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1
寿洙邻2
三味书屋
鲁迅在我家三味书屋读了四五年的书,这是他作品中曾经说起的。三味书屋,是我家先人敝庐书斋的名称,现在先谈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为我家全部房屋中的东配房,坐东朝西,早在前清嘉庆年间,我的曾袓峰岚公,购置此房,占地六亩余,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坐落地点在绍兴城东郭门内覆盆桥迤西。覆盆桥之南,又有仰盆桥,两桥名称的故典,相传系汉朝朱买臣未贵时,其妻因贫改嫁,后来买臣来做会稽太守,前妻寻至,买臣不纳,取盆水泼马前,告之曰,“覆水尚能收乎”,其妻愧而自沉于河,买臣前行不远,悔而使人持仰盆招之,示可收意,至则已死无及了。这两桥的名称,因此而得。绍兴在汉代为会稽郡治,宋时设府,前清仍之,同城有山阴、会稽两首县。覆盆桥属会稽界,民国以后,裁去两县,并为绍兴县,城郭亦均毁去。今又改为绍兴市,连覆盆桥街道的名称,也改为鲁迅路,三味书屋,改为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了。
三味书屋的内容,三间统开朝西,中间悬“三味书屋”四字匾额,是杭人梁同书写的字。梁氏旧写为“三余书屋”,我的曾袓,改为“三味”,“味”字系曾祖补写,细看笔迹,与梁不同。考“三余”取义,《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若“三味”取义,幼时听父兄传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已忘其出于何书,至今查不着了。
三味书屋的陈设,那时状况,尚可记忆,正中匾额下,蓝地洒金屏门四扇,刻联语云:“此处正安吟榻好,不如且入醉乡来。”草书奇浑,不署作书人姓名。闻今已改为“人淡如菊,屋小于舟”八字,不知何时所换。左右间楹柱上,木刻联语云:“花前屡泛罗浮酒,架上常存宛委书。”款署“豸佳”,为明季遗老山阴祁豸佳所书。豸佳,祁承㸁之子,彪佳之弟,承㸁家有澹生堂书楼,藏书最富,多抄本,世所未见,四百年来,保存完善,为浙中有名书库,近五六年前,竟全部损失,作烂纸售出,真正可惜。彪佳,弘光时官苏松巡抚,明亡殉节。豸佳以书画名世,入清不仕,隐居终身,片纸只字,皆可宝贵。三味书屋正中,悬陈某所画松鹿大轴,下设长桌,又设木炕床,左右列椅几,中间设方案,为先父镜吾公设砚案。左右两间,诸生读书,可八九案,鲁迅书案,当初设在南墙下,面壁微暗,后以门隙有风为词,请移至西北临窗明亮处,其实鲁迅因喜阅小说杂书,藏抽屉中,暗处不便,托词以弃暗而投明也。三味书屋之南,月洞门内有耳房一间,上悬匾额“谈余小憩”四字,为康熙间绍兴有名书家雪岩山人金炳所书。光绪壬辰、癸巳间,镜吾公门墙日盛,日不暇给,另辟此室,我新以县试第一名入泮,遂为助教,我即设案此室,学生四五人。
三味书屋门前,有小院落,靠西墙石条横案,上置盆石,簇种小花草,水缸一,供学生笔砚之用,左右廊房各一间,壁上有先祖云巢公手题五言古体诗两首。三味书屋后身,有亭子间一间,上悬匾额“自怡”二字,下署“子昂书”,其实亦为金炳所书,非松雪笔。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怡”取义本此。亭壁上有云巢公手题四言诗一首。亭前小园,左右有百年以上大木樨花两株,干皆合抱,高出屋上,荫蔽全园,花时金粟漫天,香闻数里。园东南隅有百年以上大天竹一丛,高与屋齐,自为一坞,秋冬结实垂垂,如红豆,如火珠,至为美观。东北隅有百年以上素心蜡梅十余本,高出屋上,大皆拱把,自为一坞。正中为牡丹花坞,左右石条长案各一,上置盆花,大石墩二,各置花瓷缸,各种翠柏一株。南墙根又有藤萝一本,亦百年物。自我离家久,闻两木樨藤萝牡丹均已枯死,翠柏亦无,不知有无补种,此为内园。其北花墙一道,中开月洞元门,门额上“月地云谐”四字,旁有联语,已忘其词句,皆云巢公就素壁上悬腕手题,又北有大绣球花一丛,芭蕉数本,秋海棠、萱槿等遍地,此为外园。又北小阁两间,中隔粉壁一道,嵌壁有爱鹅堂石刻王羲之书字六方,系同治年间云巢公修浚城河,得之河中,为赵园旧物。赵园昔为绍兴名园,乾隆帝南巡祭禹陵,驻跸于此,洪杨时废圮,现闻已成为人民公园了。石刻后方,有云巢公手题素壁跋语两方,各数百字,书法奇崛,闻今尚完好。
我有三十年不回家乡,时事变迁,恐怕门庭改换,将不认识了。
读书时代的鲁迅
我家与鲁迅家,望衡对宇,只隔一河。我家在河南,他家在河北,相去不过二百步,但当时街道名称,已不相同。我家所在称为覆盆桥,他家所在称为东昌坊口,其实在同一条街。鲁迅家的周姓,为本街大族,在本街有三个台门:一称老台门周,隔河正对我家;一称新台门周,在老台门西,中间只隔两家,即鲁迅的家,所谓百草园者是也;另有过桥台门周,则在覆盆桥以南汲水衖。我家与鲁迅家,本系百余年世交邻居,所以周家的青年,多来我家读书,当时与鲁迅同来我家读书的,鲁迅与其弟知堂而外,新台门周,又有名叫仁寿者一人,老台门周,有瑜官、泰官二人。鲁迅学名樟寿,知堂学名櫆寿,鲁迅先来,师事镜吾公,称我为四哥,知堂次年始来,师事于我,称我先生。鲁迅在作品中,自言来我家读书时,年十二岁,是年为公元一八九一年,即光绪辛卯年。知堂壬辰年始来,年才九岁,两人都是塾中的高材生。鲁迅在塾,自恃甚高,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对于同学,从无嬉戏谑浪的事,同学皆敬而畏之。镜吾公执教虽严,对于鲁迅,从未加以呵责,每称其聪颖过人,品格高贵,自是读书世家子弟。但鲁迅受课而后,从不读书,绝不闻其书声,若偶一发声,字字清朗,抑扬顿挫,表现书味,动人倾听。镜吾公不喜八股文,所授止经史纲要、唐宋诗、古文词,鲁迅并不措意,镜吾公常手抄汉魏六朝古典文学,但鲁迅亦喜阅之,故往往置正课不理,其抽屉中小说、杂书、古典文学,无所不有。鲁迅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语多发噱。旧时学课,有对课一门,试以对句,为学作诗地步,尝以“两头蛇”命对,因其喜阅小说,告以此系《水浒传》中人的诨名,不可只对字面,鲁迅脱口应曰“四眼狗”。彼时绍兴初设电报,街道上竖杆挂线,学生见而效之,拔发接长,悬挂梁上,系信件于上,循环牵引,往来通信,镜吾公短视,初不觉之,后见空中纸条移动,始被发觉,学生互相抵赖,人多疑鲁迅所发明。鲁迅虽聪明过人,但从不以聪明欺侮同学,故同学不攀举之。我既担任助教,我的教法,每日授课,先讲当日所授之书,详细讲与学生听,至背书时,又令还讲,他生尚多不能对答,鲁迅早已不必讲解,自然领悟,知堂年只九岁,我亦不讲与他听,反令其先讲与我听,他却已讲得清楚,稍有含混处,令其重讲,即字字明白,亦从未违犯学规。
1.原载于《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文章原名《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
2.寿洙邻(1873—1961),名鹏飞,字洙邻。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