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国学原味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词语解释
①其:这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夫(fú):句尾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句意理解
趣味故事
李时珍捉蛇
李时珍是明代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读了《本草经》和许多别的医药典籍。
这么说吧,他每天都是手不释卷,除了帮着父亲给人治病,就是读书。他觉得,书里有一切问题的答案,所以,读好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有一天他却被一个问题难住了,不得不求助父亲:“我看到书上说,白花蛇肚皮下面有二十四块斜方形的花纹,父亲,这是真的吗?”
父亲说:“白花蛇不稀奇,咱们这一带就有,你去抓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其实他的父亲本来就是医生,对于白花蛇已经很熟悉了,但是他就是要让李时珍去寻找答案。
李时珍真的爬到山上,捉到一条白花蛇,发现它的肚皮上果然是二十四块斜方形花纹。
从此,他就知道了一个道理:读书和实践一定要结合起来,获取的知识才能既准确又完整。
后来,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除了读书,就是躬行实践,自己采集标本搞研究,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验证,验证无误,才写进书里。
他还采访各行各业的人,从他们的嘴里获取知识。他拜访过的人,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游医、药农、农民、渔夫、砍柴的、打猎的,总之,走到哪里,问到哪里,虚心求教,认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的足迹遍及湖广一带的田野山谷,而且他还到过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牛首山,另外,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也有过他的身影。通过博览群书、实地调查、认真求证,他把原来的书本知识中,错误的纠正过来,不足的补充完善,使那一时代的医药知识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1809年2月12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生了。当医生的祖父与父亲都希望他也当医生,所以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了爱丁堡大学学医。
达尔文对大自然的兴趣从小就十分浓厚,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采来的矿物、动物、植物的标本。
他进入医学院后,对于学医不是很感兴趣,却对大自然的兴趣不改,依然经常往野外跑,看见新奇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就采集回来。
如此一来,就惹怒了他的父亲。父亲对于这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儿子十分失望,干脆把他送到了剑桥大学,打发他去学神学。既然儿子不愿意当医生,那么,当一个受人尊重的牧师也不错。
可是,达尔文却对于神学院倡导的神明创世论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不应该是由神明一手创造出来的,而是有它自己的创生和发展规律。
所以,他对于学习神学依然不感兴趣,而是延续了从小的兴趣,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研究自然科学方面,比如听自然科学方面的讲座啦,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等等。
达尔文毕业了,当时的牧师待遇十分优厚,他却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而是继续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深入,他开始了十分漫长而艰苦的实践过程。比如,他跟着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环球军舰,进行环球考察。
军舰上的生活既单调无聊,又经受风吹浪打,他却不改初衷。
他采集到的各种标本越来越多,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广泛而全面,逐渐地,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万事万物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这些疑惑令他对于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因为这万事万物不是一旦诞生就一成不变的,这一切都从他的观察、实践中得出了结论。
五年过去了。这五年中,他一直在路上。这次考察使他占有了难以想象和计数的资料,回国后,他整理资料、深入实践、查阅书籍,终于,在1859年11月,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理不变的理论,改变了全世界对于物种起源的认知。
这一切,都和他的勇于探索、长于实践分不开。
国学启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死读书是要不得的,一定要和现实结合,活学活用。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个法则。只能在纸面上提倡的中庸之道,又能有多强的生命力呢?
思考时间