表现出“阴寒”的症状。
阴和阳,就像寒与热,彼此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寒可以使热水结冰,热可以使冷水沸腾。所以,当阳不能制约阴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寒的症状。反过来,当阴不能制约阳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热的症状。而寒热相互制约后达到的均衡,其实就是我们养生追求的“阴平阳秘”的状态。
什么是气虚、血虚
气的概念有点复杂,但一般来说,气虚指的是功能的不足。气的功能主要有:激发、推动人体的生理活动;传导热量,温煦身体;抵抗外邪;固摄、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不使其丢失等。所以,气虚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这些功能的不足,主要症状有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色淡而行胖、舌边有齿痕等。
血的概念就相对简单了,是指血管里流动的红色液态物质。血虚就是血的容量不足,机体不能得到充足的滋养,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气短懒言,唇、舌、指甲色淡,指甲易碎,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烦躁易怒,手脚冰冷、发麻,形体消瘦,皮肤无光泽,女性还可能有月经不调等症状。
大多数人体寒由阳虚引起
中医认为,寒有内寒、外寒之分。所谓外寒,是指体表阳气不足,形寒怕冷。比如天气突然变冷,人就容易感冒生病。外寒很容易预防,大多数人知道天冷要加衣服,大汗淋漓时不要吹空调等。但内寒就不太容易预防了,人们常在不知不觉中中招。所以,本书讲的体寒是内寒。
人体阳虚的时候,制约阴的能力就弱,阴就相对偏盛,而阴的属性是寒的,人体自然就会出现寒的表现,从而产生阴寒的疾病。比如,由于阴邪致病或劳累过度,人体自身阳气损耗,阳不能制阴,阴气偏盛时,就会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等寒病的表现。因为这种寒象是由于人体自身阳气不足,不能制约阴造成的,为了与感受外界寒邪所致的疾病相区分,我们称为虚寒,也就是通常说的体寒或内寒。
如果人体长期以素食即植物性食物为主,肉类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常由于摄入温性食物不足,而形成阳虚体质。在碰到一些疾病或过度劳累损伤阳气时,就容易表现出体寒的症状。
有体寒症状的人,平时要注意补阳。阳气充足后,制约阴的能力加强,体寒自然也就消失了。补阳可以用艾条温灸肾俞、命门等穴位,这些穴位都是补肾要穴。艾叶药性温,做成艾条后,热力又助药性,常灸肾俞穴、命门穴对补肾阳具有很好的效果。肾阳是一身之阳,能温煦全身,肾阳足,一身阳气就会慢慢充足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